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
别名:老年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临床上以肝细胞肝癌最多见。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肝癌患者约占全世界的50%。其病死率高,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食道而居第3位。近年来,依靠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结合超声检查,使肝癌在亚临床阶段即作为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加之积极综合治疗,使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AFP及B型超声检查偶然发现肝癌,此时病人既无症状,体格检查亦缺乏肿瘤本身的体征,此期称之为亚临床肝癌,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其病程大多已进入中晚期,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上腹巨块或多结节肿块,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和乏力等。

老年原发性肝癌多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病毒、饮用水污染、环境、遗传因素、血吸虫、酒精等导致。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AFP及B型超声检查偶然发现肝癌,此时病人既无症状体格检查亦缺乏肿瘤本身的体征,此期称之为亚临床肝癌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其病程大多已进入中晚期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上腹巨块或多结节肿块,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和乏力等。

肝癌的检查可通过影像学、甲胎蛋白、碱性磷酸酶、还有如腹腔镜、可疑结节活检及腹水中找到癌细胞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早期治疗是改善肝癌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早期肝癌应尽量采取手术切除。手术后配合中药治疗能促进患者身体的发展,减轻手术后并发症。对于年龄较大不宜手术的患者应以中医治疗为主。多采用辨证施治攻补兼施的方法,治则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中药扶正抗癌适用于晚期肝癌患者和肝功能严重失代偿无法耐受其他治疗者可改善机体全身状况、延长生命也可配合放疗、化疗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1.症状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AFP及B型超声检查偶然发现肝癌,此时病人既无症状,体格检查亦缺乏肿瘤本身的体征,此期称之为亚临床肝癌,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其病程大多已进入中晚期,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上腹巨块或多结节肿块,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和乏力等。

(1)肝区疼痛:最常见,多呈持续性肿痛或钝痛,肝痛是由于肿瘤增长快速,肝包膜被牵拉所引起,如病变侵犯膈,痛可牵涉右肩,向右后生长的肿瘤可致右腰疼痛,如肿瘤生长缓慢,则可完全无痛或仅有轻微钝痛,当肝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流入腹腔时,可突然引起剧痛,从 肝区开始迅速蔓延至全腹,产生急腹症的表现,如出血量大,则引起昏厥和休克,腹膜有癌肿转移时,也可出现腹膜刺激征,但疼痛较缓和。

(2)消化道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泻,腹胀或便秘,以食欲减退和腹胀常见,缺乏特异性,慢性肝病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而难以缓解者,应高度怀疑肝癌可能性,需进一步检查。

(3)全身症状:表现为乏力,消瘦,全身衰竭,晚期病人可呈恶病质状。

(4)发热:一般为低热,偶达39℃以上,发热与癌肿坏死产物吸收有关,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可并发胆道感染而致发热。

(5)转移灶症状:肿瘤转移之处有相应症状,有时成为发现肝瘤的初现症状,如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咯血,转移至胸膜可引起胸痛和血性胸水,癌栓栓塞肺动脉或分支可引起肺梗死,表现为突然发生严重呼吸困难和胸痛,转移至骨可表现为骨痛,最常累及椎骨,肋骨,四肢长骨(尤其是股骨),颅骨和锁骨,可引起病理性骨折,椎骨的转移尤为严重,可引起偏瘫或神经根受压,当癌栓阻塞下腔静脉,可出现下肢水肿,阻塞肝静脉可引起Budd-chiari综合征,表现为张力性腹水,肝脏弥漫性肿大和触痛,颅内转移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6)原发性肝癌的特殊临床表现:癌肿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发生各种影响引起的内分泌或代谢方面的症候群称之为伴癌综合征,有时可先于肝癌本身的症状出现。

伴癌综合征主要表现在代谢,内分泌及血液系统几方面:

①红细胞增多症:是较常见的伴癌现象,约2%~10%,多见于男性,通常无临床症状,化验时发现红细胞高于正常,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一些患者血清中红细胞生成素活性增高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

A.肝癌细胞可产生具有红细胞生成素样活性的物质。

B.肿瘤组织分泌大量的球蛋白,球蛋白与肾脏分泌的红细胞生成因子起反应,从而产生过量的红细胞生成素。

C.与肝癌相邻的肝组织由于肿瘤生长快,可发生供氧不足,刺激肾脏分泌红细生成素或红细胞生成刺激因子。

D.肝脏对红细胞生成素的灭活障碍,晚期肝硬化常有不同程度贫血,肝硬化患者出现红细胞增多是癌变的一个可靠指标,近年来随着肝癌诊断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证明红细胞增多可于肝癌早期出现,并随治疗而改变,肝癌手术切除后红细胞可降正常。

②低血糖症:较常见,发生率约10%~30%,是最危险的伴癌综合征,其原因为肝细胞能异位分泌胰岛素或胰岛素样物质;或肿瘤抑制胰岛素酶分泌一种胰岛B细胞刺激因子或糖原储存过多;亦可因肝癌组织过多消耗葡萄糖所致,病人常有饥饿感,血糖可低于1.65mmol/L,严重者出现昏迷,休克,故对肝癌病人需经常检查血糖,以利治疗,临床上低血糖昏迷需与肝性脑病鉴别。

③高钙血症:发生机制与肝癌组织分泌影响血钙代谢的激素或激素样物质有关,病人常有长期恶心,腱反射减低,尿量多,嗜睡,精神异常,昏迷等,应用皮质激素可降低血钙,当血钙增高至3.8mmol/L时,应及时降低血钙,否则有生命危险。

④高胆固醇血症:肝癌伴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癌细胞缺乏正常的负反馈系统,故胆固醇合成增加,此外,可能由于肝癌细胞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使乳糜微粒不能摄入肝细胞内或肝癌细胞内结合胆固醇能力的缺陷而引起。

⑤血小板增多症:可能与肝癌时血小板生成素的增加有关,肿瘤切除后,血小板数可恢复正常。

⑥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表现为焦虑,两手震颤和心动过速,血清TSH,T3,T4,游离T4明显升高,并随病情进展而加重,其发生机制为肿瘤产生一种异位TRH物质,后者能刺激垂体合成与释放TSH。

⑦其他:肥大性骨关节病,性征改变,皮肤卟淋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降钙素增高,类白血病反应,多发性肌炎等。

以上各种表现在肝癌切除或缩小,可恢复正常或下降。

2.肝癌的体征 典型体征为肝大,脾大,黄疸,腹水。

(1)肝大:进行性肝肿大为最常见的特征性体征之一,肝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压痛,肝癌位于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上腹呈局部隆起或饱满,癌位于膈面,则主要表现为膈抬高而肝下缘可不大,位于肋弓下的癌结节最易被触到。

(2)黄疸:一般为晚期出现,原因多为:①肝细胞广泛受损;②癌肿压迫或侵犯肝门附近的胆管;③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

(3)肝硬化体征:老年肝癌患者多合并肝硬化,可有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脾大,腹水,静脉侧支循环建立等现象。

(4)腹水:为草黄色,血色,血性腹水多为癌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引起,偶因腹膜转移癌所致。

(5)肝区血管杂音:由于肿瘤压迫肝内大血管或肿瘤本身血管丰富所产生。

(6)肝区摩擦音:于肝区表面偶可闻及,提示肝包膜为肿瘤所侵犯。

(7)转移灶相应体征:可有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胸膜转移可出现胸腔积液或血胸,骨转移可见骨骼表面向外突出,有时可出现病理性骨折,脊髓转移压迫脊髓神经可表现截瘫,颅内转移可出现偏瘫等神经病理性体征。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病毒性肝炎(30%):

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关系密切,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①肝癌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标志物高达90%以上;②肝癌高发区HBsAg阳性者发生肝癌机会比阴性者高6~50倍;③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我国肝癌病人中单纯整合型HBV-DNA占51.5%;④HBV的X基因可改变HBV感染的肝细胞的基因表达与癌变可能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害继而发生增生或不典型增生,从而对致癌物质敏感,在多病因参与和多阶段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有多种基因发生改变,即一群原癌基因被激活为癌基因,以及1个或多个抗癌基因失活,引起细胞生长失控,持续增殖,导致癌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也有一定关系。

黄曲霉病毒(15%):

动物实验证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玉米和花生都能致肝癌,这是由于黄曲霉素的产物黄曲霉毒素B1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粮食受黄曲霉毒素B1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发病率也较高,提示黄曲霉毒素可能是某些地区肝癌高发的原因。

肝硬化 (25%):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者约50%,病理检查发现,肝癌合并肝硬化多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的大结节性肝硬化。

饮用水污染 (10%):

肝癌高发区启东报道,饮沟塘水者肝癌发病率明显高于饮用井水者,调查发现池塘中生长的蓝绿藻是强致癌植物,肝癌发生与此有关。

遗传因素(10%):

