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症是我国人体最常见的肠寄生虫病之一,以学龄儿童多见,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蛔虫性腹膜炎等并发症。蛔虫肠梗阻最常见,多因口服不足量驱虫药(特别是山道年)及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如发热、腹泻等引起蛔虫聚集成团而阻塞肠腔造成梗阻。阻塞部位以回肠末端最多见,但可发生于小肠的任何部分。
典型症状为阵发性腹痛与呕吐,可吐出蛔虫。
1.腹痛
大多数初起腹痛为阵发性,且较轻,懒活动,不愿进食,能说清腹痛在脐周,病情进展后腹痛为持续性,精神差,面色青灰,烦躁不安,有的大声哭叫。
2.呕吐
伴随腹痛后多数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液和胆汁,有的甚至吐出蛔虫,少数也可有粪质性呕吐物,一般呕吐物中无咖啡样物或血液。
3.便秘
多数有便秘,少数仅初期有少量大便或排少量蛔虫,有的肠阻塞严重致缺血,坏死,出血,而排出少量血便,如年龄在2岁以下,需与原发性肠套叠鉴别,病情进展后完全停止排气排便,腹胀明显。
4.腹部肿物
腹略胀而软,本病多可触及多数活动性细索条样包块物,且有时按压肿物可变形,变更部位或分为数个,要与肠套叠,肠囊肿,腹腔结核等鉴别,这与小儿肠套叠的包块有一定鉴别意义,早期诊断多无困难,晚期腹胀严重时诊断较困难,当蛔虫团块久不散开或蛔虫已死亡,蛔虫分泌的毒素刺激肠壁而产生肠痉挛,肠道完全梗阻而膨胀,缺血,坏死,甚至穿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或因肠蛔虫团分量太重,肠管悬系在肠系膜上,蠕动紊乱而扭转,造成绞窄性肠梗阻,此时除以上症状加重外还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血象高,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5.肠梗阻
蛔虫团肠扭转则呈急性绞窄性肠梗阻的症状,患儿突然有剧烈腹绞痛,呕吐,偶有血便,但一般量不太多,患儿一般情况迅速恶化,常有中毒症状,高热,脱水,腹膨胀伴压痛及肌紧张,偶可触及肿物,病情常很危重,X线腹部平片呈部分性机械性肠梗阻征,梗阻部位多可见卷曲在肠腔内的蛔虫影(互相扭结为一堆“粗绒线团”样阴影),表现为完全性低位小肠梗阻,可有绞窄或可疑绞窄的X线征,部分肠梗阻者肛门仍可排气。
当机体感染蛔虫后,蛔虫在肠道内寄生,当寄生宿主机体环境和肠管功能紊乱时,蛔虫体受刺激,兴奋性增高,在肠道内增强活动,并相互扭结成团,容易阻塞肠腔造成肠梗阻。
发病机制:
蛔虫是寄生于人体内最大的线虫之一,体长 20-40cm,形似蚯蚓,雌雄异体。受精虫卵随人粪便排出体外,发育成感染性虫卵。
3周左右,经口吞入人体,在小肠孵化成蛔蚴,由肠管移行至心,肺,肝,最后回到小肠发育成虫。人体内的蛔虫少时只有一条,多的可达数十条或更多。
在正常情况下,蛔虫不成团,多寄生于空肠和回肠,以肠腔内食糜为生,平时安静,在肠腔内是分散的,与肠管纵轴平行寄居。
当某些因素使蛔虫体受刺激,增强活动,在肠内扭结成团时,肠内容物仍可沿蛔虫体周围通过,故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
如果梗阻时间过长,虫团不散,加以肠管持续痉挛,可变为完全性肠梗阻,蛔虫头部唇齿可直接损伤肠黏膜,使肠黏膜充血、水肿,代谢的毒物又刺激肠壁,使肠管产生反射性痉挛,增加肠腔梗阻。
此外蛔虫的代谢产物刺激肠壁使其发生痉挛亦可促进梗阻的发生。引起痉挛性梗阻所需的蛔虫数量不多,有时仅1~2条蛔虫团和肠痉挛还可引起肠套叠。
诊断
病儿有卫生不洁,驱蛔虫方法不当,服药剂量不足等病史,病儿出现阵发性脐周疼痛,呕吐伴有吐蛔虫,便秘等症状,腹部触及条索状或面粉团状能活动肿块,压之可变形,无压痛者应怀疑蛔虫性肠梗阻。
鉴别诊断
要与肠套叠,肠囊肿,腹腔结核等鉴别,腹胀严重时与机械性肠梗阻鉴别。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机械性肠梗阻:单纯性机械性梗阻的血管或神经无损害。如果是完全性梗阻,则摄取的液体和食物,消化液及气体大量积聚,近端肠管扩张,远端肠段萎陷。粘膜的正常分泌和吸收功能受抑制,肠壁水肿和充血,严重的肠扩张为自身延续和进行性的,并加重肠蠕动和分泌紊乱,从而增加脱水,缺血,坏死,穿孔,腹膜炎和死亡的危险性。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西医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症:
不完全性或早期完全性肠梗阻,全身情况良好者均可先用保守治疗。
2、治疗原则:
解痉、止痛、驱虫。驱虫可用哌嗪等。用阿托品类药物解痉、止痛。
3、具体方法:
(1)解痉:
阿托品口服或肌内注射,使肠管放松,以利于虫体舒展,缓解梗阻。
(2)豆油或花生油:
80~150ml(儿童60ml)口服,可使蛔虫团松解,缓解症状,症状消失后1~2天再驱虫。
