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脉痹常见病

脉痹 中医病名。以寸口或趺阳脉伏,血压不对称,患肢寒凉、疲乏、麻木或疼痛,下肢可见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临床表现为有不规则的发热,肌肤有灼热感、疼痛、皮肤麻痹或见红斑,多因血虚血瘀,脉络寒凝,脉络湿热留滞血脉所致。《金匮要略》等医籍有血痹的记载。血气痹阻与经脉痹阻相关,故血痹与脉痹类同。从临床实践看,脉痹作为病种并不少见,故将其列为病种之一。凡以血脉瘀滞为主要病证者,均应属本病。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素问0痹论篇》指出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可认为是对脉痹病机的最早阐述,认识脉痹应抓住“血凝而不流”这一主要病机。《素问0五脏生成篇》提到“凝于脉者为泣”,以致“血不得反其空”,可引起“痹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脉痹的机理。唐代医家王冰在注释时认为:“泣,谓血行不利。空者,血流之道,大经隧也。”说明血瘀痹阻于较小脉络,以致难以返流于大的经脉,引起经脉痹阻,进而发展,还可以引起手足逆冷。清代何梦瑶《医碥0痹》提到“血脉不流而色变”也是对脉痹病机的阐述,并且指出:“外感之风寒湿能痹,岂内生之寒湿独不痹乎?”认为内生之瘀血、痰饮亦可致痹,“死血阻塞经队,则亦不通而痹矣。”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病因:

有的医家根据《素问0痹论篇》所说“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从而认为脉痹为热痹,如《医宗必读0痹》就明确指出:“脉痹,即热痹也。”从热论其病因病机。就临床实际来看,脉痹有因为感受热毒而致者,但不皆因热而致,还有其他诸多内外因素,如寒湿侵袭、跌仆损伤、久行站立、久病继发等。其临床表现也与热痹不同,不应将二者混在一起,而须加以区分。

《素问0痹论篇》在论述痹证时有五体痹与五脏痹之分,脉痹属于五体痹之一,也就是说其病变主要在于肢体。脉痹与五脏痹中的“心痹”具有病变上的密切关系,“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由于心主血脉,故脉痹病久可能会影响及心,导致心痹。这也说明脉痹与心痹是有区别的,其病位、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同。归纳以上论述,可以认为脉痹发病有内外之因。外因有寒湿、热毒之异;内因有实邪之阻痹,如寒痰热毒,有正虚瘀痹,可因气血阴阳之虚而致。病位以肢体血脉为主,其病机主要在于血凝不流,血脉阻塞。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鉴别诊断

①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致的痹症。出《素问?痹论》。证见皮肤变色,皮毛枯萎,肌肉顽痹等。治宜导痹通脉,用导痹汤、人参丸等方。

②指热痹。《医宗必读·痹》:“脉痹,即热痹也。”

③指心痹。《症因脉治》卷三:“心痹之症,即脉痹也。”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脉痹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脉痹中医治疗

脉痹的治疗总以通为原则,主要应从瘀论治,以活血通脉为大法,但须明析病因,详细辨证,或结合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以扶正,或结合散寒、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诸法以驱邪,共达通脉之功。有些脉痹病情复杂,往往多证相兼,故应注意多种治法的配合运用。

治取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之法。方用补阳还五汤、活血效灵丹、当归芍药散合方加减。处方:当归30g、丹参30g、制乳香8g、制没药8g、茯苓20g、泽泻10g、桃仁10g、红花10g、水蛭10g、生黄芪30g、汉防己15g、川牛膝30g、地龙15g、延胡索10g、焦神曲15g。10剂,1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食疗保健

1、脉痹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多食蔬菜、水果。

2)给予高营养及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

2、脉痹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尽量减少脂肪的摄入,少量动物性脂肪。

2)戒烟,少量饮酒。

3)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专业指导

瘀阻不通则痛,瘀阻津停则肿。本例患者以右下肢肿痛为主要表现,未见其他脏腑病变之形征,病变在于肢体,其痛具有瘀血为患的特点,且伴舌暗脉涩之瘀征,故从脉痹诊治,从血瘀辨析。《金匮要略0水气病》篇提出“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0肿胀》指出“瘀血流注,亦发肿胀”。瘀为病本,肿乃继发,故以活血化瘀为主,适佐利水之品,“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而能收到较好效果。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类风湿因子(RF)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脉痹的临床表现在古医籍中有散见记载,应注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总结。就临床观察而言,最为常见的是相应部位出现疼痛、麻木、虫蚁爬行感或肿胀等症。疼痛是脉痹血瘀的主要症状之一,或轻或重,初发较轻,病久加重,昼轻夜重,有隐痛、胀痛、麻痛、冷痛、灼痛等不同感觉,或呈痉挛性疼痛,甚至发生剧痛。血瘀可导致相应部位出现异样感觉,麻木、虫蚁爬行感乃“荣卫之行涩”所致。血瘀则津停,血不利则为水,瘀甚则肢体肿胀。瘀阻血不得养,阳气不得通达温养,则肢体乏力、发凉畏寒,热毒所致或瘀久化热者则局部有灼热感。

脉痹患者出现局部色变,或青紫、紫红,或苍白,或局部脉络迂曲怒张。瘀甚病久,可致局部血脉触之粗硬肿痛,或触及到条索样肿胀的脉络,均血瘀之征。病重失治,也可导致患处发生溃烂、坏疽。脉痹患者脉象多涩,或无脉,亦为瘀征,应注意寸口脉、趺阳脉、太溪脉等处的切诊。脉痹发病或急或缓,病程或短或长,但多数患者病程较长,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在出现脉痹血瘀症状的同时,由于病因的不同,患者的体质状况不同,还伴有与之相关的其他症状,应注意结合辨析。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