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痹证
别名:痹症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痹证初起,不难获愈,晚期病程缠绵。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风痹: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宜寒热并用,方用桂枝芍药汤加减。

寒痹:寒气偏盛,入于筋骨,肢体关节为主要疼痛部位。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  

湿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热痹: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而形成。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若热痹化火伤津,可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方用犀角散。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正虚:

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地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三个方面:

劳役过度(35%):

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呼气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饮食习惯(25%):

正虚作为引发痹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成因不外上述3个方面,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绝然分开。

禀赋不足(20%):

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中药因素,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邪侵:

1、季节气候异常

季节气候异常是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事儿有其气,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聚,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六淫”而致弊。从临床上来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者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2、居外环境欠佳

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证。

3、器具调摄不慎

导致邪侵依法痹证的第三个原因是起居不慎。既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依据病因以及病邪的偏盛,痹证一般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大类。辨证时,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和热痹的不同。热痹(风湿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局部无红肿灼热,喜暖畏寒;对风寒湿痹又应区别风寒湿偏盛的不同。风邪偏盛,则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风痹(行痹);寒邪偏盛,则痛有定处,疼痛剧烈为寒痹(痛痹);湿邪偏盛,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为湿痹(着痹)。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痹。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

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证候。痹为闭阻不通之意,故治则以宣通为主,气血流通,营卫复常,则痹证可逐渐痊愈。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等疗法,均有一定效果。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痹证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痹证中医治疗

痹证治疗法

1、外治法

(1)威灵仙60克研末,葱白30克捣烂,用醋适量共调成糊状,外敷贴于痛处。

(2)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3)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用白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4)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敷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5)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6)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末,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2、针灸疗法按不同部位,关节选择相应穴位,也可选阿是穴。

肩部:肩髑,肩髎,肩贞、肩前、肩后。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天泽。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中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者,加隔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足三里、商丘。热痹者,加大椎、曲池。

操作:行痹、热痹者,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针,可兼用隔姜灸。着痹者,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

(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痹证食疗方(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1、组成:丁香、肉桂各等份(研未),汉防己米、生姜汁、米醋、白酒、面粉各适量。用法:将上药制成药饼(宜随用随做),敷于患处。腰腿痛患者加敷肾俞、腰阳关,关节炎患者须在药饼上拔火罐10~15 分钟。隔日1 次,在伏天连作4 次。  

2、组成:地黄、白酒各适量。用法:捣烂浸入酒内,7 天即得。每次饮30 毫升,1 日2 次。  

3、组成:生姜汁、葱汁各45 克,米醋15 克、牛皮胶90 克、陈皮24 克。用法:陈皮煎汤去渣,入其余药物,文火熬成膏状,摊于布上,贴于患处。

4、组成:紫苏30 克、连须葱头90 克、生姜60 克、陈皮6 克。用法:上药共捣烂,用菜籽油适量,放锅内煎过,入灰面搅匀制成药饼,乘热敷于患处,药凉再煎再敷。  

5、组成:樟树皮、老生姜、酒糟各适量。用法:将樟树皮切细,生姜捣烂,和酒糟炒热,敷于患处,药冷更换新炒热药。  

6、组成:老生姜1 块、药酒适量。用法:将姜切去一面,药酒烧热,以姜蘸酒频擦于痛处。  

7、组成:南藤120 克、白酒2000 毫升。用法:同浸渍5~7 日,取上清液即得。每饮30~50 毫升,每日1~2次。或每取6 克水煮汁,兑少量酒饮服。  

8、组成:黑豆(炒)200 克、米酒1000 毫升。用法:乘豆热时浸入酒中,密封三宿即得。随酒量饮,常令酒气相续。主治:痹证、头目眩冒筋急。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汗出勿当风,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等。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如房事有节、饮食有常、劳逸结合、起居作息规律化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患者对寒凉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条、竹笋、通菜等。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发病情况: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2、发病年龄: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3、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痹证作为症状可见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以及骨质增生性疾病,其他如布氏杆菌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脉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等也可见到痹证证候。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