(3)驱虫:
哌嗪(驱蛔灵)每天100~150mg/kg,最大量不超过3g,1天剂量1次服下,连用2~3天。
氧气驱虫也可使蛔虫松解。氧气驱虫应在早晨禁食进行,经胃管输入,氧量按100~150ml/岁计算,注入速度不宜太快,总量在20~30min注完。
观察排虫情况如无排虫可重复输氧2~3次。
(4)其他:
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抗菌消炎及其他对症与支持疗法。
二、手术治疗:
1、适应症:
如经保守治疗,虫团持久不见消散、虫团较大、坚实并有压痛或腹胀、全腹紧张压痛,疑有肠穿孔、肠坏死,以及肠扭转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2、术前准备:
纠正脱水及休克,然后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所见进行虫团疏散,切肠取虫,肠切除吻合等手术方式。
3、手术方法:
一般选用单纯肠切开取虫、穿孔修补,若肠管坏死或生机不良即行肠切除。
4、注意事项:
不论单纯取虫或肠切除,均应把蛔虫取尽,不宜将蛔虫挤入结肠,以防蛔虫再次聚集成团造成梗阻。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饮食宜清淡。
2、食物中注意糖、脂肪、蛋白质的比例,注意维生素等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含量。
3、忌不洁饮食:胃炎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夏季,生吃瓜果要洗净,不要吃变质食品。放在冰箱内的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如发现变质,要坚决扔掉,禁止食用。
4、忌过冷、热、硬食物:如,过凉、过热的食物和饮料。
5、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浓茶、咖啡、可可等食品或饮料。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除三大常规外,应常规做血钠,钾,氯,钙和血pH检查,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总数增高达15×109/L左右,嗜酸性粒细胞可达10%以上,大便镜下检查可找到蛔虫卵。
1.X线检查
腹平片呈部分性机械肠梗阻征,可有绞窄或可疑绞窄X线征,立位可见多个液平面,同时梗阻部位可见蜷曲在肠腔内的蛔虫影,似“粗绒线”样条索状或斑点状卷曲的蛔虫阴影。
2.B型超声检查
也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常可并发脱水、酸中毒,可发生肠坏死、穿孔和腹膜炎,亦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一、肠坏死
又称急性坏死性肠炎,别名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出血性肠炎,急性节段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AHNE)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暴发性疾病,病因不清,其发病与肠道缺血、感染等因素有关,以春秋季节发病为多。起病急骤,1/3可有不洁饮食史。
临床表现
以急性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血及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
病变主要累及小肠,呈节段性,但少数病例可有全部小肠及结肠受累,以出血、坏死为特征。
二、肠穿孔
肠穿孔是肠部的病理改变以造成肠壁坏死为特征,最后导致穿孔。
临床表现
肠穿孔的症状就是先有一般性疼痛,然后突发加剧。但是肠穿孔的发病期间是会发烧会等一系列症状出现,如急腹痛,还有腹膜刺激症很明显,到医院就要作腹穿可以穿到腹腔积液,一般是黄绿色液体,还伴有高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
三、腹膜炎
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损伤所引起的外科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多数是继发性腹膜炎,原于腹腔的脏器感染,坏死穿孔、外伤等。
临床表现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压痛、腹肌紧张,以及恶心,呕吐,发烧,白血球升高,严重时可致血压下降和全身中毒性反应,如未能及时治疗可死于中毒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