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绝经期乳腺癌常见病

乳腺癌对所有年龄的妇女都是一个严重威胁,绝经后严重的肥胖及中心性脂肪堆积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在围绝经期后服用雌激素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机会,高水平的催乳素亦会增加乳腺癌发病。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肿瘤科 肿瘤外科
  • 需做检查:
    c-erbB-2基因检测(c-erbB-2  浆细胞  肿瘤标志物检测  乳腺导管造影  血管造影
  •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内分泌治疗  化疗  放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治疗方法和治疗周期不同,费用不同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3-6个月左右
  • 治愈率:
    35%(外科手术治疗)
  • 患病比例:
    0.001%-0.002%(5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本病患病率约为0.001%-0.002%)
  • 好发人群:
    女性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乳腺癌最多见于乳腺的外上象限(45%~50%),其次是乳头,乳晕(15%~20%)和内上象限(12%~15%),内下和外下象限较少(各占10%左右)。

1.主要的症状为乳腺内无痛,单发的肿块,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在乳腺内不易被推动。

2.乳腺疼痛不是乳腺癌的常见症状,多数妇女乳腺疼痛是生理性的,仅因乳腺疼痛而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临床上非常少见。

3.乳头溢液可有血性,浆液性,脓性,但因溢液而就诊者多系良性病变,常见于导管扩张症和导管内乳头状瘤,但不经手术活检不能排除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的可能性。

4.乳头及乳腺皮肤的改变多见于进展期的乳腺癌,表现为乳头的内陷和指向不正常,皮肤的水肿和“橘皮样”改变,乳房皮肤内陷形成的“酒窝征”。

5.淋巴结有转移时,可以触及到腋窝内肿大的团块,有肺,骨骼,肝脏以及脑等远处转移的患者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发病原因

根本病因尚未能完全了解,但有些因素可能是诱发乳腺癌的重要因素,严重的肥胖及中心性脂肪堆积的成年妇女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肥胖可能通过雌激素生物利用度和脂类代谢影响乳腺细胞,卵巢内分泌在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雌激素和孕激素是与乳腺癌发病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分泌激素,初潮年龄早于13岁,行经40年以上的妇女的乳腺癌危险性较一般妇女要高1倍多,乳腺癌的发病率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哺乳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病危险,且哺乳总时间与乳腺癌的危险性呈负相关,口服避孕药并不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但在围绝经期后长期服用雌激素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发病机会,高脂饮食,饮酒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与非饮酒者相比乳腺癌风险增加11%,患有乳腺纤维囊性病者乳腺癌的风险可增加2~4倍,遗传因素在乳腺癌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已证实至少存在两种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分别定位在17和13号染色体上,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抑癌基因,BRCA1或BRCA2的遗传性突变携带者一生中有高达90%的乳腺癌患病风险,约有5%~10%的乳腺癌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异黄酮(Isoflavone)它有潜在抗癌作用,饮食中异黄酮的主要来源是黄豆,新加坡的一个研究称,绝经前妇女每天摄入≥55g豆类食品者,乳腺癌危险减少60%,日本也有同样报道。

其他因素如环境的污染,有机氯杀虫剂,放射线等皆有致癌作用,更多的致癌因素仍在探索中。

(二)发病机制

1.发生和增长

乳腺癌主要起源于乳腺较小导管,而源于小叶和末端导管癌很少,近40年来,人们通过全乳腺大连续切片法及对其早期演发过程和癌组织观察,认为乳腺癌的起源往往不止一个灶区,而是多个灶区,源自多个散在分布的不典型增生,即多灶性发源学说,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乳腺导管反应不一,癌变可以从最易患细胞群一处或多处发生,临床上乳腺癌多位于右侧,外上象限多于其他象限,其原因不明。

乳腺癌的增长速度介于某些快速增长肉瘤及缓慢增长的鳞状细胞瘤之间,有人根据乳腺癌倍增时间推算,认为一个上皮细胞恶变为癌细胞后,须经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在临床表现出来,当肿瘤直径达1cm时,半数在2年前已有了转移,还有人根据病人自述情况,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乳腺癌在3个月内直径增加约1cm,在一定的时间里,肿瘤增长速度越快,预后越差。

