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头痛是头痛证之一。症见头昏而胀,头刺痛剧烈,痛有定处,时发时止,缠绵不愈,舌见瘀点或紫暗,脉涩。多因久病气滞血瘀或因外伤后遗所致。
临床特点:发病率高,约占头痛的1/2,头昏而胀,一侧或两侧的刺痛或跳痛,头痛经久不愈,其痛有定处,按之则减,时发时止,常因七情波动而发作或加剧,有痛经或乳房胀痛,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脉细或细涩弦缓,低头诱痛试验和压迫颈静脉试验多呈阳性反应。
一、中医病因病机
由于跌仆闪挫,头部外伤,或久病人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而发为头痛。
二、西医病因
(1)脑血管疾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2)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综合症等。
(3)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组胺性头痛)、头痛型癫痫等疾病。
三、西医发病机制
主要发病机制有:
1、血管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外血管收缩,扩张以及血管受牵引或伸展(颅内占位性病变对血管的牵引,挤压);
2、脑膜受刺激或牵拉;
3、具有痛觉的脑神经(Ⅴ,Ⅵ,Ⅹ三对脑神经)和颈神经被刺激,挤压或牵拉;4、头,颈部肌肉的收缩;
5、生化因素及内分泌紊乱;
6、神经功能紊乱等。
一、诊断
(一)属内伤头痛范畴
本病多见于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西医脑部血管疾病和脑外伤疾病。属于中医学内伤头痛范畴,以虚实夹杂证为多见,表现为头部刺痛钝痛为主,痛点固定,常伴有瘀血的相应证候。
(二)辨头痛之相关经络脏腑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三)中医辨证分型
属于中医学的瘀血头痛证,症见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二、鉴别诊断
1、偏头痛,多见于年轻女性,约2/3的患者有家庭遗传背景;10%患者发作前有明显的视觉感觉异常、轻瘫失语等先兆症状;疼痛部位多在一侧,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时性质相似,伴有汗出、眩晕心慌、面色苍白或潮红,甚则腹痛腹泻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血管收缩剂麦角胺使用后效果显著,大部分患者经历数年数十年至绝经期后,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2、丛集性头痛,多见于中年男性,发作前无先兆症状,突发于夜间或睡眠时,疼痛剧烈呈密集性发作,而迅速达到高峰,从一侧眼部周围或单侧面部开始,而快速扩展甚则波及同侧肩颈部,呈跳痛或烧灼样痛,站立可减轻,伴同侧眼面潮红、流泪、鼻塞流涕等疼痛,持续数10分钟至2小时,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必要时作组胺试验可协助诊断。
3、鼻窦炎疼痛,常位于前额及鼻根部,晨起加重伴鼻塞流脓涕等;部分患者因继发性肌肉收缩而出现颈部疼痛和后头痛,检查鼻腔可见有脓性分泌物病变,鼻窦部位压痛明显。
4、神经症头痛,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部位游走而不固定,一般表现为头部紧束感、重压感、麻痛、胀痛、刺痛等程度与情绪波动、劳累失眠等密切相关通常病程较长,病情起伏较大,常伴有心悸、肌肉颤动、多汗、面红、四肢麻木发凉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瘀血头痛西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1、积极处理和治疗原发病;
2、适当使用解热止痛剂如索米痛、米格来宁,或少量服用可待因,颅痛定等;
3、对焦虑烦燥者可酌情加用安定剂或镇静剂,对抑郁表现者加用抗抑郁剂;
4、针对发病机理进行治疗,如扩张性头痛给予麦角制剂;松弛收缩的肌肉给予按摩,热疗,痛点奴佛卡因封闭等;表浅神经痛可采用封闭治疗等。
(二)急性发作期治疗
目的: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恢复日常功能和预防复发。
病人宜在光线较暗的房间内安静休息。
1、非特异性药物治疗:包括使用:①镇痛药,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及其复方制剂;②地西泮、巴比妥类等镇静药;③阿片类止痛药,可待因、内氧芬、曲马多及吗啡等。后两类药物易成瘾,应慎用,仅适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
2、特异性药物治疗:包括使用①麦角类制剂,常用复方制剂麦角胺咖啡因片,重度头痛者可首选麦角衍生物类,也可皮下注射酒石酸双氢麦角胺;②曲普坦类药物,包括舒马曲普坦、佐米曲普坦、那拉曲普坦、利扎曲普坦、阿莫曲普坦、依来曲普坦和夫罗曲普坦。
