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新生儿头颅血肿

头颅血肿,往往在出生后就发现,也可能生后数天方始明显。多见于头颅顶部,血肿边缘清楚,周界不超过骨缝,局部头皮正常,波动感明显。由于胎儿被迅速逼出产道时,胎头突然由高压下释放,使头颅骨膜下血管发生破裂而出血,血液积聚在局部形成血肿。此外,胎头负压吸引产有时可发生头颅血肿。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三四星期后可自行吸收与消散,但应注意头皮清洁,切忌挤压和揉摩,如发现血肿逐渐增大,局部应加压包扎,并加用维生素K、C 等止血药。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患儿多为足月儿,体重多超过2500g,出生时良好,数小时后发现头颅肿物,或发现在出生后1~4天。

1.头颅血肿:又称骨膜下血肿,肿物位居顶骨或后顶骨,常位于一侧或两侧顶骨部,两侧同患头颅血肿者偶或见之,额骨,枕骨及颞骨三处同时发生血肿者亦间或有之,由于骨膜下出血缓慢,血肿多在生后数小时或2~3天才明显,1周内达最大范围,以后渐吸收缩小,血肿界限清楚,不越过骨缝,有波动感,局部患处皮肤颜色无改变,个别患儿的血肿局部皮色发红,初起时中部肿处紧张,其后肿处顶部呈现波动,头颅血肿吸收较慢,因大小不同可在2周至3个月左右消退,吸收时惟周围基底的骨膜下,因有石灰盐存在,坚硬而参差不平,先在血肿边缘形成隆起的骨化的硬边,中央凹陷,呈火山口样改变,肿块中有渗出物,其吸收时间的长短,视肿块的大小而异,长者3~4个月,短者约2个月,所遗坚硬不平的边缘,亦能渐次消失,惟需时更长。

有时血液透过头颅的骨折部或裂隙,而在颅骨与顶脑膜之间形成一颅内血肿,此种血肿范围较小,但偶亦能压迫大脑而出现脑症状。

个别患儿头颅血肿甚大,波及眼睑及前额,患儿出现苍白,休克,可因突然循环衰竭而死亡,死后抽取头颅血肿之血量,约1/3~1/2病例可达100~150m1,头颅血肿可受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浓度的下降而加重。

2.帽状腱膜下血肿:生后不久即见头皮局限性肿胀,出血可通过软组织扩散,出血量较少时血肿范围较局限;出血量多时,肿胀范围逐渐扩大,可累及整个头皮,甚至波及额,眼周,枕或颈背部,血肿有波动感,常使前囟不易扪清,所覆皮肤可呈青紫色,出血严重时可致贫血或低血容量休克,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

血肿的范围从未有越过颅骨缝者,因此处骨膜紧贴骨缝,不如他处的易于分离,须与脑膜膨出及先锋头区别。

婴儿在出生后1~2天,头颅血肿可隐于先锋头下,但先锋头消散后即见血肿的特殊波动,至于脑膨出与脑膜膨出皆出现于颅缝或囟门,常与呼吸共震动,压之见小。

血肿机化开始后,周围呈硬环,已如上述,由于中部柔软,易被误为颅裂兼脑膨出,应慎加判断。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发病原因

为产时胎儿头颅在产道受压,牵拉,器械助产等所致。

1.头盆不称或胎位不正:在分娩过程中,头盆不称,胎位不正,胎头抵达骨盆壁时头部受产道的骨性突起部位(如骶骨岬,耻骨联合)的压迫。

2.器械助产:产钳助产牵引而受伤。

3.易发因素:胎儿本身体质所引起,如血液中凝血酶原的低下,凝血功能较差,血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等。

(二)发病机制

机体的出血止血是矛盾的统一,是极复杂的过程,包括血管的破裂和修复,血小板及凝血物质的作用。

新生儿生后1周内,处在新生儿生理性凝血因子缺乏和下降时期,因第Ⅱ,Ⅶ,Ⅸ,Ⅹ等因子较低,肝脏贮存维生素K较少,合成凝血因子也较少,新生儿血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良,血管壁脆弱,足月新生儿毛细血管通透性2倍于成人,早产儿则6倍于成人,Cast1e等的资料807例新生儿血小板的测定中,22%有血小板降低,出生后最低点是第4天,在第10天恢复和年长儿一样,主要是血小板的破坏增加,是新生儿容易出血的内在因素,在有任何引起窒息的因素存在如缺氧或产伤等外因条件下,则更增加血小板的破坏,导致新生儿出血。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1.病史:在分娩过程中,有头盆不称,胎位不正,产钳助产牵引史。