在肝癌高发区,有时出现家族聚集现象,尤以共同生活并有血缘关系者的肝癌患病率高,可能与肝炎病毒垂直传播有关。

其他 (5%):

微量元素,中华分枝睾血吸虫,酒精等,在肝癌高发区发现水,土壤,粮食,人头发及血液中含铜,锌较高,钼较低,中华分枝睾血吸虫可刺激胆管上皮增生而产生胆管细胞癌。

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的4/5为肝细胞肝癌,1/5为胆管细胞癌,两者混合的肝癌罕见。

1.分型

(1)大体形态分型:

①块状型:最多见,癌块直径在5cm以上,大于10cm者称巨块,可呈单个,多个或融合成块,多为圆形,质硬,呈膨胀性生长,肿块边缘可有小的卫星灶,此类癌组织容易发生坏死,引起肝破裂。

②结节型:为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癌结节,一般直径不超过5cm左右,结节多数在肝右叶,与四周组织的分界不如巨块型清楚,常伴有肝硬化,此型又可分为单结节,多结节和融合性结节3个亚型。

③弥漫型:癌结节较小,有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癌结节散布全肝,肉眼不易与肝硬化区别,肝大不明显,甚至反可缩小,患者往往因肝功能衰竭死亡,此型最少见。

④小癌型:孤立的直径小于3cm的癌结节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者称为小肝癌,患者无临床症状,但血清AFP阳性,肿瘤切除后AFP降至正常。

(2)细胞分型:

①肝细胞型:最多见,主要特点是癌细胞类似正常细胞,但细胞大小不一,癌细胞由肝细胞发展而来,此型约占肝癌的90%,癌细胞呈多角形,核大,核仁明显,胞质丰富,癌细胞排列成巢状或索状,癌巢之间有丰富的血窦,癌细胞有向血窦内生长的趋势,纤维板层样癌是新近注意的一类型肝细胞癌,包绕癌巢有板层状纤维,手术切除率高,以年轻人多,预后较普通型肝癌为好。

②胆管细胞型:由胆管细胞发展而来,此型少见,癌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排列成腺体,纤维组织较多,血窦较少。

③混合型:上述二型同时存在,或呈过渡形态,既不完全像肝细胞,又不完全像胆管细胞,此型更少见。

2.转移途径

(1)血行转移:

①肝内转移: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也最常见,可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癌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如门静脉的干支有癌栓阻塞,可引起门静脉高压和顽固性腹水,

②在肝外转移中,以肺转移率最高,肝静脉发生瘤栓后,可向上延伸到下腔静脉,甚至达右心腔,或较小的瘤栓脱落入肺动脉引起肺小动脉栓塞而形成转移灶,血行转移还可累及肾上腺,骨,肾,脑等器官。

(2)淋巴转移:局部转移至肝门淋巴结的最多,也可至主动脉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胰,脾。

(3)种植转移:少见,从 肝脱落的癌细胞可种植在腹膜,膈,胸腔等处引起血性腹水,胸水,如种植在盆腔,可在卵巢形成较大的肿块。

3.肝癌分级 目前常用的是Edmondson 4级分级法:

Ⅰ级:为高分化,肝癌细胞形态与正常肝细胞相似。

Ⅱ级:肝癌细胞形态接近正常肝细胞,但有轻度异型,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增多,腺泡结构常见,其中可见胆汁。

Ⅲ级:肝癌细胞有明显的异形,核大而不规则,核浆比例明显增大,巨细胞多见,胆汁较少。

Ⅳ级:癌细胞形态变异甚大,常有较多的梭形细胞,胞质少,核浆比例显著增大,核仁不明显,细胞排列紊乱,无一定的结构。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标准

1.实验性诊断

(1)肝癌标记物:血清肝癌标记物文献报道达几十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是各种诊断方法中专一性仅次于病理检查的诊断方法,我国肝癌患者中约60%~70P高于正常值,AFP异质体的检测有助于AFP阴性患者的诊断,据报道,老年人肝癌患者的AFP阳性率较低,利用AFP检测,如AFP≥400ng/ml持续1个月或≥200ng/ml持续2个月,无活动性肝炎证据并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即可作出肝癌的诊断,AFP是目前最好的早期诊断方法,此诊断可早于肝癌症状6~12个月,此外,尚可利用AFP作为疗效的观察指标。

肝癌的其他多种标记物对肝癌定性诊断皆缺乏特异性,其价值远不如AFP,联合应用对AFP阴性病例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应用比较普遍的有:

①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值在13金氏单位以下,约有20%的肝癌病例此酶活性增高。

②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正常值在40单位以下,约有70%的肝癌此酶活性增高,如大于200单位,提示预后不良。

(2)肝功能及肝炎有关指标:由于80%左右的肝癌有肝硬化,肝炎等肝病背景,故如检测到肝功能异常及乙,丙型肝炎标记物阳性,则提示有肝癌的肝病基础,同时,肝功能检测能估计手术耐受性,对协助诊断治疗及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帮助。

(3)免疫指标:其检测有助于了解病期早晚与预后好坏,亦有助于反映治疗效果,常用的有结核菌素皮试(OT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活力,T细胞亚群测定等。

2.影像学

(1)肝区X线片检查:肝区X线片检查是一项应用已久的技术,主要用于肝癌鉴别诊断,能发现是否有肝内肿瘤钙化。

(2)超声显像(ultrasonography,US):超声显像是肝癌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术中超声显像的应用对确定肿瘤位置及与血管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3)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CT已成为肝癌定位和定性诊断中最重要的常规检查项目,CT可帮助临床医生明确肝癌的诊断,准确地显示病灶在肝内的位置,数目,大小及其与重要血管的关系,对帮助治疗方案的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T是目前检出肝癌最敏感的方法之一,采用适当的增强方法,病灶检出率可在90%以上。

对于疑为肝癌的微小病灶,可行CT合并肝动脉造影(CTA),有助于检出0.5cm的小肝癌。

(4)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放射性检查方法,不应用含碘造影剂,目前对肝癌的诊断尚未超越CT检查,但可作为CT诊断的辅助和补充手段。

(5)肝动脉造影: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已成为肝癌诊断中的重要手段,近年由于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应用,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此法属侵入性技术,加上左肝显示略差,在定位诊断方面应首选CT与B超。

(6)放射性核素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曾是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核素显像的分辨率低,随着B超,CT,MRI等显像技术的发展,核素显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所下降,近年由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电子计算机断层(PET)的应用以及单克隆抗体作放射免疫显像等,又重新得到重视,其检出低限约为2cm,此方法对肝癌与血管瘤的鉴别有较大帮助。

3.肝穿刺检查 :肝穿刺可取得组织做病理检查,是肝癌可靠的定性诊断方法,但它是侵入性检查,有出血和针道种植等并发症的发生,曾被认为是肝癌的禁忌,但近年来,细针穿刺尤其是经皮B超或CT介导下的肝穿刺,准确性高,大大地减少了内出血的并发症,但仅适用于各种检查后诊断不明,而且肝内癌变无手术治疗的指征者。

4.其他检查 :其他如腹腔镜,可疑结节活检及腹水中找到癌细胞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亦有一定价值。

鉴别诊断

1.继发性肝癌

肝脏血源丰富,其他癌肿可转移至肝脏,继发性肝癌多由胃,肺,结肠,胰转移而来,大多为多发性结节,临床表现以原发癌表现为主,少数可仅有继发性肝癌的征象,如肝大,肝结节,肝区痛,黄疸等,血清AFP多呈阴性。

2.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二者的鉴别常有困难,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AFP可有一过性增高,常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而肝癌血清AFP持续上升,往往超过500礸/ml,此时与转氨酶下降呈曲线分离现象。

3.肝脓肿

一般有明显炎症的临床表现,发热,肝区疼痛,压痛明显,查体:肝脏肿大,表面平滑无结节,触痛明显,右上腹有肌紧张,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声可见肝内液性暗区,但当脓液稠厚,尚未形成液性暗区时,诊断较困难,应反复做超声检查,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或在压痛最明显部位作诊断性穿刺。

4.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

如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包虫病等,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区别肿物的性质,目前与小肝癌相混淆的肝脏良性病变,如腺瘤样增生,肝硬化再生结节,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鉴别尚有一定困难,定期随访,必要时可做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助诊断,鉴别困难时,可剖腹检查。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西医治疗

早期治疗是改善肝癌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早期肝癌应尽量采取手术切除,对不能切除的大肝癌可采用多模式的综合治疗。

1.外科治疗

(1)手术切除: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早期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肿瘤越小,5年生存率越高,手术切除主要用于早期诊断的小肝癌,小肝癌一经诊断,应于2周内施行手术切除。

