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吸收不良综合征常见病
别名: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脾痿,脾消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的小肠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所引起的综合征,营养物质的吸收必须经过充分的消化作用。因此,广义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消化不良与吸收不良,故又称为“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许多疾病可引起本综合征,但其临床表现及实验检查结果往往相似,吸收不良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其中脂肪吸收障碍最具特征。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吸收不良综合征由于营养物,维生素,电解质吸收障碍,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临床表现有:

一、腹泻及其他胃肠道症状

腹泻为主要症状,且最具特征,每日排便3-4次或更多,粪量多,不成形,色淡有油脂样光泽或泡沫,有恶臭,也可为水样泻,少数轻症或不典型病例可无腹泻,伴有腹鸣,腹胀,腹部不适,但很少有腹痛,部分病人可有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

二、营养缺乏症状

腹泻发生后,由于蛋白质丢失及热能供应不足,患者逐渐感乏力,消瘦,体重减轻,可出现贫血,下肢浮肿,低蛋白血症。

三、维生素及电解质缺乏症状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维生素缺乏或电解质不足的症状,如维生素D及钙的吸收障碍可有骨痛,手足搐搦,甚至病理性骨折;维生素B族吸收不良可出现舌炎,口角炎,周围神经炎等;维生素B12叶酸及铁吸收不良可引起贫血;钾离子补充不足可加重无力,软弱,生理少尿,夜尿等。

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除上述吸收不良表现外,还具有原发病表现。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病因(35%):

胆汁或胰液分泌不足、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小肠运动障碍、小肠血循环或淋巴循环障碍、小肠本身的病变以及现场黏膜丧失等。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本病主要应与结核性腹膜炎,巨结肠及食物不耐受性等鉴别。

对于长期腹泻、体重减轻的患者,特别是脂肪痢患者,应考虑到有吸收不良的可能性。此外,凡接受过食道部分切除术、食道胃切除术、胃全切除术、部分胃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小肠切除术等手术的患者,有胰腺功能减退、肝胆疾病、盲襻综合征和其他需要作手术的小肠病变的患者的,均可能有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存在。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吸收不良综合征西医治疗

1、饮食控制:最好采用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的低脂肪饮食。

2、补充控制: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

3、对症处理:对于某些症状特别明显的患者,可在治疗原发性疾病、控制饮食和给予充治疗的基础上,作酌情的对症处理,以缓解症状。

4、抗感染:对伴有继发性感染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吸收不良综合征中医治疗

1、湿热内壅

【症见】腹泻骤发,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便秽臭如蛋花汤状,其间夹有黄色脂块,日行数次或十数次,腹部胀痛,烦热口渴,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茯苓、通草、车前子、木香、萆薛、生薏苡仁。

2、食滞胃肠证

【症见】腹胀腹泻,大便黏滞,伴有不消化之物,或夹有黄色脂块,臭如败卵,日行数次;脘酸腹胀,泻后痛减,嗳腐吞酸,恶闻食嗅,呕恶,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畅中。

【方药】焦山楂、焦神曲、陈皮、半夏、茯苓、连翘、黄连、厚朴、莱菔子。

3、脾虚湿盛证

【症见】脾泻缠绵不愈,稍进油腻饮食即腹泻,粪质清稀,夹有白色脂块,腹中绵绵而痛,纳呆,面色萎黄,消瘦乏力,小便清长,舌胖苔白或白腻,脉沉滑。

【治法】健脾燥湿,和中止泻。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生甘草、桔梗、山药、白扁豆、砂仁、薏苡仁、白芍、莲于肉。

4、脾肾阳虚证

【症见】腹泻日久,粪质清稀或完谷不化,滑脱不禁,腹痛喜暖喜按,面色恍白,形寒肢冷,舌胖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方药:人参、白术、肉豆蔻、诃子、罂粟壳、广木香、肉桂、白芍、生甘草。

中医治疗虽没有西医药片的治疗效果迅速,但是中医可以调理脾胃,对人体有很好的作用。长期的吸收不良会引起体重减轻、消瘦、疲乏,而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也造成人体营养素的缺乏而患病。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1、高蛋白、高能量、低脂半流质或软饭,蛋白质100g/d以上,脂肪40g/d以下,总能量为10.46MJ(2500kcal),选择脂肪含量少且易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蛋清、豆腐、脱脂奶等。植物油不宜多,腹泻严重者可给中链脂肪酸,严重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或要素膳及匀浆膳,以保证能量及正氮平衡。

2、补充足够维生素,食物补充外,必要时注射补给。结合临床症状,重点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等。

3、注意电解质平衡。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对于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由胆道系统及胰腺疾病所引起的吸收不良应注意原发病的治疗,胃肠道手术处理不当也是引起消化吸收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慎重处理手术伤口,此外还应注意预防寄生虫等的感染。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一、粪脂肪检查

(一)苏丹Ⅲ染色镜检:正常时粪中不出现脂肪滴,如>10滴/高倍视野,示脂肪吸收不正常。

(二)粪脂定量:正常>6g/24小时,可诊断吸收不良综合征。

二、脂肪平衡试验

每日摄入试验餐,含脂肪70克以上,连续6天。收集后72小时(第4-6天)粪便测定脂肪含量,计算吸收率。

脂肪吸收率= 摄入脂肪(后3天)-粪脂(后3天)/(摄入脂肪)×100。

正常值:>95%,低于正常指示脂肪吸收障碍。

三、D-木糖吸收试验

D-木糖(D-Xylose)为一种戊糖,口服后不经消化酶分解、直接经空肠粘膜吸收,不在体内代谢,从肾排出。如肾功正常、测定尿内D-木糖排出量可反映小肠吸收功能。方法:空腹口服D-木糖5g,收集5小时尿,测定尿中D-木糖。正常值:>1.25g(25%),1.0~1.2g为可疑,<1.0g(20%)为异常。

四、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反映回肠吸收功能,先注射维生素B121000ug,使体内饱和,口服60钴标记维生素B122ug,收集48小时尿,测定60钴量,正常值:>8-10%,2-7%为中度吸收不良,<2%重度吸收不良。多用于检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五、BT-PABA(又称胰功肽)试验

苯甲酰-L酪氨酸-对氨苯甲酸(BT-PABA)口服后,在小肠经糜蛋白酸酶分解,游离的对氨苯甲酸易被小肠吸收,经肾排出,收集6小时尿测定其排出量,可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正常值:55~75%。

六、钡餐X线全消化道检查

可了解小肠分泌与运动功能及有关病变,如肠管扩张,狭窄、粘膜皱襞改变、憩室、瘘管等。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1.水和电解质紊乱本症患者常有低蛋白血症,全身总液量增多,使细胞外液呈低渗性,当出现呕吐,腹泻,易引起低渗性脱水及电介质严重紊乱,产生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和低血镁,引起相应症状。

2.常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症,尤多见维生素A缺乏症,可出现眼角膜干燥软化,甚至穿孔,也常伴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口角炎,因生长发育滞缓,故少见佝偻症,常伴发营养性贫血。

3.因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并发各种急慢性感染和传染病,特别多见肠道和呼吸道感染,易传染麻疹,结核等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消化道或全身霉菌感染也不少见,一旦发生感染常迁延不愈,得革兰氏阴性杆菌肠炎,败血症或泌尿道感染常不易治愈。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