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积是五脏积证之总称。“积”是指胸腹腔有形块的一类病证。《难经。五十六难》就它的发病病机、部位、形态等用五脏来区分: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后世称为五积。
肥气是肝之积,生在左胁下,肿块状如“复杯”一样,边缘清楚,按之不移;经久不愈,病人出现咳嗽气逆,发疟疾,连年不断本病类似西医学所说巨脾症、门脉高压症。
伏梁是心之积,生在胃脘脐上,肠胃之外,肿块状如“臂”,起于脐上,上至胃脘,固定不移,肿块内裹脓血,经久不愈,使病人出现胃脘烦闷,腹痛吐血浮肿等症,每多积破脓血流溢而死,故予后不良。当于西医某些良性或恶性肿瘤。
痞气是脾之积,生在肖脘部,肿块状如“复盘”祥;经久不愈,病人出现四肢无力,黄疸,形体消瘦。
息贲是肺之积,位于右胁下,肿块状如“复杯”样,经久不愈,病人出现凛寒发热喘息咳嗽,致肺气壅塞,息贲上气。相当于西医的肺癌。
奔豚是肾之积,发作时,从少腹至心下,如豚之奔走,或上逆或下行,无固定时间,日久不愈,可见气逆喘息,骨痿少气等症。从证候表现看,类于现代医学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寒邪(30%):
寒邪侵入人体后,上逆腹部,肠胃血脉凝滞,肠胃传化功能失常,引起嗔胀(气不运津),肠外津液运行不畅而结,津寒互结,最后导致积症。
七情(20%):
情志异常引起气血逆乱、气滞血瘀,从而导致六输不通,诱发阳气运行不畅,出现津液不散、痰浊结聚、气滞血瘀等反应,长此以往,最后导致积症。
饮食不节(15%):
长期饮食不节引起肠之络脉伤,会出现阴络伤血内溢和阳络伤血外溢,寒毒、血和津液一起聚集形成积症。
鉴别诊断
肝热病、肝瘟、湿温、温毒发斑、心瘅、恶核、心衰、髓劳等,均可见左胁下肿块(一般较小),及或有出血等症,但为兼有表现,而必有原发病的突出病候,故不可以肥气为独立诊断。
痞结:症见小儿脘部痞满结痛,按之啼哭,乳食减少,身热,大便不通等。多因热邪蕴于胸膈,与胃脘留饮相搏,脏腑不得宣通,营卫运行不畅所致。治宜疏利大便,破结散气。
息高指呼气多而吸气少的喘迫现象,这是肺气将绝,真阳涣散的虚脱证候,类于潮式呼吸,如《伤寒论》:“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五积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五积中医治疗
伏梁治宜化瘀消积,用伏梁丸等方。
痞气治宜痞气丸、乌头丸,或大七气汤下红丸子等方。
息贲治宜清降肺气,涤痰泄热为主。
息贲汤:半夏、桂心、人参、吴茱萸、桑白皮、葶苈、甘草。
五灵丸:五灵脂、川乌、没药、乳香。
贲豚治宜补气健脾,辛温散结,选用奔豚丸或增损五积丸。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2、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日常预防
1、注意保暖,防止寒冷刺激导致积症。
2、保持心情舒畅,会控制情绪,防止情绪变化引起肝脾等气血淤积导致积症。
3、注意饮食调节,防止不良饮食导致肠胃积症。
1、肝脾瘀滞证:左胁下及腹部积块明显肿大,硬痛不移,腹部青筋暴露,可见齿衄、鼻衄或紫斑,时有寒热,女子可有月事不下,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弦涩。
2、血虚挟瘀证:左胁下及腹部积块坚硬压痛,饮食大减,神疲,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唇甲无华,消瘦脱形,舌质淡紫少苔,脉细弱或弦细。
腹痛,泄泻 ,疲乏,齿衄、鼻衄、紫斑等出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