小肝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是手术切除治疗的关键,手术切除后,有相当多的病例可望治愈,这是其他治疗无法比拟的。

大肝癌的手术切除,一般采用肝叶切除,但就小肝癌而言,则宜采用最小限度的切除方式,后者能增加小肝癌的切除率与减少手术切除的死亡率,早期发现与诊断小肝癌切除后的再发或转移,是提高手术切除后生存时间的重要环节,复发后再手术可提高生存时间,为此,对手术切除后的小肝癌,应每2~3个月复查B超与AFP1次,这样可早期发现与诊断亚临床肝癌切除后的复发,小肝癌伴有严重肝硬化或与肝门相连而难以切除时,则采取非手术治疗,无论大小肝癌,尤其是大肝癌,在伴有肝硬化的情况下,须充分考虑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及其切除范围。

手术适应证:

①诊断明确,估计病变局限于一叶或半肝者;

②无明显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者;

③肝功能代偿尚好,凝血酶原时间不低于50%者;

④心,肝,肾功能耐受者。

切除范围为:肝功能正常者肝切除量不超过70%,中度肝硬化者不超过50%,或仅能做左半肝切除;严重肝硬化者不能做肝叶切除。

肝切除的方法分规则性肝切除与非规则性切除,规则性肝切除是按照肝的流出与流入血管的分布做肝叶或肝段切除,又叫解剖学切除,目前,东西方国家对肝癌切除的范围存在争议,大多数西方学者坚持使用规则性肝叶切除,而东方学者认为东方国家患者绝大多数都伴有肝硬化,无法耐受广泛肝叶切除,所以多以局部非规则切除为主,而且非规则性肝癌切除的疗效并不低于规则性广泛肝切除,目前,肝癌的规则性切除常用于下列情况:

①局限于左外叶的肝癌;

②肝癌侵犯重要血管,一旦损伤难以修复需将受累肝叶切除者;③肝癌侵犯胆管需同时清除胆管癌栓及胆道内引流者;

④门静脉内存在癌栓并且不易取出者,需同时切除有关静脉分支;

⑤主结节周围存在卫星灶;

⑥肝功能较好能够耐受广泛肝脏切除者。

由于规则性肝切除常需切除大量正常肝组织而往往不能被患者耐受,特别是肝硬化患者大块肝切除的死亡率很高,近年来临床上多主张做距离肿瘤1~2cm的有限局部切除,其中符合肝的血管的解剖分布的肝切除属规则性肝切除,而不符合肝的解剖分布的肝切除则属于非规则性肝切除,非规则性肝切除具有下列优点:

①手术死亡率比规则性广泛切除为低;

②提高了切除率;

③减少了由于游离门静脉肝静脉造成大出血的机会,而且一旦损伤出血,容易牢靠止血;

④减少失血,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

肝癌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有大出血,肝功能衰竭,严重感染等,肝硬化和肝功能不良是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高的主要因素,肝癌本身的严重性及合并的肝硬化,便肝脏的合成,解毒和代谢功能减弱,大大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如果处理方法选择不当,术后患者将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所以术前要正确评估患者的综合耐受能力,及时预防和处理手术并发症,对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手术和病理证实约80%以上肝癌合并肝硬化,目前公认以局部切除代替规则性肝叶切除远期效果相同,而术后肝功能紊乱减轻,手术死亡率也降低,由于根治切除仍有较高的复发率,故术后宜定期复查AFP及超声。

老年人肝癌多伴有心,肺,肾等功能不全,限制了手术治疗,老年人肝癌手术切除病例多合并其他器官疾病,因而手术前应详细检查其重要器官的功能,手术时应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气管内麻醉对充分供氧,保持呼吸有良好作用,对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应采用气管内麻醉,其余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切口尽可能扩大使术野暴露良好,肝切除的方式应选择不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切缘距肿瘤边界1~2cm,阻断肝血流的方法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及术者的经验,可选择其中1种或联合应用,做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在轻度肝硬化或无肝硬化时,可选择性使用,对老年人肝癌还不应施用右半肝以上的肝切除术,否则死亡率较高,故要慎重进行。

(2)姑息性外科治疗:姑息性外科治疗包括肝动脉插管化疗,肝动脉结扎和术中栓塞,液氮冷冻,高功率激光气化等疗法,这些方法的联合治疗主要适用于无法1次切除的大肝癌,经非切除手术治疗的大肝癌,有可能使肿瘤缩小而获二步切除,二步切除的重要意义是使“不可能治愈者”转变为“有可能治愈者”或延长其生存时间。

①肝动脉结扎(HAL)+肝动脉插管(HAI),经插管液灌注药物:肝脏接受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其中肝动脉占供血的25%~30%,门静脉占供血的70%~75%,而肝癌的血供90%以上来自肝动脉,由于肝癌组织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肝动脉,施行选择性肝动脉结扎术后,可使肿瘤组织血流减少90%~95%,而正常肝组织只减少35%左右,故可使肿瘤组织产生缺血性坏死,延缓癌细胞的增殖生长,使病情发展缓慢。

肝动脉结扎术的指征是:

①肝内外门静脉主干无癌栓;

②无明显肝硬化,黄疸,腹水;

③多中心性癌肿间尚有正常的肝组织,不少于全肝的1/4;

④肝动脉造影显示癌肿多血管型(即血流主要来自肝动脉)。

由于肝动脉结扎后,侧支循环很快建立,约6周即可恢复血供,残留的肝癌细胞再度增殖活跃,故单纯肝动脉结扎疗效并不理想,现多在肝动脉结扎的基础上行肝动脉插管灌注药物,从导管灌注药物,可以单次,分次或用灌注泵持续灌注,常用的化疗药为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多柔比星(阿霉素)等。

②冷冻治疗:冷冻外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冷冻治疗的优点:

A.液态氮在病灶区产生极低温(-196℃),导致肝癌细胞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

B.不需切除大量癌周正常肝组织,最大限度地保存足够的肝功能。

C.能引起局部血流淤滞或造成微血栓,减少医源性播散机会,且大血管解冻后血循环不受影响。

D.减少肝脏表面癌结节破裂出血的机会。

E.冷冻后癌细胞已灭活,但其抗原特异性仍存在,起到自体瘤苗的作用,冷冻治疗适宜于肿瘤相对局限但不能施行手术切除者(如肝门区或大血管周围的癌结节),手术切缘的残癌或一侧肝叶切除后,余肝尚有浅表播散的癌结节者。

③激光及微波高热治疗:激光的能量密度极高,对生物组织具有热压光和电磁场等效应,激光束辐射之处,极短时间内,能使生物组织的局部温度高达200~1000℃,因而可对组织产生凝结,气化或切割作用,由于激光治疗肝癌是靠热凝封闭肝切面的小动脉,小静脉和小胆管,减少手术失血,能较容易地做多处肝部分切除,但深部的肿瘤难以应用,深部不能切除的小肝癌可选用微波高热治疗,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准确地插入微波天线,即可引起癌组织的凝固性坏死。

(3)肝移植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1955年,医学文献首次报道了肝移植的方法,肝移植使严重的肝脏病在临床治疗方面找到了一个更新的手段,影响肝移植临床应用成功的根本因素是移植后发生的排斥反应以及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新一代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的问世,加上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逐渐转为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美国卫生研究机构正式承认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并应用推广,从而结束了肝移植的临床实验阶段,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肝实质疾病,包括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活动性肝炎,先天性肝纤维性疾病,囊性纤维性肝疾病,多发性肝囊肿,巨大肝囊肿,新生儿肝炎,布-加综合征和严重性难复性肝外伤,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病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病,铜蓄积症,胆汁淤积性疾病,肝脏良性肿瘤,原发性肝恶性肿瘤。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肝移植治疗主要采用原位肝移植方法,一般认为不能用常规手术切除治疗的各种中晚期肝癌,但又没有发生远处或腹腔广泛转移,是施行肝移植的适宜时机。

尽管肝移植对治疗进展期肝恶性肿瘤的结果并不理想,但它作为一种扩大肝脏肿瘤切除范围的方法,仍有一定疗效,我国早期临床肝移植中90%是肝恶性肿瘤,在肝脏移植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这为以后广泛开展肝脏移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老年人由于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不宜行肝移植术。

2.非手术治疗

(1)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是栓塞治疗与局部治疗的有机结合,现被公认为是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已完全取代了单纯的肝动脉结扎术,一般选择性地将导管插入肝固有动脉或肿瘤供血分支,然后经导管注入化疗药及栓塞剂,肝动脉栓塞化疗可使肝癌缺血,坏死,缩小,甚至消失,AFP水平下降或转阴,使1年生存率明显升高,部分中晚期患者经此治疗后肿瘤缩小,从而获得了二期手术治疗的机会。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的理论依据:

①肝脏接受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肝癌的血供90%以上来自肝动脉,因此当行肝动脉栓塞后,肿瘤发生缺血坏死,缩小,而对正常肝组织影响很小。

②全身化疗时,肝瘤局部有效药物浓度低,作用不能持久且全身毒性反应大,经肝血管给药可有效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

③肝癌组织对某些栓塞剂,如碘油具有特殊滞留作用,将化疗药与碘油等栓塞物质混合制成油药剂注入肝营养血管后,使之相对特异地聚积于肝癌组织,并缓慢释放化疗药物,起到化疗和栓塞的双重作用,可高效持久地杀伤癌细胞。

④栓塞后肝癌细胞缺血缺氧,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加。

⑤由于门静脉对少血供型肝癌,小肝癌,门静脉癌栓,卫星结节,大肝癌的周边包膜的供血起重要作用,故不能忽视经门静脉栓塞治疗的辅助,补充作用,可采用肝动脉门静脉双重栓塞或节结性肝动脉栓塞化疗。

⑥肝动脉具有高度变异特性,在这部分肝癌病例中行肝动脉侧支化疗栓塞。

肝动脉化疗栓塞的适应证有:

①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

②因其他原因不宜手术切除的肝癌;

③癌块过大,化疗栓塞可使癌块缩小,以利二期切除;

④肝内存在多个癌结节者;

⑤肝癌主灶切除,肝内仍有转移灶者;

⑥肝癌复发,不宜手术切除者;

⑦肝癌破裂出血不适于行肝癌切除者;

⑧控制肝癌疼痛;

⑨行肝移植术前等待供肝者,可考虑行化疗栓塞以期控制肝癌的发展。

肝动脉化疗栓塞的禁忌证有:

①肝功能损害严重,谷丙转氨酶较高,有明显腹水,黄疸者;

②肝癌体积占肝脏的70%以上者;

③有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倾向者;

④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如心,肺,肾功能不全者;

⑤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未予控制者;

⑥门静脉高压伴中度以上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者;⑦碘过敏,动脉硬化,解剖变异,无法完成选择性肝动脉插管者;

⑧门静脉主干完全被癌栓阻塞者,门静脉主干或主枝被癌栓部分阻塞为相对禁忌证。

目前多采用碘化油混合化疗药或131Ⅰ或125ⅠLipiodol,或90Y微球栓塞肿瘤远端血供,再用明胶海绵栓塞肿瘤近端肝动脉,使之难以建立侧支循环,致使肿瘤病灶缺血坏死,化疗药常用顺铂80~100mg,加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1000mg,丝裂霉素10mg,先行动脉内灌注,再混合丝裂霉素10mg于超声乳化的Lipiodol内行远端肝动脉栓塞,肝动脉化疗栓塞应反复多次治疗,效果较好,肝动脉化疗栓塞最常见的组合是化疗药物+碘油+吸收性明胶海绵。

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并发症:

①栓塞后综合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肠胀气等,发热多因缺血坏死的肿瘤吸收所致,也可能为轻微的肺栓塞所致,常为低热,少数可达39℃,持续1~2周,此种发热应用抗生素无效,但可被激素及解热镇痛药缓解,肝区疼痛与栓塞后肝实质缺血及瘤体缺血坏死,再出血致肝被膜张力增加有关,剧烈疼痛可加用止痛药。

②误栓:是最严重的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形成的原因一是栓塞剂逆流,二是没能做到超选择性插管,异位栓塞可造成主要器官的缺血,以致发生消化道溃疡或出血,急性缺血性胰腺炎,胆囊穿孔等并发症,一旦发生误栓,应严密观察,行对症处理,必要时急诊外科手术。

③肝肾功能衰竭:为严重的并发症,常使治疗效果消失,加速病人死亡,发生肝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因病人本身的肝肾功能状况,治疗用药的选择和用量等因素共同作用结果。

④肺栓塞:栓塞剂可通过肝内或肿瘤内动脉瘘或短路进入肝静脉,随血流到达肺动脉而引起肺栓塞,肺泡炎及实质性炎症,造影时,明显的动静脉瘘要先要较大栓塞剂堵塞瘘口,以防较细小的栓塞剂进入肝静脉,栓塞剂的用量及速度要适当控制,一旦出现刺激性咳嗽或呼吸困难时应暂停栓塞,以观察病人的呼吸循环情况。

⑤化疗药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免疫力下降,肾毒性反应。

(2)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瘤内药物注射是利用药物的毒性作用,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并且还可用于肿瘤,酒精通过改变宿主肿瘤比势,以提高宿主免疫水平,间接作具有在细胞水平的毒性作用,用95%~99.9%的酒精注入肿瘤内,酒精弥散入细胞,能使肿瘤细胞脱水,固定,蛋白凝固,变性,坏死,随即出现肿瘤小血管壁变性以及内皮细胞破坏,血栓形成,阻断血供,可能包括整个肿瘤,采用较小的分割剂量,较长的疗程及总剂量足够大。

放射治疗的适应范围:

①肿瘤相对局限而不能手术者;

②无严重肝硬化,黄疸,腹水者;

③无肝外转移者;

④一般情况尚好,估计能耐受放射治疗者。

(3)导向治疗:以能够具有一定靶向性地到达肿瘤细胞的某种蛋白质或化合物为载体,或借助于某种物理手段,使抗肿瘤药物或其他能够杀伤肿瘤细胞的物质伴随载体或在物理手段的引导下定向作用于肿瘤组织,从而减轻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特异性,达到选择性抗肿瘤的目的,这种肿瘤治疗模式称为肿瘤导向治疗,亦被称之为肿瘤的“生物导弹”疗法。

导向治疗为不适合进行手术的和中,晚期的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很有希望的疗法,是原发性肝癌治疗学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长期以来的研究主要是用3种细胞毒性物质(放射性核素,化疗药物和毒素)在3个层次上进行,目前的研究前沿主要是以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原性为目的的基因水平导向治疗,现最好的导向载体依然是抗体,特别是单克隆抗体,但在导向治疗的实际应用中,单克隆抗体未表现出人们期待的优势,其主要障碍是抗体的产生,因目前所用的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均为异种蛋白,重复使用易产生抗体,使部分患者不得不终止治疗,目前国内外探索的基因工程抗体,可降低抗体的异源性,或许能给抗体的导向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抗体改造的另一进展是抗体导向靶向性的提高,在肝癌导向治疗中,还包括用不同的细胞毒弹头的探索,目前使用的弹头主要是放射核素,包括131Ⅰ,125Ⅰ及90Y,其中131Ⅰ应用最多,在化疗药物——抗体的交联物中多柔比星(阿霉素),丝裂霉素交联抗AFP单克隆抗体及抗转铁蛋白单克隆抗体已有初步临床报道,从初步结果来看,化疗药物对肿瘤的杀伤逊于放射核素。

目前,导向治疗作为肝癌的二期切除,化疗增敏及复发的防治等综合手段之一是大有可为的,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4)化疗:以往对肝癌的化疗评价不高,但随着新的化疗药物的应用,给肝癌的治疗带来希望,联合化疗优于单一药物化疗,肝动脉内插管化疗优于全身化疗,目前,学者都致力于更多杀伤国内外许多肿瘤而较少损害机体的“导向治疗”,并且已经初步显示疗效,未来的几年中,可能出现更特异的单抗,通过耦联化疗药物,达到有效杀伤肝癌细胞而不伤及正常肝组织的目的。

对肝癌较为有效的药物以顺铂(顺氯氨铂)为首选,常见的还有氟尿嘧啶(5-氟脲嘧啶),多柔比星(阿霉素)及其衍生物,丝裂霉素,依托泊苷(VP16)和甲氨蝶呤等,对某些中晚期肝癌无手术指征,且门静脉主干癌栓阻塞不宜肝动脉介入治疗者和某些姑息性手术后患者可采用联合或序贯化疗,常用联合方案为顺铂(顺氯氨铂)20mg+5-Fu750~1000mg静脉滴注共5天,每月1次,3~4次为1疗程,多柔比星(阿霉素)40~60mg第1天,继以氟尿嘧啶(5-Fu)500~750mg静脉滴注连续5天,每月1次,连续3~4次为1疗程,上述方案效果评价不一。

(5)生物治疗:生物治疗不仅起配合手术,化疗,放疗以减轻对免疫的抑制,消灭残余肿瘤细胞的作用,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使获得大量免疫活性因子或细胞因子成为可能,应用重组淋巴因子和细胞因子等生物反应调节因子对肿瘤生物治疗已引起医学界普遍关注,已被认为是第四种抗肿瘤治疗,目前临床已普遍应用α和γ干扰素(IFN)进行治疗;天然和重组IL-2,肿瘤坏死因子(TNF)业已问世,此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等已开始试用,所用各种生物治疗剂的疗效仍有待更多的实践和总结,基因治疗为肝癌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前景。