3、对症治疗:有严重恶心、呕吐者可给予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止呕和胃肠动力药,或小剂量的氯丙嗪、异丙嗪等,不仅能治疗伴随症状,还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头痛的治疗,甚至肌注/静推单用可缓解头痛;眩晕者可给地芬尼多或东莨菪碱等治疗。
(三)缓解期预防性治疗
目的:降低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功能损害,增加急性发作期治疗的疗效。
原则:①排除止痛药物滥用;②循证地选择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的药物;③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④在4~8周内综合评估疗效;⑤应坚持足够的疗程,一般为3~6个月;⑤确立正确的预防期望值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瘀血头痛中医治疗
(一)中药辨证治疗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白芷、菖蒲、老葱通窍理气,温经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地龙、全蝎善人经络,镇痉祛风。
加减: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症,加入黄芪、党参益气行血;若兼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可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一般在处方中,赤白芍、川芎等药用量宜稍大。
(二)中成药治疗
可选择血府逐瘀胶囊、川芎茶调颗粒、正天丸、全天麻胶囊、天舒胶囊、晕痛定胶囊和活血通脉胶囊等药物。
(三)非药物疗法
1、针灸。
2、理疗。
3、按摩等。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一、预防
避免头、颈部的软组织损伤。避免接触及摄入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绪波动等,同时还应及时诊断及治疗继发头痛的原发性疾病。镇静药、抗癫痫药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对于预防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发作有一定效果。主要是预防原发病,以及注意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压力过大,避免成亚健康状态等。
二、食疗
1、宜多食用含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2、饮食要多样化,杂食五谷粗粮;
3、宜食易于消化而质地较软的食物。
4、应忌食或少食刺激性饮食;
5、不宜食用香燥煎烤的食物;
6、忌食油腻、生冷及热性食品。
1、注意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光线不宜过强。
2、外感头痛由于外邪侵袭所致,故平时当顺应四时变化,寒温适宜,起居定时,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抵御外邪侵袭。
3、保持情绪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紧张。
4、避免跌打损伤。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正确运用药物预防。
1、脑电图检查:一般认为病人无论是在发作期或间歇期,脑电图的异常发生率皆比正常对照组高,但是,病人的脑电图改变不具有特异性,因为它可有正常波形。普通性慢波、棘波放电、局灶性棘波、类波以及对过度通气、闪光刺激有异常反应等各种波形。小儿脑电图的异常率较高,达9%~70%不等,可出现棘波、阵发性慢波、快波活动及弥漫性慢波。
2、彩色经颅多普勒检查:病人在发作期和间歇期脑血流图的主要变化是两侧波幅不对称,一侧偏高或一侧偏低。
3、脑CT或MRI、MRA或CTA、DSA检查:在严重的头痛发作,可以考虑做脑CT或MRI、MRA或CTA、DSA检查,以除外有脑部占位性疾病和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疾患。该病患者绝大多数是正常的。
4、脑脊液检查:病人脑脊液的常规检查通常是正常的。
5、免疫学检查:一般认为病人的免疫球蛋白IgG、IgA、CD3及E花环形成可较正常人偏高。
6、血小板机能检查: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性可升高。
1、恶心、呕吐。恶心可先于头痛发作,也可于头痛发作中或发作后出现。
2、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视物不清、畏光畏声及其他自主功能障碍,如尿频、排尿障碍、鼻塞、心慌、高血压、低血压、甚至可出现心律失常。
3、头痛缓解后可出现怠倦、昏昏欲睡。有的感精疲力竭、饥饿感或厌食、多尿、头皮压痛、肌肉酸痛。
4、出现精神心理改变,如烦躁、易怒、情绪低落、少语、少动等。
5、严重头痛可以诱发中风偏瘫、神经衰弱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