2.浸润和转移

(1)浸润:当乳腺管上皮细胞癌变后,首先在管腔内生长,随病程进展癌细胞侵犯周围腺组织或沿筋膜间隙扩展,引起结缔组织反应增生,然后再侵入乳管周围淋巴管,随瘤体不断增长,终于累及乳腺皮肤,胸大肌筋膜及胸肌组织并与之固定,浸润性强的癌如硬癌,晚期可侵犯胸壁的肋骨和肋间肌。

(2)淋巴道转移:已证实淋巴道转移主要是以癌细胞栓的方式随淋巴液流向淋巴结,癌细胞侵犯淋巴结后,在适当的条件下不断增殖,直到累及整个淋巴结,进而癌组织可穿透淋巴结被膜向膜外浸润,近年,国外学者对区域淋巴结抗拒癌栓扩散能力的研究证明,区域淋巴结可暂时阻抗癌细胞,但淋巴管之间有一些互相交通的管道,进入到输入淋巴管内的淋巴液有时可循短路绕过前面淋巴结,这解释了何以有时癌瘤会越过一个淋巴结而转移到下一个淋巴结,而且有时不经淋巴结而直接进入胸导管汇入血道,还有人证实,循环血中的癌细胞可重返淋巴系统,后再经胸导管入血循环,另外,淋巴管与静脉间有许多吻合支,故有人提出乳腺癌自发生始即为全身性疾病,单纯手术已失去根治意义,乳腺癌最常转移的淋巴结为腋窝淋巴结,乳内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乳内淋巴结是否受累,除受病程程度影响外,尚受肿瘤的位置影响,肿瘤仅位于乳腺内侧时易出现内乳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为晚期表现,系癌细胞通过腋窝顶部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然后沿锁骨下静脉扩散转移的结果。

(3)血运转移:乳腺癌晚期,癌瘤可经血道转移到远处器官,主要为肺,肝与骨骼,其转移途径:

①血管侵犯,癌组织侵犯静脉壁入血转移是最常见的途径,此种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有一定关系,分化越低,静脉受侵率也越高。

②经淋巴途径进入血管,侵入淋巴管的癌细胞可随淋巴液流入胸导管或右淋巴管导管,分别在左右两侧颈静脉角附近流入体静脉,引起血道转移,③渗入血道,当癌瘤受意外创伤,癌灶内血管壁出现缺损,且瞬间血管外压力超过血管内压力时,癌细胞可经血管壁破口渗入血道,其他如检查癌瘤手法过重或活检方法不当,都可使癌细胞入血,因此在检查,活检或手术时,操作必须轻柔细致,以免造成人为播散。

各脏器转移:

①肺转移,肺为乳腺癌的首发转移器官,肺出现转移后,随之也将发生周身的多发性转移。

②胸膜转移,多继肺转移后而侵犯胸膜所致,胸膜受累后所引起的胸膜痛和胸膜渗液常为肺转移的首发症状,而肺实质可能尚无异常发现。

③骨转移,乳腺癌很容易发生骨转移,以脊椎骨和盆骨为最多见,其次为肋骨,股骨,肩胛骨和颅骨,肘及膝关节远端的骨转移极为少见,一般说来,乳腺癌病人有骨骼转移者,首先感觉受累的骨骼有明显疼痛,压痛或叩痛,疼痛为持续且逐渐加重,通常夜间最为剧烈,骨扫描对于骨转移诊断是一个很敏感的方法。

④肝转移,为少见的一种转移,早期很难发现,⑤对侧乳腺转移,预后不良。

3.乳腺癌的分期

(1)TNM分期:

①T-原发肿瘤:

TX :原发瘤无法确定(例如已切除)。

T0:原发瘤未查出。

Tis :原位癌(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无肿块的乳头Paget病),伴有肿块的乳头。

Paget病按肿块大小分类:

T1:原发灶最大径<2cm。

T1mic :微小浸润性癌,最大径≤0.1cm。

T1a :肿瘤最大径>0.1cm,≤0.5cm。

T1b:肿瘤最大径>0.5cm,≤1.0cm。

T1c:肿瘤最大径>1.0cm,≤2.0cm。

T2 :肿瘤最大径>2.0cm,≤5.0cm。

T3:肿瘤最大径>5.0cm。

T4:无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或皮肤(胸壁包括肋骨,肋间肌,前锯肌,但不包括胸肌)。

T4a :肿瘤侵犯胸壁。

T4b:患侧乳房皮肤水肿(包括橘皮样变),溃破或卫星状结节。

T4c:T4a和T4b并存。

T4d :炎性乳腺癌。

②N-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例如曾经切除)。

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同侧转移性腋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

N3:同侧内乳区淋巴结转移。

③M-远处转移:

MX:不能肯定有无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L:有远处转移(包括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2)病理学分期(PTNM):

①PT-原发肿瘤:与T分类一致,要求标本周围切缘应无肉眼可见肿瘤,镜下才能发现的癌灶不影响分类。

②PN-区域淋巴结:要求手术切除的标本最少需包括腋下低位组(Lovel I)淋巴结,并且一般需包括6个或更多数目淋巴结。

PNx: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手术未包括该部位或过去已切除)。

P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PN1: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PN1a:只有微小转移灶≤0.2cm。

PNlb:淋巴结转移灶>0.2cm。

PNlbI:转移淋巴结1~3个,转移灶>0.2cm,<2.0cm。

PNlbⅡ:转移淋巴结≥4个,转移灶>0.2cm,<2.0cm。

PNlbⅢ:淋巴结转移灶侵出包膜,<2.0cm。

PNlbⅣ:转移淋巴结>2.0cm。

PN2:同侧腋窝多个转移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

PN3:同侧内乳区淋巴结转移。

③PM-远处转移:与临床TNM分期的M相同。

(3)组织病理学分级(G):

Gx:不能判断分化程度。

G1:高分化。

G2:中度分化。

G3:低分化。

(4)手术治疗后有无残存瘤情况分类(R):

Rx:无法肯定有无残存瘤。

R0:无残存瘤。

R1:镜下可见残存瘤。

R2:肉眼可见残存瘤。

(5)临床分期:

0期:TisN0M0。

Ⅰ期:T1N0M0。

ⅡA期:T0NlM0 T1N1M0 T2NOM0。

ⅡB期:T2N1 M0 T3NOM0。

ⅢA期:TON2Mo T1N2Mo T2N2M0 T3N1.2M0。

ⅢB期:T4任何NM0 任何TN3M0。

Ⅳ期:任何T任何NML。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标准

在乳腺癌生长的自然病程中,临床前期约占全病程的2/3,而不少早期癌处于亚临床期,且乳腺又为体表器官,故乳腺肿瘤应易被查出,但目前临床检出≤1cm的癌多不超过3%~4%,表明在检查时大多数已从检查者手中漏过,其原因主要归于临床医师仍沿用“乳腺肿块”作为诊断乳腺的首要体征的传统概念,忽略了一些轻微征象,有经验的外科医师对≤1cm的肿瘤可通过触诊发现,但任何一种检查均有其局限性,近年乳腺癌的诊断已从单纯触诊发展到综合性诊断方法,国内外已报道综合诊断方法可使Ⅰ期癌确诊达95%以上,因此,综合性诊断已成为早期乳腺癌诊断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提高妇女自我检查的意识对早期发现也尤为重要。

鉴别诊断

1.外伤性脂肪坏死

局部表现与乳腺癌很相似,肿块硬且与皮肤粘连,但多有明确外伤史,病变部位浅在。

2.乳腺结核

现结核病较少,乳腺结核更为少见,应了解有无全身结核病史,有无慢性窦道存在,必要时行活检或细胞学检查。

3.浆细胞乳腺炎

亦有硬的不规则包块,也与皮肤粘连,但它常有多发小脓肿存在,抗感染治疗会有所好转,其肿块范围较大,往往在一个象限以上。

4.慢性囊性乳腺增生

此病常双侧对称,但常不易鉴别,尤其是一些有早期癌变者,必要时借助细胞学或活检来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绝经期乳腺癌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  

