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浊头痛是以头痛昏蒙伴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该病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中,如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病的头痛等,均可出现本类病证。
1、痰浊头痛的主要症状是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2、头痛的性质多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昏蒙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戴帽”感。
3、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常伴恶心呕吐。
4、根据原发病的不同,可伴见高脂血症、脑水肿、脑供血不足、高血压、耳源性眩晕等疾病。
病因:
一、中医病因病机
患者因饮食不节,嗜酒太过,或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阻遏清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失养,浊阴上蒙,而发为痰浊头痛。所以见头痛而昏蒙重坠,眩晕,嗜睡。痰阻胸膈,胃气上逆,则胸脘痞满,纳呆呕恶。
二、西医学病因
该病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中,如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病等所致的头痛。
1、属内伤头痛范畴
该病属于中医学内伤头痛范畴,以虚实夹杂证或实证为多见,疼痛常表现为昏蒙重痛或头昏胀痛,痛点固定,并伴有痰浊的相应证候。
2、辨头痛之相关经络脏腑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3、中医辨证分型
属于中医学痰浊头痛证范畴,症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4、辅助检查
通过对血压、血常规、经颅多普勒、脑电图、脑脊液、颅脑CT或MRI、MRA、CTA、DSA等项辅助检查,有助于对原发病进行鉴别和诊断。
痰浊头痛西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1、积极处理和治疗原发病;
2、适当使用解热止痛剂如索米痛、米格来宁,或少量服用可待因,颅痛定等;
3、对焦虑烦燥者可酌情加用安定剂或镇静剂,对抑郁表现者加用抗抑郁剂;
4、针对发病机理进行治疗,如脑水肿或迷路水肿性头痛给予脱水剂或利尿剂;扩张性头痛给予麦角制剂;松弛收缩的肌肉给予按摩,热疗,痛点奴佛卡因封闭等;表浅神经痛可采用封闭治疗等
(二)急性发作期治疗
目的: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恢复日常功能和预防复发。
1、非特异性药物治疗:包括使用:①镇痛药,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及其复方制剂;②地西泮、巴比妥类等镇静药;③阿片类止痛药,可待因、内氧芬、曲马多及吗啡等。后两类药物易成瘾,应慎用,仅适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
2、特异性药物治疗:包括使用①麦角类制剂,常用复方制剂麦角胺咖啡因片,重度头痛者可首选麦角衍生物类,也可皮下注射酒石酸双氢麦角胺;②曲普坦类药物,包括舒马曲普坦、佐米曲普坦、那拉曲普坦、利扎曲普坦、阿莫曲普坦、依来曲普坦和夫罗曲普坦。
3、对症治疗:有严重恶心、呕吐者可给予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止呕和胃肠动力药,或小剂量的氯丙嗪、异丙嗪等,不仅能治疗伴随症状,还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头痛的治疗,甚至肌注/静推单用可缓解头痛;眩晕者可给地芬尼多或东莨菪碱等治疗。
(三)缓解期预防性治疗
目的:降低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功能损害,增加急性发作期治疗的疗效。
原则:①排除止痛药物滥用;②循证地选择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的药物;③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④在4~8周内综合评估疗效;⑤应坚持足够的疗程,一般为3~6个月;⑤确立正确的预防期望值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痰浊头痛中医治疗
(一)中药辨证治疗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功能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用于治疗脾虚生痰,风痰上扰清空所导致的头痛。
常用药:半夏、陈皮和中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天麻、白蒺藜、蔓荆子平肝熄风。
加减:神疲懒言,汗出恶风等,可选加党参、黄芪,白术;肝阳上亢,头晕面赤者,可加入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如痰郁化热,症见口苦、便秘、苔黄腻、脉滑数者,上方去白术、生姜,加竹茹,枳实,黄芩,大黄。
(二)中成药治疗
可选择镇脑宁胶囊、全天麻胶囊、晕痛定胶囊和正天丸等药物。
(三)非药物疗法
1、针灸
取穴:百会、印堂、头维、丰隆、合谷。
针法:针宜泻法,呕吐者加内关、中脘;便溏者加天枢。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推拿
首先在腹部中脘、天枢穴用一指禅推法作10分钟,接着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然后在左侧背部横擦,透热为度,按揉两侧足三里、丰隆、内关穴,揉双侧涌泉穴,最后顺时针摩腹10分钟,拿肩井十余次。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食疗保健
1、食疗原则:祛痰化湿。
2、食疗食物:陈皮、生姜、砂仁、苹果、萝卜、海带、薏仁米等。
3、汤饮食谱:
萝卜姜汁饮:萝卜取汁,与生姜汁和匀饮用。
4、药粥食谱:
加味橘皮粥(橘皮15~20克、山药10克、法半夏10克、粳米100克):先将橘皮、半夏煎取汁,去渣,然后下山药、粳米煮粥;或将橘皮晒干,与山药、半夏共研为细末、每次用3~5克调入已煮沸的稀粥中,再同煮为粥。
5、饮食宣忌:
(1)宜清淡素食,以利祛痰。宜多食用含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2)饮食要多样化,杂食五谷粗粮;
(3)应忌食或少食刺激性饮食;
(4)不宜食用香燥煎烤的食物;
(5)忌食油腻、生冷及热性食品。
1、合理饮食
宜清淡饮食,饮食要合理搭配,富营养,易消化,每天摄取蔬菜、水果、杂粮、牛奶,鸡蛋瘦肉等,禁食肥甘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烟酒。偏头痛患者应避免进食巧克力、柠檬汁等易诱发头痛的食品,以寓医于食。
2、作息时间规律
头痛发作时,应该卧床休息,环境宜清静,光线宜柔和。生活规律化,早睡早起,保证睡眠质量,避免失眠。
3、情志舒畅
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焦虑的心理,避免情绪波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多听轻音乐,相声或观看一些娱乐片、喜剧片,以缓解压力,放松自我,愉悦情绪,避免烦躁忧虑情绪。
4、锻炼身体
坚持适度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促进增强体质,控制头痛发作或加重。
痰浊头痛的诊断应注重病史及临床症状特点。此外,还应常规作血压、血常规等项检查,必要时可作经颅多普勒,脑电图,脑脊液、颅脑CT或MRI、MRA、CTA、DSA等项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如疑为眼,耳、鼻、口腔疾病所导致者,可作五官科相应检查。
1、并发多寐或失眠、神经衰弱。
2、并发恶心、呕吐。
3、可出现视物不清、畏光畏声及其他自主功能障碍,如尿频、排尿障碍、鼻塞、心慌、高血压、低血压、甚至可出现心律失常。发作累及脑干或小脑者可出现眩晕、共济失调、复视、听力下降、耳鸣、意识障碍等。
4、头痛缓解后可出现怠倦、昏昏欲睡。有的感精疲力竭、饥饿感或厌食、多尿、头皮压痛、肌肉酸痛。
5、也可出现精神心理改变,如烦躁、易怒、情绪低落、少语、少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