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指中风偏瘫留下的最常见的后果就是病人会产生“三偏”、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日常活动能力障碍以及大小便障碍。
脑中风病临床最主要的表现,是神志障碍和运动、感觉以及语言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除神志清醒外,其余症状依然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症状,称为后遗症。后遗症的轻重,因病人的体质和并发症而异。脑中风常见的后遗症如下:
1、麻木: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麻木常与天气变化有关,天气急剧转变、潮湿闷热,或下雨前后,天气寒冷等情况下,麻木感觉尤其明显。
2、嘴歪眼斜:一侧眼袋以下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
3、中枢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锥体束受损而产生。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4、周围性瘫痪: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脊骸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临床上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中风后遗症的病因主要是因为脑血管意外之后,脑组织缺血或受血肿压迫、推移、脑水肿等而使脑组织功能受损。急性期后,偏瘫逐渐成为痉挛性,上肢屈曲、内收, 下肢呈直伸,腱反射亢进,运动能力可有恢复。
自体因素(40%):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中风之后气虚血瘀,脉络瘀阻,风痰阻络,或肝肾二亏,精血不足,筋骨失养所致。
中风患者不仅要积极到医院进行药物治疗,而且在平时也要注重中风后遗症的饮食疗法,以便加快缓解病情的步伐。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痉证与中风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病证,并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而中风可兼有筋脉拘急的抽搐症状,但同时可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清醒后多有后遗症,可以鉴别之。
中风后遗症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中风后遗症中医治疗
中风后遗症属难治病症,综合康复治疗被认为是当前最佳方案。我们所采用的主要有效康复措施如下:
一、中药康复治疗:
对半身不遂者,在软瘫期多使用有益气活血通络作用的补阳还五汤加减;在硬瘫期多用有养血平肝熄风活络作用的四物汤合天麻勾藤饮加减。对语言障碍者,常用有祛风化痰作用的解语丹加减;肾虚者合用左归饮加减。老年痴呆者,常用益脾肾补脑髓化瘀豁痰开窍的河车大造丸合安脑丸。在药物的加减选用和每味药的用量方面我们都有新突破,这是疗效高于传统用药的关键所在。
二、针灸康复法:
除用常法取穴外,我们多采用针刺某些特效穴确能提高疗效,如下肢瘫软针隐白、肩关节不能活动者针对侧“中平负”,腿不能提起者刺“提腿负”、颈部无力者针“筋缩”等。在针刺手法上,要求每针都能出现酸痛胀或定向走窜的感觉,对有些穴位,如软瘫针隐血时应让患肢出现抽动抬腿动作则疗效会明显迅速。若配合灵龟八法按时取穴法往往会出现奇效。由于采用了不同于传统取穴的特效穴法和特殊的针刺手法,使残肢功能的恢复上了新台阶,甚至使原来都认为不可能站起来的瘫痪患者上下楼梯、出入家门。
三、科学的运动功能训练:
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以及“作为康复治疗法”等。这套现代康复医学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应当在康复技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这项康复医学中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目前即使在最大的医院里,能够掌握和运用的医生还为数甚少。
四、其他康复方法
如:“中风治疗仪”的运用、在被动运动期配合推拿康复法、气功诱导康复法等,都有一定效果。重视心理治疗,建立患者良好心理状态,使患者主动参与进行肢体运动的康复训练,对残疾功能的恢复也极为重要。这里还应包括一项“康复护理”,以便配合实施康复计划的完成,也可防止患者二次伤残的发生。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食疗保健
黄芪桂枝粥:黄芪15克,炒白芍、桂枝各10克,生姜3片,四味水煎取汁,与大米100克、大枣5枚同煮为稀粥服食。益气养血兼温经通络。黄芪肉羹:黄芪30克,大枣10枚,当归、枸杞各10克,猪瘦肉100克(切片),共炖汤,加食盐调味,食肉喝汤。可滋阴助阳、补气活血。
黄芪地龙瘦肉粥:鲜地龙50克,剖开洗净去泥,猪瘦肉50克,切丝,共用调味品勾芡;取黄芪10克、大米50克,加清水适量煮沸后,下地龙及瘦肉,煮至粥熟即可调味服食。
中风后遗症的饮食
对于中风后遗症,中医有十分丰富的治疗经验,除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药物、针灸、推拿、功能锻炼等方法外,强调饮食要注意清淡、合理搭配、营养丰富。主食以大米、面粉、小麦、玉米等为主;多吃豆制品及瓜果蔬菜,如芹菜、菠菜、白菜、萝卜、黄瓜、茭白、莲藕、橘子等;蛋白质以鱼类为最佳(鲤鱼除外),如黑鱼、黄鱼、鲫鱼等;少吃猪、牛肉等畜肉及其内脏;少吃盐、糖及辛辣刺激之品。若配合相应的药膳食疗,可进一步促进康复,现将常用的几种方法简介如下。
一、益气活血:中风后遗症见气短乏力、肢软神疲、偏身麻木、瘫肢肿胀等,可选用以下药膳调养。①黄芪桂枝粥:黄芪15克,炒白芍、桂枝各10克,生姜3片,四味水煎取汁,与大米100克、大枣5枚同煮为稀粥服食。益气养血兼温经通络。②黄芪肉羹:黄芪30克,大枣10枚,当归、枸杞各10克,猪瘦肉100克(切片),共炖汤,加食盐调味,食肉喝汤。可滋阴助阳、补气活血。③黄芪地龙瘦肉粥:鲜地龙50克,剖开洗净去泥,猪瘦肉50克,切丝,共用调味品勾芡;取黄芪10克、大米50克,加清水适量煮沸后,下地龙及瘦肉,煮至粥熟即可调味服食。④虫草郁金鸡:母鸡1只,冬虫夏草30克,郁金50克,将鸡剖杀、开膛洗净,纳入虫草、郁金以及适量调料,缝严后炖烂服用。
二、补养肝肾:中风后遗症见偏瘫日久、短气乏力、耳鸣目糊、腰酸膝软、失眠多梦、肢体麻木、筋肉抖颤等,可采用以下食疗方法。①栗子桂圆粥:栗子10个(去壳、切成碎块)。与粳米50克一同熬粥,将熟时放桂圆肉20克再熬10分钟,即可服食。②芪杞炖鳖:鳖肉200克、黄芪30克,枸杞子20克,加适量水同炖至鳖肉熟烂,即可服食。③二冬鱼肚粥:天门冬、麦冬各30克,水煎取汁;同枸杞子20克、大米50克煮粥;粥将熟时,调入捣碎的鱼肚胶10克,烊化,再煮一、二沸,即可食用。④黄精珍珠牡蛎粥:黄精10克,珍珠母、牡蛎各30克,三味水煎取汁,加大米50克煮为稀粥服食。可平肝潜阳、熄风通络,宜于兼见面色潮红,烦躁不宁者。