①乳腺癌根治术:此手术最先由Halsted在19世纪末创建,为经典的乳腺癌手术方式。手术范围包括切除整个乳房及其皮肤以及周围脂肪组织,同时切除胸大、小肌及其筋膜,以及腋窝及锁骨下所有脂肪组织和淋巴结。后来有人又将手术范围扩大到同侧乳内淋巴链,甚至锁骨上淋巴结,所谓的扩大根治切除术。但是经多年国内外临床资料分析表明,扩大切除术并不能提高病人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而手术的并发症及致残率则明显高于根治术。因此,此手术近年已很少使用。  

②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此手术是在根治术基础上的改良而成,包括两种基本术式,即切除胸小肌的Patey术式及保留胸大小肌的术式。改良根治术在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初已迅速取代了经典的根治术,成为Ⅰ、Ⅱ期乳腺癌治疗的标准手术。  

③全乳腺切除加放射治疗:自1971年开始,美国和加拿大34家医院做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结果表明,对Ⅰ期乳腺癌而言,无论是根治术,单纯乳腺切除加腋窝放疗,还是单纯乳腺切除术,其5年生存率都一样;后来人们还发现,即便是Ⅱ期乳腺癌施行全乳腺切除术与全乳切除加腋窝淋巴结区放疗,5年生存率也无差别。这些结果再次证明,对于Ⅰ、Ⅱ期乳腺癌的预后不受手术范围的影响。  

④区段性乳腺切除或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区段性切除术(又称象限切除)是指切除乳腺范围小于1/4。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是指切除肿瘤及其边缘0.5~1.0cm的正常乳腺组织。这两种手术都必须行腋淋巴结清除术及术后全乳放疗。自20世纪70年代始,欧美各国就开始了缩小Ⅰ、Ⅱ期乳腺癌手术范围。目前经典根治术在这些国家已很少应用,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正逐渐已成为Ⅰ、Ⅱ期乳腺癌的一种治疗方式。这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乳腺癌外科治疗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反映出人们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传统的观点认为,乳腺癌的扩散是按一定的时间和距离的次序进行的,即只有在离肿瘤原发灶较近的淋巴结为肿瘤充满时肿瘤细胞才会进而转移到下一个淋巴结,血行转移是到晚期才出现的现象,也就是说只有到晚期肿瘤才能发生全身扩散,而在这之前乳腺癌是能被整个切除和治愈的,从而认为手术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但这种理论从未能得到严密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证实。现在研究资料多倾向于肿瘤的转移是无次序的,跳跃式的,不一定由近向远,即使在疾病的早期甚至是亚临床级,癌细胞也可以经血液循环发生全身扩散。因此手术范围的大小对病人的预后就难以产生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乳腺癌缩小手术治疗的理论基础。  

(2)辅助性放射治疗:辅助性放疗分为术前和术后。目前对Ⅰ、Ⅱ期乳腺癌术前放疗仅有少数报道,目的在于破坏原发癌灶和转移至局部淋巴结的癌细胞,提高术后生存率,而术后放疗则较为普遍。Ⅰ、Ⅱ期乳腺癌术后是否需要放疗,目前多循以下原则:

①原发灶在乳腺外带、腋窝淋巴结病检阴性者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可不需放疗,腋窝淋巴结阳性时术后照射乳内区和锁骨上下区。

②原发灶在中央或内带者,腋窝淋巴结病检阴性,术后只照射乳内区,腋窝淋巴结阳性时术后照射乳内区及锁骨上下区。

③行保留乳房外科治疗者,不论其腋窝淋巴结阴性还是阳性,除行淋巴结转移区域照射外,另加全乳腺区或胸壁照射。  

(3)辅助化疗:现已公认,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肿瘤形成之初,癌细胞便不断地自瘤体脱落入血循环系统,其中大部分被机体免疫防御机制所消灭,但也有少数可逃逸免疫系统,在机体生长增殖。因此,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全身化疗便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术后化疗:

①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的术后化疗。目前,对腋窝淋巴阳性Ⅰ、Ⅱ期乳腺癌术后需化疗已无争议。这是因为能肯定地降低复发和转移的危险性,显著提高无瘤生存率;1~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者化疗,优于≥4个淋巴结阳性者。

