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又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泛指由胆管阻塞引起的急性细菌性胆道感染,是胆道外科病人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肿瘤。腹痛、寒战发热和黄疸为典型症状,通常称为Charcot三联征。疼痛的部位一般在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肩背部,如果出现寒战发热则提示有菌血症。在Charcot三联征加上低血压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即Reynolds五联征,则为重症急性胆管炎的表现,病死率极高。
起病常急骤,突然发生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烈疼痛,一般呈持续性,继而发生寒战和弛张型高热,体温可超过40℃,常伴恶心和呕吐,多数病人有黄疸,但黄疸的深浅与病情的严重性可不一致,近半数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同时常有血压下降现象,往往提示病人已发生败血和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危重的一种表现,体温升高,脉率增快可超过120次/分,脉搏微弱,剑突下和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如胆囊未切除者,常可扪及肿大和有压痛的胆囊和肮脏,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和右移,可达2~4万/mm3,并可出现毒性颗粒,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值升高,并常有GPT和r-GT值增高等肝功能损害表现,血培养常有细菌生长。
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但胆管狭窄和胆管肿瘤等病变有时亦可继发此症,上述疾病造成胆管阻塞,胆汁郁积,以及继发细菌感染,致病菌几乎都来自肠道,经乏特壶腹或经胆肠吻合口的通道逆行进入胆道,细菌亦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通道进入胆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粪链球菌和某些厌氧菌。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中有典型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的三联症,即夏柯征(Charcot),以及病情发展中又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低血压等临床表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仅在少数病人,例如肝内胆管结石并发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因症状不典型,如无腹痛和黄疸等,有时会延误诊断。此时,可借助于某些特殊检查方法,如B超等作非损伤性检查,常可显示肝内或肝外胆管扩张、肝内多发性小脓肿,以及胆管内结石影,从而推断胆管内有梗阻性病变的存在,再结合临床表现来作出诊断。偶尔也可以通过PTC或ERCP等检查来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对于典型病例一般较易作出诊断,但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有溃疡病史,腹肌呈板状强直,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膈下有游离气体等可确诊。
2、膈下脓肿B超检查:可发现脓肿的部位和大小,CT检查能可靠定位,并可看出脓肿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3、急性胰腺炎血、尿淀粉酶或血清脂肪酶升高。B超检查可发现胰腺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大可与之鉴别,必要时可行CT检查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和程度。
4、肝脓肿B超、CT等影像学检查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易于鉴别。
5、右下细菌性肺炎可通过其典型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检查确诊。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西医治疗
胆道梗阻使胆汁淤滞、胆管内压力迅速增高等可导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属于胆道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
1、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包括临床监护、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 是化脓性胆管炎治疗的基础措施。PTCD可在B超引导下行胆管穿刺置管引流一项T管引流及PTCD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比较提示,T管引流明显好于PTCD。目前PTCD通常应用在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和内镜治疗时。
2、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曾经是解除胆道梗阻的首选方法, 包括开腹手术、T 管引流及腹腔镜手术等。但外科手术创伤大、并发症较多等因素的影响, 其应用目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且随着内镜下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早期的治疗中手术的应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病例, 如肿瘤引起的梗阻,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仍需外科手术进一步治疗。
3、内镜治疗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大量临床实践证明, 内镜已广泛用于胆胰疾病的治疗。内镜下治疗具有快速、可靠、创伤小等优点,可以有效地提高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 因此已成为治疗化脓性胆管炎的首选方法。不仅如此, 内镜也是诊断胆道疾病的有效措施。内镜操作对机体的影响较少, 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 无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能够耐受内镜操作就可以进行。但对于有胃镜操作禁忌者不宜内镜治疗。内镜治疗化脓性胆管炎的方法包括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经内镜支架或鼻胆管引流术(ENBD)、内镜联合腹腔镜和(或)胆道镜治疗。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禁食高脂肪类和煎炸食品。烹调尽量少用动物油,可适量增加植物油,特别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肝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的严重并发症,故该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肝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的防治。
1、防治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的预防关键在于预防及消除致病因素。而已确诊为肝胆管结石的病人,则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尤其在并发胆道感染时应更积极地防治。早期即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控制胆道感染。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手术,去除结石,通畅引流,从而达到预防AOST的发生。
2、防治胆道蛔虫症。蛔虫进入胆道后造成胆道不同程度的梗阻,使胆道压力增高,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可诱发AOST。另外,胆道蛔虫症也是肝胆管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胆道蛔虫症是预防AOST的极其重要的方面。主要是注意饮水、饮食卫生,防治肠道蛔虫病。一旦确诊即行驱蛔治疗,如已确诊为胆道蛔虫症,则应尽快治疗。给予镇痛、解痉、控制感染,促使蛔虫自行从胆道退出。另外,可作十二指肠内镜检查,用圈套器将部分进入胆总管口的蛔虫套住拉出体外。治疗无效时方考虑手术治疗。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80%的病例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伴核左移。但在重症病例或继发胆源性败血症时,白细胞计数可低于正常或仅有核左移和中毒颗粒。
2、胆红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的测定和尿胆原、尿胆红素试验,均表现为阻塞性黄疸的特征。
3、血清酶学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如胆管梗阻时间较长,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
4、细菌培养:在寒战、发热时采血作细菌培养,常呈阳性。细菌种类和胆汁中的一致,最常见细菌为大肠埃希杆菌、克雷白杆菌、假单胞菌、肠球菌和变形杆菌等。在约15%胆汁标本中可见到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或产气荚膜杆菌。
其他辅助检查
1、胆管造影:多采用PTC术,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可以发现扩张的胆管和梗阻的部位、原因,但严重休克病人一般不宜立即作此项检查。
2、CT和MRI检查:当高度怀疑肝内外胆管梗阻而B超检查未能确立诊断时,可行CT或MRI检查。CT或MRI对于明确梗阻部位、引起梗阻的原因明显优于B超检查,其准确率可达90%以上。
3、超声波检查B超检查:已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探查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70%~80%和80%~90%。可发现结石阻塞部位的胆管和(或)肝内胆管扩张,并可了解胆囊的大小、肝脏大小和有无肝脓肿形成等。
1、菌血症部分病人可出现高热、寒战的菌血症征象。
2、黄疸其发生率约占80%。黄疸出现与否及黄疸的程度,取决于胆道梗阻的部位和梗阻持续的时间。
3、腹膜炎有炎性渗出的患者,可出现右下腹膜炎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