(6)基因治疗: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大量研究已确定肿瘤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癌基因表达失控或抑癌基因失活所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是机体正常基因组的一部分,能把生理,生化信号从细胞外传入细胞内,在控制细胞生长繁殖中起重要作用,这些基因的突变,重排,丢失或扩增都可能引起细胞生长失控而形成肿瘤。

肿瘤的基因治疗是将目的基因通过某种方法(如反转录病毒载体转染法,脂质体融合法等)导入靶细胞,期望目的基因在靶细胞中转录,表达,产生相应的RNA或蛋白质,直接或间接抑制肿瘤发生,发展或杀伤肿瘤细胞,最终使肿瘤消退,基因治疗以分子遗传学技术为基础,它包括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构建,受体细胞感染及目的基因在体内的表达。

目前所研究的肿瘤基因治疗可归纳为3大途径:

①肿瘤免疫基因治疗:通过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来控制肿瘤生长;

②肿瘤遗传基因治疗:通过控制肿瘤细胞的癌基因的表达如抑制癌基因的表达或导入抑癌基因等来治疗癌症;

③肿瘤药物基因治疗:通过基因转移使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或者使正常细胞(如骨髓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增加来治疗肿瘤。

(7)中医治疗:多采用辨证施治,攻补兼施的方法,治则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中药扶正抗癌适用于晚期肝癌患者和肝功能严重失代偿,无法耐受其他治疗者,可改善机体全身状况,延长生命,也可配合手术,放疗,化疗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8)多模式的综合治疗:近年来,对中期大肝癌的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有时可使不能切除的大肝癌转变可切除的小肝癌,综合治疗是治疗肝癌的基本原则,即由单一的治疗模式,转变为联合治疗的多种治疗模式,有二联,三联甚至四联,在单一治疗方法未见肿瘤完全消退时,应用三联治疗则可能出现肿瘤的完全消退,其治疗方案应包括减少肿瘤负荷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功能两方面,实践证明,根据具体病情或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恰当的综合治疗,不仅可延长患者的生命,而且能使大肝癌缩小,而得以施行二步切除,并有潜在根治的可能性,肝癌患者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栓塞术(TAE)+手术切除能显著降低残肝复发率和提高5年存活率;栓塞术+其他综合治疗是首选的非切除疗法,对于有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加用杀伤细胞等生物疗法(TAE-LAK),血小板减少和脾肿大者可加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有门静脉瘤栓或肝内转移等病灶时可加用门静脉插管化疗,对于不能切除伴肝硬化的单个小肝癌(<5cm)则可首选经皮经肝酒精注射疗法,对于不能手术切除,不能行TAE者宜采用插管化疗疗法或全身化疗法或皮下植入式微泵治疗,对于不能切除,不能行TAE及化疗无效者只能采用LAK或TIL疗法,肿瘤位于右叶,单个,经手术探查明确肿瘤不能切除者可采用微波治疗或超分割放疗与化疗交替治疗,经非手术治疗肿瘤缩小后,可再行手术切除治疗。

(9)原发性肝癌并发症的治疗:

①肝癌结节破裂出血:此种并发症危重凶险,需要立刻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

A.非手术治疗:

a.保守治疗:对出血较少,症状,体征轻,无休克或出血已停止,以及不能耐受其他治疗者,可给予输血,输液,应用止血药如氨甲苯酸(止血芳酸),维生素K,巴曲酶(立止血)等治疗,但效果差,少见成功病例。

b.经皮肝动脉插管栓塞止血:适用于年龄较大,不能耐受剖腹手术及肝肾功能差者,止血效果确切,有门静脉癌栓者则有肝功能衰竭可能,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可减少肝功能衰竭的危险。

B.手术治疗:手术指征如下:患者一般情况良好;60岁以下;轻,中度休克;肝功能尚好,Child肝功能分级B级以上;无远处转移,具体方法如下:

a.肝切除术: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既能止血,又能切除病灶,但切除率低,仅14%,而手术死亡率可达25%~50%。

b.肝动脉结扎止血:止血效果良好,有效率达90%以上,对有迷走血管供血者效果差,手术死亡率高,可达55%~78%。

c.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止血:技术简单,效果确切,有效率达85%以上。

d.微波组织凝固止血或冷冻止血:微波对直径3mm以下血管有直接凝固作用,对大量渗血及小血管出血效果好,冷冻后也能起到较好的止血效果。

e.填塞及缝合肿瘤破裂口止血:对不能切除或结扎肝动脉者可行,但效果差,死亡率高。

②上消化道出血:

A.非手术治疗:适应证为:有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严重而不宜手术的患者;心,肺,肾等器官严重疾病而不能耐手术者,治疗方法:

a.输血:按出血量多少,血压脉搏变化情况,及时输以新鲜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b.静脉滴注垂体加压素:垂体加压素是本病的首选止血药,可一次性给药或持续性给药,以持续性给药效果较好,但必须注意,滴注过快会引起心律失常及冠状动脉痉挛,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脏病者禁用此药;另外,本药也不宜久用,久用会引起内脏动脉收缩,加重缺氧,并且最好与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并用。

c.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使用时注意应先充盈胃 气囊,后充 盈食 管气囊,放置时间一般为24~72h,24h排气观察止血情况,并注意防止吸入性肺炎和气囊上滑堵塞咽喉导致窒息。

d.内镜下止血:纤维内镜直视下,喷洒止血药,高频电灼或激光止血,或注射硬化剂止血,近期有效率可达90%,适合于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无效,再出血患者以及患者情况差不宜手术者。

e.冠状静脉栓塞术:经皮经肝门静脉插管或经脐静脉插管,选择性栓塞胃冠状静脉,适合于压迫,药物止血无效而又不允许手术者,近期止血率为50%~100%,平均84%,可引起血胸,血腹等并发症。

f.肝动脉化疗栓塞:适用中晚期肝癌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者,但此疗法可产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大出血(8.5%),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肝功能Child分级C级者应作为禁忌,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应采取先内科后外科的治疗原则。

B.手术治疗,适应证: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肝功能及全身情况尚可耐受手术者;患者无黄疸,腹水,肿瘤已先期切除或肿瘤较小,肝功能代偿者;肝癌切除术前已有明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预计在切除肝癌同时可耐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手术,即使不能切除,亦可行肝动脉插管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或肿瘤部分注射无水酒精硬化或微波治疗等,手术方法如下:

a.门奇静脉断流术:本法有止血效果好,增加 肝脏血液,操作简便之优点,目前常用手术方法是胃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及经腹联合断流术。

b.门静脉分流术:常用术式有脾肾静脉分流术,限制性门腔静脉分流术,脾腔静脉分流术,肠腔静脉分流术等。

③肝性脑病:肝癌进入晚期多合并肝性脑病,治疗与一般肝性脑病相仿。

A.去除诱因,如消化道感染,出血,慎用利尿剂,忌大量放腹水,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禁用麻醉剂及镇静剂等。

B.限制蛋白摄入量。

C.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可灌肠或导泻,促进氮质的排出,口服抗生素,抑制厌氧菌,减少氨的产生,应用乳果糖减少氨和胺的形成及吸收。

D.应用降氨药物,如静点谷氨酸,精氨酸,减少氨进入血脑屏障。

E.静点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

F.胰高血糖素有促进蛋白质分解的作用,而胰岛素有促进氨基酸通过细胞膜的作用,二者协同作用有助于改善和维持BCAA/AAA比值的平衡,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④肝肾综合征:

A.停用损害肝肾功能的药物,低蛋白,高糖饮食,减轻氮质血症及肝性脑病的发展。

B.增加尿量及尿钠排泄,降低BUN,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C.扩容治疗:使用血浆,全血,人体蛋白或右旋糖酐等扩容,同时给予呋塞米等,减轻血管阻力,改善肾血流量。

D.应用多巴胺,八肽加压素等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肾血流量,降低肾血管阻力。

3.择优方案

(1)早期肝癌:①能手术者首选手术切除;②不能手术切除者,肝功能良好,首选肝动脉化疗栓塞,方法为顺铂80~100mg,氟尿嘧啶(5-氟脲嘧啶)1000mg,丝裂霉素10mg,先行动脉内灌注,再混合丝裂霉素10mg于超声乳化的131Ⅰ或125ⅠLipiodol内行远端肝动脉栓塞,③不宜手术合并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首选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注入量随肿瘤大小而定,一般每次2~6ml,也可用至每次10~20ml,每周1~2次,1个疗程4~6次。

(2)中期肝癌:

首选治疗方案:以肝动脉结扎+肝动脉插管化疗为基础+放疗+生物治疗,肿瘤缩小后,争取二步或序贯手术切除。

生物治疗首选干扰素,400万U/m2,每周3~5次,白介素-2,10万U,1次/d,30天为1疗程,单用效果欠佳,多合用化疗药。

(3)晚期肝癌:首选以中医中药为主的中西综合治疗。

预后

目前临床上影响肝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对切除病例而言主要是:①是否早期发现的小肝癌,②肝癌的病理特征,③肝癌切除的根治性,④抗复发综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复发病灶再切除的可能性,对占绝对多数非手术切除病例,疗效依赖于是否适应目前的各种综合治疗,及其对治疗的敏感性,这直接影响其带瘤生存时间和二期切除可能。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中医治疗

肝气郁结型肝癌:患者症见右胁部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食少纳呆,时有腹泻,右胁下肿块,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宜疏肝健脾、理气活血为主。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川芎、杭芍、陈皮、青皮、香附、郁金、八月扎、苡米、砂仁、玫瑰花、谷芽、甘草。

气滞血瘀型肝癌:患者症见胁下痞块巨大,胁痛引背,拒按、入夜更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倦怠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或弦涩。

治则:宜行气活血、化瘀消积为主。

方药:复元活血汤化裁:柴胡、当归、桃仁、穿山甲、三棱、术、元胡、水蛭、土元、丹参、郁金、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石见穿、蜈蚣、蛇六谷。

湿热聚毒型肝癌:患者症见心烦易怒,身目发黄,口干口苦,纳食减少,腹部胀满,胁肋刺痛,溲赤便干,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则:宜清热利胆、泻火解毒为主。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大黄、栀子、金钱草、蚤休、苡仁、蜂房、铁树叶、冬凌草、半枝莲、水红花子、羊蹄根。

肝阴亏虚型肝癌:患者症见胁肋疼痛,五心烦热,头晕目眩,食少腹胀,青筋暴露,甚则呕血、便血、肌肤瘀斑瘀点,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养阴柔肝,凉血解毒。

方药:一贯煎合犀角地黄汤化裁: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鳖甲、丹皮、三七、旱莲草、水牛角、双花、紫草、蜈蚣。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1 枸杞甲鱼:枸杞 30 克,甲鱼 150 克。将枸杞、甲鱼共蒸至熟烂即可,枸杞与甲鱼汤均可食用。每周 1次,不宜多食,尤其是消化不良者,失眠者不宜食。忌饮白酒、辣椒、母猪肉、韭菜、肥肉、油煎炸、坚硬的食物及刺激性调味品。具有滋阴、清热、散结、凉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 茯苓清蒸桂鱼:茯苓 15 克,桂鱼 150 克。加水及调料同蒸至熟烂即成。吃鱼喝汤,具有健脾利湿,益气补血功能。

3 翠衣番茄豆腐汤:西瓜翠衣 30 克,番茄 50 克,豆腐 150 克。将西瓜翠衣、番茄和豆腐全部切成细丝做汤食。经常食用,具有健脾消食,清热解毒,利尿、利湿等功效,虚寒体弱不宜多服。

4 蓟菜鲫鱼汤:蓟菜 30 克,鲫鱼 1 条。蓟菜与鲫鱼共同煮汤,加适当调料即成。经常食用,具有消淤血、止吐、改善症状之工作。但脾胃虚寒、无淤滞者忌服。

5 芡实炖肉:芡实 30 克,猪瘦肉 100 克。两者合起放砂锅中加水适量炖熟后去药渣,吃肉喝汤。经常食用,此膳泻火,祛痰、通便,有腹水者可用此方。

6 薄荷红糖饮:薄荷 15 克,红糖 60 克。煎汤后加糖调味即成。可代茶饮,此药膳清热,利温、退黄;有黄疸、腹水者可选用。

7 青果烧鸡蛋:青果 20 克,鸡蛋 1 只。先将青果煮熟后再加入卧鸡蛋,共同煮混后可食用。每周 3 次,每次 1 个鸡蛋,可破血散於,适用于肝癌於痛、腹水明显者。

8 弥猴桃根炖肉:鲜弥猴桃根 100 克,猪瘦肉 200 克。将上述两物在硝锅内加水同煮,炖熟后去药渣即成。经常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活血。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肝癌的高危人群包括:

①40岁以上HBsAg阳性;

②有肝炎或肝硬化史;

③肝癌家族史,>30岁者,对肝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追踪观察,可发现不少早期肝癌病人,亚临床期(或小肝癌)肝癌的发现途径有:

①普通人群中进行AFP(或B超)普查;

②高危人群的追踪,定期用AFP(或B超)检测;

③病人偶有不适而检查发现;

④进行其他检查或手术(如脾切除)偶尔发现。

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注意食物,饮水卫生,保存好粮食,预防霉变,保护水源,防止污染是目前应采取的措施,应用病毒性肝炎疫苗(乙型或丙型)预防肝炎,对原发性肝癌的预防也起一定作用,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肿瘤学上被称之为“二级预防”,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应用甲胎蛋白进行肝癌普查以来,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进入了亚临床水平,早期肝癌发现比例不断增高,5年生存率也明显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高危人群普查的检出率是自然人群检出率的34.3倍,其中1/3是早期肝癌,以高敏感的甲胎蛋白检测方法,每年行1~2次超声检查是发现早期肝癌的基本方法,二者联合检出率可达97.9%,须强调的是对早期发现的小肝癌应尽可能积极地采取手术切除的办法以期达到根治的目的,小肝癌根治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70%左右,而非手术治疗多在2年内死亡。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肿瘤标记物的检测:肿瘤标记物是癌细胞产生和释放的某种物质,常以抗原,酶,激素,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根据其生化或免疫特性可以识别或诊断肿瘤。

1.甲胎蛋白(AFP) 是诊断肝癌的主要指标和特异性最强的标记物,AFP是胎儿时期肝脏合成的一种胚胎蛋白,由胎儿肝细胞,卵黄囊细胞内粗面内质网核糖颗粒所合成,胚胎早期(约14周)即合成,20周达高峰,其后急剧下降,出生后1~2周消失或仅存微量<20礸/L,常规方法测不出,在成人,如果血清中出现高浓度的AFP,提示肝细胞性肝癌或生殖腺胚胎瘤,在儿童则提示肝母细胞瘤或肝细胞肝癌,少数胃,胰,胆管,结直肠癌AFP也可升高,但其绝对值不如肝癌高,慢性肝炎,肝硬化可有AFP的分子变异体,因此,血清AFP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与B超,CT等检查才有诊断意义。

AFP是目前肝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肿瘤标志物,现已广泛用于肝细胞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预测复发,普查阳性发现可早于症状出现8~11个月,目前多用放射免疫法(RIA)或AFP单克隆抗体酶免疫(EIA)快速测定法检测,两者方法灵敏,准确,便捷,适于普查。

临床上通过AFP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标准为:

①AFP大于500礸/L,持续4周;

②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③AFP在200礸/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同时需排除可致AFP升高的其他疾病,如妊娠和生殖胚胎瘤,结合定位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通常AFP浓度与肿瘤大小有相关,但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认为病理分化接近正常肝细胞或分化程度极低者AFP常较低或测不出,临床上根据肝细胞肝癌肿瘤大小可分为微小肝癌(≤2cm),小肝癌(3~5cm)和大肝癌(>5cm),一般而言,血清AFP的浓度可反映肝癌的大小及生长速度,有报道肝癌<3cm者AFP阳性率仅25%~50%,4cm者AFP多达400礸/L以上,5cm时常突升至700~1000礸/L,但是肿瘤大小并非总是与血清AFP水平相关,即使是小肝癌也可能产生高浓度的AFP,而有些巨块型肝癌其AFP不一定很高,这与各地分泌AFP的肝癌的发生率不同以及其生物学特性差异相关,约10%的肝癌不产生AFP,30%的肝癌产生AFP的量很少。