三、健脾化痰:中风后遗症见头昏眩晕、神志恍惚、肢体麻木、运动不利、胸脘满闷、食少纳呆等,可选用以下调养药膳。①山药葛粉羹:山药150克,葛根粉200克,小米100克,共熬粥服食。②淮莲柠檬糊:淮山18克,莲米30克,分别焙干,共研为细末;另将酸柠檬半只,研磨如浆状,置小锅内加水200毫升,煮沸,冲入淮山莲米粉搅拌成糊状,入冰糖40克溶化,凉后可随意食用。宜于兼见口唇干燥、大便干燥、大便干结者。③橘皮山楂粥:橘子皮10克,山楂肉(干品)15克,莱菔子12克,先分别焙干,共研为细末;另将糯米100克煮粥,粥将成时加入药末再稍煮,入食盐少许调味,视适当温度随意食用。宜于兼有血脂偏高者。
专业指导
中风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即脏腑失调,阴阳偏胜,而饮食不节,嗜酒肥甘,饥饱失宜,易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是诱发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饮食上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低糖为原则,还应根据脏腑的偏胜偏衰有所补泻,如肝肾阴虚,肝阳偏旺者,宜多食黑木耳、黑芝麻等补益肝肾。属气虚血滞者宜多食薏米粥、人参、黄芪粥等健脾益气;属瘀热郁滞者要禁酒,高血压者进低盐饮食,合并肥胖者要减肥控制体重等。
总之,中风后遗症经过正确护理,可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有效地缩短康复期。
1.脑脊液检查 由于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但在无条件做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时,腰穿仍有一定诊断价值。中风后由于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力一般较高,80%患者在发病6h后,由于血液可自脑实质破入到脑室或蛛网膜下隙而呈血性脑脊液。所以脑脊液多数呈血性或黄色,少数脑脊液清亮,因此,腰穿脑脊液清亮时,不能完全排除中风的可能。术前应给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或有脑疝的可能时,应禁忌做腰穿。
2.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蛋白尿阳性。中风急性期血糖增高由应激反应引起。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脑疝、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临床疑诊中风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l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进展型中风。
2.MRI检查 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中风,区别陈旧性中风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并可根据血肿信号的动态变化(受血肿内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判断出血时间。①超急性期(0~2h):血肿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与脑梗死不易区别;②急性期(2~48h):为T1等信号、T2低信号;③亚急性期(3天~3周):T1、T2均呈高信号;④慢性期(>3周):呈Tl低信号、T2高信号。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4.心电图检查 脑血管病患者因为脑-心综合征或心脏本身就有疾病,可有心脏功能和血管功能的改变:①传导阻滞:如P-R间期延长,结性心律或房室分离。②心律失常: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③缺血性改变:S-T段延长、下降,T波改变。④假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等。
5.动态血压检测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1周内血压明显升高,高于正常参照值,也高于发病前的血压水平,提示高血压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同时,血压波动以及低血压状态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血压波动既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同时也可以作为高血压的后果。无论短期或长期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其靶器官如大脑的损害严重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均显著增高。血压波动常与血压升高伴存,出现血压骤降或骤升,此时患者往往伴有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痛、晕厥、胸闷、心慌等。
6.经颅多普勒(TCD) 有助判断颅内高压和脑死亡。当血肿>25ml,TCD显示颅内血流动力学不对称改变,表示颅内压力不对称,搏动指数较平均血流速度更能反映颅内压力的不对称性。
1.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中风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中风后3~5天内,昏迷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即应激性溃疡。中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以混合型和内囊内侧型出血居多,分别占49%和36%。发生机制为下视丘和脑干病变所致,现在认为与视丘下前部、后部、灰白结节及延髓内迷走神经核有关。自主神经中枢在视丘下部,但其高级中枢在额叶眶面、海马回及边缘系统,消化道出血的机制与上述部位原发或继发的病灶有关。
3.褥疮:主要是躯体长期不变动体位,而致局部皮肤及组织受到压迫时间过长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系列表现。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高龄患者较多,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活动不便,容易对于骨隆起等部位压迫,使局部组织缺血及缺氧。
4.高血压中风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肺部感染,再出血,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