2.表现特点:发生于出生后1~4天,帽状腱膜下血肿表现特点为,血肿发生于头颅的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血肿大都在2~3天内缩小而逐渐消失, 头颅血肿部位多在顶部,多于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逐渐增大,血肿境界清楚,不超过骨缝范围,中心有波动感,无全身症状,血肿消退较慢。

3.辅助检查:必要时拍头颅X线片,或B超等检查,以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头皮水肿及帽状腱膜下血肿:两者的范围均可超越骨缝,头皮水肿出生时即发现,界限不分明,压之柔软且可凹,无波动感,局部皮肤可呈红或紫色。

2.脑膜膨出:头颅血肿位于枕骨部位者,需与脑膜膨出鉴别,后者随呼吸有起伏感,头颅X线片可见局部颅骨有缺损,而头颅血肿颅骨完整,偶见颅骨有线样骨折。

3.凹陷性骨折:头颅血肿境界清楚,不超过骨缝范围,血肿吸收时先在血肿周围机化,钙化变硬呈硬环感,中心有波动感,易误诊为凹陷性骨折,X线摄片可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新生儿头颅血肿西医治疗

(一)治疗   

1)经临床观察,新生儿出现头颅血肿者, 有精神欠佳、吃奶少、脱水、黄疸重等现象,如不对其进行及时而恰当的治疗和护理,会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所以,及时有效地治疗头颅血肿,对新生儿健康十分重要。   

以往治疗新生儿头颅血肿通常怕发生感染,一般不主张穿刺抽血。血肿常需 周才能完全吸收,也有少数机化者持续数年仍有痕迹。本组病例治疗结果表明,只要严格无菌操作,穿刺抽血加压包扎的方法是可行的。 方法可缩短血肿的吸收时间,预防出院后的继发感染,并可减轻患儿家长的精神压力。   

出生后2~3天内用止血药及冷敷,使破裂的血管收缩并止血,抽净后加压包扎可防止再出血及渗液积聚。本组5例二次穿刺者均因穿刺后包扎不妥引起,因此,只要给予止血药及适当冷敷,抽净积血后立即包扎稳妥,即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2)头颅血肿多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治疗,出血较多引起贫血时,可适量输血;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进行光疗。为避免感染不应抽吸血肿,若2个月后头颅血肿仍巨大,可手术清除之。可用维生素K1治疗,以防止因发生新生儿出血症而引起出血加重。   

(二)预后   

无并发症者预后佳。一般都在生后2周至3月自然吸收。若产时伤害累及颅骨、脑质及硬脑膜,或同时患脓毒病,则较为严重。巨大血肿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须积极防治高胆红素脑病,以免影响预后。巨大血肿也可致失血性贫血,甚至低血容量休克,须积极治疗,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新生儿头颅血肿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头颅血肿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自行吸收、消失,先由边缘钙化逐渐向中心变硬,然后再慢慢吸收变干。但其时间可因血肿大小的不同、护理是否恰当而长短不一。正常情况下多在两个星期至3个月内吸收。

家庭护理时,可用云南白药4克加75%的酒精10毫升调匀,外敷患处,可以使血肿尽快消退。应该注意的是,在这段时间里要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洗浴时切忌揉搓,勿经常挤摸。睡觉时避免压迫血肿处。更不应抽出血液,以防感染。一旦出现局部发热红肿、体温增高等化脓感染表现时,应及时送医院处理。

0~6个月最好纯母乳,这个阶段的宝塔只有一层,就是母乳。母乳是0~6个月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营养全面,且比例合理,只要母乳充足,完全能够满足这一阶段婴儿的生长需求。特别是母乳中含有的必需脂肪酸,能促进婴儿脑细胞的发育。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1.做好围生期检查:产前明确诊断,防止难产和手术产。

2.加强产程监护: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血象检查:因失血可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减少。

2.血生化检查: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肝脏功能检查正常。

3.颅骨摄片:头颅血肿往往单独存在,仅有局部血肿,作颅骨摄片,以除外骨折;脑膜膨出者头颅X线片可见局部颅骨有缺损可助鉴别。

4.头颅B超和CT检查 除外颅内出血。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巨大血肿可致失血性贫血,低血容量休克和并发高胆红素血症。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