血清AFP浓度测定可用于普查肝癌高危人群,连续2个月检测血清AFP 3次以上,含量均在50~200礸/L之间,称AFP低浓度持续阳性,在肝癌高发区的普查发现,低持阳者多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在我国启东,随访3177例AFP低持阳者,1年内肝癌发生率为10.46%,为当地自然人群的315.2倍,可见,AFP低持阳为一组肝癌高危人群,其中一部分是亚临床肝癌,因此,对HCC高危人群每隔数月测1次AFP,当AFP值有持续升高趋势时,哪怕是轻微的增高,亦需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此外,AFP还可用于评定手术或其他疗效,并判断预后,慢性活动性肝病时,血清AFP亦可升高,此乃肝细胞修复再生所引起,通过动态观察血清AFP与ALT可有助于同肝癌相鉴别,如二者动态曲线平等或同步,或ALT持续升高为正常的倍数,持续时间不长,随着ALT的恢复,AFP亦随之下降至正常,则活动性肝病可能性大;如二者曲线分离,ALT下降或恢复正常后,AFP不但不下降,反而明显升高,则多为肝癌。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AFP异质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肝癌与转移性肝癌,胚胎细胞瘤及良性活动性肝病所产生的AFP在糖链结构上不同,即岩藻糖基化程度不同,肝癌患者血清中的岩藻糖甙酶活性明显增高,其AFP岩藻糖基化程度高,AFP岩藻糖基化不同,在与植物凝集素反应时表现出不同的亲和性,从而分出不同的AFP异质体,采用亲和电泳或亲和层析技术,将人血清AFP分为小扁豆凝集素(ICA)或刀豆素A(ConA)结合型 和非结合型,良性肝病和脐带血清中的大部分AFP,均属小扁豆凝集素非结合部分,而肝癌产生的AFP属非结合部分比例较低,结合部分则有不同程度增高,在卵黄囊肿瘤和转移性肝癌,AFP则主要为结合型,在肝癌患者血清中,能与ConA结合的AFP所占比例更高(常常为50%或更高),这样,可用LCA结合试验来鉴别良性肝病与肝癌,而用ConA结合试验以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根据两型异质体的比值可鉴别良恶性肝病,对肝病的诊断率达87.2%,且诊断不受AFP浓度,肿瘤大小和病期早晚的影响。

AFP单克隆抗体,先用针对LCA结合型AFP的单克隆抗体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方法,或将抗体用核素标记,有助于鉴别肝癌和良性肝病的定位。

2.r-谷氨酰转移酶(r-GT),在r-GT胎儿期很高,出生后急剧降低,故又叫癌胚酶,无论在癌前阶段还是肝癌形成阶段,肝细胞中r-GT值显著增高,因此;测定血中r-GT可作为早期诊断肝癌的依据之一,然而胆道梗阻,胆道癌及转移性肝癌患者血中r-GT亦可增高,故r-GT对肝癌缺乏特异性,近年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法,可将r-GT分为11~13条区带,其中,肝癌特异的是Ⅱ,Ⅱ和Ⅰ带,其中,r-GT2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的阳性率可提到90%,特异性达97.1%,非癌肝病和肝外疾病假阳性率低于5%,r-GT2与AFP无关,在低浓度AFP肝癌及假阴性肝癌中,也有较高的阳性率,小肝癌r-GT2阳性率为78.6%。

3.异常凝血酶原(AP),肝脏合成凝血酶原无活性前体,经维生素K r羧化为活性形式,肝癌时,肝癌细胞的微粒体内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体功能障碍,羧化酶活力下降,导致谷氨酸羧化不全,从而形成异常凝血酶原,肝癌细胞自身具有合成和释放异常凝血酶原的功能,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P,以≥250礸/L为阳性,则肝癌患者的阳性率为67%,而良性肝病,转移性肝癌时仅少数呈阳性,故对亚临床肝癌有早期诊断价值。

4.血清岩藻糖苷酶(AFu) AFu属溶酶体酸性水解酶类,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含岩藻糖的糖蛋白,糖脂等生物活性大分子的分解代谢,AFu超过110nKat/L应考虑原发性肝癌,诊断原发性肝癌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0%,对AFP阴性肝癌和小肝癌阳性在70%以上,继发性肝癌,良性肝占位病变均阴性,但肝硬化,慢性肝炎的假阳性较高。

5.α1-抗胰蛋白酶(AAT) 肝癌细胞具有合成分泌AAT的功能,当肿瘤合并细胞坏死和炎症时升高。

6.碱性磷酸酶同工酶I(ALP-I) ALP-I是一种癌胚蛋白,由肝癌细胞产生,几乎仅见于肝细胞肝癌,特异性强,但阳性率低。

7.血清铁蛋白和酸性同工铁蛋白(HIF) 肝脏含丰富的铁蛋白,也是清除循环中铁蛋白的主要场所,肝病时铁蛋白从受损的肝细胞中逸出,肝脏本身处理铁蛋白的能力减退,致血清中铁蛋白浓度升高,同工铁蛋白在肝癌时由于肝癌细胞合成增多,释放速度加快,故对肝癌诊断有一定意义,有些学者认为血清铁蛋白对肝癌具有中度敏感性与特异性,其特异性虽低于AFP,但对AFP阴性者具有诊断意义,若肝硬化患者AFP与铁蛋白均为阴性,则合并肝癌的可能性极小,铁蛋白升高,往往可以发现低AFP含量,HBsAg阴性,有嗜酒史患者的小肝癌,肝硬化等疾病血清铁蛋白虽可升高,但常同时伴有血清铁及转氨酶的升高,可资鉴别,因此同时测定AFP与血清铁蛋白,在高发人群肝硬化中检出肝癌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方法。

8.醛缩酶同工酶A(ALD-A) 醛缩酶同工酶有A,B,C 3种形式,A型主要存在于肌肉和胎肝组织,正常肝组织以B型为主,当肝细胞癌变时,ALD-A重新出现,并逐渐代替ALD-B,肝细胞肝癌ALD-A阳性率为76%,并且肝细胞肝癌分化越差,AID-A阳性反应越强,手术切除肿瘤或栓塞治疗后,ALD-A浓度下降,AFP阴性肝癌阳性率>70%。

9.M2型丙酮酸激酶(M2-PyK):丙酮酸激酶(PyK)是糖酵解中的关键酶,有L,R,M1,M2型4种同工酶,胎肝及肝癌组织中主要是M2型,可视为一种癌胚蛋白,ELISA夹心法可测到Pg级微量灵敏度高的癌标志,在小肝癌阶段即已明显增高,分化愈差M2-PyK值增高愈明显,消化道肿瘤亦可升高,而肝炎,良性肝肿瘤不高。

综述上述肝癌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根据实践经验,联合检测优于单项检测,血清AFP检测联合1~2项肝癌标志物即可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临床分析中尚应结合病史,影像诊断学或组织学资料综合判断,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10.超声显像

超声优点:

①简便;

②对人体无创伤;

③可反复检查;

④费用低廉;

⑤对软组织脏器病变的灵敏度高,超声对局灶性病变的检查可列为首选,对肝细胞肝癌确诊率可达90%,肝细胞肝癌的超声特征可因肿物大小,生长速度快慢而有所不同,直径小于2cm的肿瘤常见低回声结节型,2~3cm者显示低回声与周围低回声频率相同,3~5cm者多为周围低回声,而5cm以上者多为高回声或混合回声,生长缓慢的肝细胞肝癌,常显示低回声型;生长较快的肝细胞肝癌,多为周围低回声型;生长速度中等的则二者兼有。

肝细胞癌具以下特征:

①声晕(Halo):具有清晰的肿瘤包膜,结节中心呈比较均匀高回声而邻近包膜部位为一低回声暗环为“声晕”,系纤维包膜或解释为肿瘤周围血管。

②结节中结节:在高回声型肿瘤区内具有不同回声的结节,提示肝细胞癌中生长的新瘤灶。

③瘤内隔:即肝癌中可见薄的无回声隔或线状结构,它与包膜型肝癌有隔形成的现象一致,反应肝癌具有产生纤维的特征。

④强回声:小瘤,小肝癌可表现为均匀的强回声肿块,这是由于癌组织弥漫性脂肪变性的结果。

肝癌的B超显像主要应与转移性肝癌和肝血管瘤相鉴别。

①转移性肝癌:多为多发结节,单个病灶及弥漫型者极少,结节形态常不规则,表现为周围低回声型或强回声型或混合回声型,可见群集征,即众多小的回声结节群集或融合而成大的肿瘤,或中央无回声区,即在强回声区的中央有圆形无回声区,为转移癌中央液化坏死所致。

②肝血管瘤:以强回声型最多见,其特征是密集强回声光团并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楚,彩色多普勒由于能显示血流与肿块之间的关系,为肝癌的超声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好的方法。

超声显像不但可做肝癌定位,还可显示门脉主干及其分支内是否有癌栓形成,了解肿块与大血管的解剖关系,有否癌肿播散及腹腔内淋巴转移,对术前确定治疗方案,估计切除可能性及选择肝动脉栓塞适应证和术后监测复发均有重要价值。

超声显像的主要不足为肝右叶膈面及肝门部的病变易被漏诊,诊断准确率及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查者的经验及仪器的灵敏度。

11.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具有图像清晰,分辨力高,为无创检查等优点,注射造影剂后,可增强组织对比度,更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在各种影像检查中,CT最能反映肝脏病理形态表现,如病灶大小,形态,部位,数目,有无病灶内出血,坏死以及门脉有无癌栓,病灶的浸润性等,CT是首选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肝癌的CT表现:

(1)平扫表现:病灶一般为低密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密度,部分病灶周围有一层更低密度的环影(晕圈征),结节型边缘较清楚,巨块型和混合型边缘多模糊或部分清楚,较大的肝癌如合并有癌组织坏死,则表现为密度低而不均匀,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其周围有低密度晕圈者提示有厚包膜,但肝癌如为弥漫小结节型可呈等密度,一般认为CT平扫对直径小于2cm的病灶难以辨认,容易引起误诊和漏诊,对小于3cm的肝癌,CT的阳性率为60%左右。

(2)增强表现: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后病灶和肝组织密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谓之增强,包括:

①动态增强扫描:动态扫描早期增强图易于发现肿块直径小于1cm或1~2cm的卫星灶,亦有助于小病灶的发现。

②非动态扫描:普通扫描每次至少15s以上,故病灶所处肝脏层面可能落在上述动态扫描的任何一期而呈不同密度,极大部分病灶落在低密度期,因此病灶较平扫时明显降低,门脉系统及其他系统受侵犯的CT表现: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系统癌栓形成率较高,如有癌栓,则该叶肝密度减低,增强后显示未强化的癌栓与明显强化的血液间差异大,表现条状充盈缺损致门脉主干或分支血管不规则或不显影,少数病人有下腔静脉癌栓形成,肝门侵犯可造成肝内胆管扩张,偶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水等,碘油CT是利用碘油易滞留在多动脉血管的癌结节中的特点,经肝动脉造影后,注入碘化油,1~2周后行CT扫描。

由于正常肝组织能清除碘油,所以肿瘤与肝组织之间可产生显著的对比,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并有利于发现肝内的微小子灶,CT与超声检查相辅相成,对定位及确诊癌肿的范围有较大价值,克服了超声检查不易探及膈面的缺点,但是,目前检查方法仍以CT平扫加增强为常规方法,对可疑病灶或微小肝癌选用特殊造影方法,CT还能研究肝脏的横断解剖,为了解肿瘤与下腔静脉的关系和肠系膜上静脉内癌栓以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有无转移等提供帮助,CT诊断肝癌的不足在于对弥漫型肝癌,等密度病灶容易漏诊。

3.磁共振显像(MRI) 磁共振对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与CT相仿,核磁共振对鉴别肝细胞癌结节与肝硬化结节有帮助,肝癌结节T1时间较短,这一点优于肝动脉造影以外的其他诊断方法,MRI还可为鉴别转移性肝癌,血管瘤和错构瘤提供进一步信息,肝癌时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半数以上病例T1加权图肿瘤表现为较周围肝组织低信号强度或等信号强度,而在T2加权图上均显示高信号强度,原发性肝癌MRI的特征性表现:

①肿瘤的脂肪变性,T1弛豫时间短,T1加权图产生等或高信号,T2加权图示不均匀的高信号强度,病灶边缘不清楚,而肝癌伴纤维化者T1弛豫时间长则产生低信号强度。

②肿瘤包膜存在,T1加权图表现为肿瘤周围呈低信号强度环,T2加权图显示包膜不满意。

③肿瘤侵犯血管,MRI优点是不用注射造影剂即可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分支,血管的受压推移,癌栓时T1加权图为中等信号强度,T2加权图呈高信号强度。

④子结节在T2加权图为较正常肝实质高的信号强度,由于MRI价格昂贵,早期诊断并不优于CT,故仅宜在特殊情况应用。

12.X线肝血管造影 是目前最敏感的诊断肝细胞肝癌的影像诊断方法,检查准确率达88%~93%,对2cm以下的小肝癌往往能做出更准确迅速的诊断,方法:经股动脉将造影导管插至肝动脉,然后注入造影剂,如导管插至肝右或肝左动脉,则称为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肝癌的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表现有:

①肿瘤血管排列紊乱,迂曲,增粗;

②肿瘤区出现因大量造影剂自毛细血管外渗所致团块状影;

③肿瘤外周有血管包绕,此管壁僵硬,不规则,粗细不均;

④血管变形,移位;

⑤造影剂池:肿瘤坏死或肝窦扩张,形成异常的腔隙,当肝血管内造影剂排空后,这些腔隙中仍有造影剂残留;

⑥动静脉瘘;

⑦肝动脉扩张,血管造影对肝细胞性肝癌检测能力取决于病灶新生血管多少,多血管型肝癌即使2cm以下或更小亦易显示,如为少血管性则无法与胆管细胞性肝癌区分,肝动脉造影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有发生出血,栓塞等并发症的危险,要做到高选择性造影需要一定的经验,不列入常规检查项目,仅在B超或CT等非创伤性检查不能确诊时方考虑应用,肝血管造影检查意义不仅在诊断,鉴别诊断,在术前或治疗前可用于估计病变范围,特别是了解肝内播散的子结节情况;血管解剖变异和重要血管的解剖关系以及门静脉浸润可提供正确客观的信息,对判断手术切除可能性和彻底性以及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此外血管造影还可起治疗作用,有些不宜手术的患者可在造影时立即进行化疗栓塞或导入抗癌药物或其他生物免疫制剂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即利用电子计算机把图像的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再将相减后的数据信号放大转换成视频信号,重建模拟图像输出,显示背景清晰,对比度增强的造影图像,对小肝癌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灵敏度,缺点是设备昂贵,难以广泛开展。

12.放射性核素显影 核素扫描诊断的特点是方法简单,无创伤,但只能检查有无占位性病变,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只能显示≥3cm的肝癌,而弥漫型显示差,对巨块型大肝癌的诊断率为92.3%,99mTc-PMT(99mTc吡多醛五甲基色氨酸)为一理想的肝胆显像剂,肝胆通过时间短,肝癌,肝腺瘤内无胆管系统供胆汁排泄并与PMT有一定亲和力故可在肝癌,肝腺瘤内浓聚停留较长时间,在延迟显像(2~5h)时肝癌和肝腺瘤组织中的99mTc-PMT仍滞留,而周围肝实质细胞中已排空,使癌或腺瘤内的放射性远高于正常肝组织而出现“热区”,故临床应用于肝癌的定性定位诊断,如用于AFP阴性肝癌的定性诊断,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肝外转移灶的诊断和肝腺瘤的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血供丰富,功能活跃,除因中心坏死或个别血供不佳者,肝血池显像见原缺损区内出现放射性充填现象,转移性肝癌病灶缺乏血供故血池扫描无充填现象,肝血管瘤表现原缺损区过度充填特征,原发性肝癌的99mTc-PMT血池延迟相阳性率>90%特异甚强,而转移性肝癌,胆管细胞癌,海绵状血管瘤则为阴性,具鉴别意义。

13.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危险性,由于超声能准确显示肝细胞肝癌结节的部位,深度及大小,故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在超声引导下活检或细针穿刺行组织或细胞学检查,以获得肝癌的组织学诊断依据。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的优点:

①在超声监视下,动态观察穿刺针的移动,有目的地进针,能避开穿刺目标附近的大血管及脏器。

②如肿瘤较大,中心有不规则的坏死液化,能引导并选择有组织成分重点取样,避免了由于取变性液化组织所致假阴性,但是,需指出此法属有创检查,可能发生出血,胆汁外漏,感染或瘘管形成,肝癌破裂,针道转移等并发病。

综上所述,若AFP明显升高,加上典型超声图像可初步诊断原发性肝癌;对AFP阴性或低浓度者应适当选择AFP以外的肝癌标志物,影像诊断亦有定性,定位诊断价值,CT检查造影剂增强或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肝癌诊断,磁共振的特征性表现可助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1.肝性脑病 :常为肝癌终末期并发症,约1/3的患者因此死亡。

2.消化道出血 : 出血约占肝癌死亡原因的15%,肝癌常合并肝硬化或门静脉,肝静脉癌栓者可因门脉高压而引起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也可因胃肠黏膜糜烂,凝血机制障碍等而出血。

3.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 发生率约10%,肝癌组织增大,坏死或液化可致自发性破裂,或因外力而破裂,破裂如局限于包膜下,可有局部剧烈疼痛,如包膜下出血迅速增多则形成压痛性块物,也可破入腹腔引起急性腹痛和腹膜刺激征,大量出血导致休克和死亡,小破口出血则表现为血性腹水。

4.血性胸腹水 : 膈面肝癌可直接浸润或经血流或淋巴转移引起血性胸腹水,胸水常见于右侧。

继发感染:因癌肿长期消耗,抵抗力减低,或因放射化学治疗而致血细胞减少的情况下,抵抗力减弱,再加长期卧床等因素,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如肺炎,肠道感染,真菌感染等。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