②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这个问题目前争论较多。既往认为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者预后良好,仅通过局部区域治疗即可治愈。但NSABP等几组国际性协作研究表明,术后化疗可明显降低腋窝淋巴结乳腺癌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可使局部复发率降低30%左右。  

但对所有阴性病例进行化疗也不恰当,因为只有1/3阴性病例可从化疗得益。因此有人提出淋巴结阴性化疗的指征:

①原发肿瘤>2.0cm;

②雌激素受体(-);

③组织学和核分级Ⅲ级或Ⅲ级以上;

④年龄≤40岁。符合其中2条或以上时即应考虑化疗。  

内分泌治疗:  

①卵巢切除或卵巢辐照:此治疗主要应用于绝经前或绝经不到1年者,老年患者不适应。现已证明,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卵巢切除有效率可达到60%~80%,而阴性者仅10%。因此,目前双侧卵巢切除对ER阳性患者作为一线治疗手段。NSABP资料表明预防性去势是无益的。  

②肾上腺及垂体切除术:由于这两种手术效果不确切和并发症多,加之近年来氨鲁米特(氨基导眠能)药物(此药具有替代肾上腺切除作用)的应用,目前这两种手术临床已很少使用。  

③药物治疗:A.雄激素:某些研究者认为,对抗雌激素和垂体切除治疗无效的患者雄激素可能有效,对骨转移的患者雄激素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目前此药仅作为第三、四线内分泌疗法应用。一般用于绝经后老年女性。B.雌激素:对晚期乳腺癌有效,但对绝经前患者无效,仅用于某些绝经后老年患者的二、三线治疗。雌激素和雄激素对乳腺癌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它们对垂体的抑制和卵巢功能的抑制。C.孕激素:此药也是对绝经的老年患者效果好,ER和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效果更佳。孕激素的治疗机理可能是它能阻止雌激素受体在核内的积蓄,这一作用是通过有选择性地抑制胞浆ER而达到的。  

④他莫昔芬(三苯氧胺):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是一种非甾体类抗雌激素药物,可为各期乳腺癌选择病例提供有益内分泌治疗。他莫昔芬(三苯氧胺)对绝经后患者的作用已很明确,对绝经前病例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此药多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药物。但有研究表明,对于老年患者,因其他疾病不能手术,或余生不长不愿手术,单一使用他莫昔芬(三苯氧胺)可获得满意效果,不失为一种外科手术的有效替代措施。早年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治疗用药持续时间较为保守,多为1年。现在大组的临床观察发现,2年以上效果更佳。因此目前一般同意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治疗持续时间至少为2年,最好应用5年或持续到复发。他莫昔芬(三苯氧胺)不同于其他内分泌治疗药物,它在长期使用后副作用小。他莫昔芬(三苯氧胺)在ER阳性病例有效率达60%,而阴性者仅5%~8%,因此目前此药多用于ER阳性的乳腺癌病人。  

2.Ⅲ、Ⅳ期乳腺癌治疗  

(1)Ⅲ期乳腺癌手术治疗:影响Ⅲ期乳腺癌手术方式选择的因素包括,癌的大小、位置、分期、组织学类型及患者年龄及全身情况。根据国内外报道的经验来看,多数人认为,对Ⅲa期乳腺癌,在有综合条件的医院,原则上以改良根治术为主要的术式。有以下情况应行经典根治术:

①肿瘤与胸肌粘连固定;

②腋窝淋巴结广泛转移或融合成团;

③广泛皮肤受侵或有卫星结节。对Ⅲb期乳腺癌多数人主张在手术前后辅助化疗基础上行扩大的乳腺单纯切除为主,酌情使用经典根治术式。  

(2)辅助治疗:对此期病人术后均应行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  

生物治疗  

(1)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  

①冻干卡介苗 (BCG):冻干卡介苗(BCG)多用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综合治疗,多数研究表明它可提高化疗缓解率,延长存活期。  

②左旋咪唑(LMS):对Ⅰ、Ⅱ期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但对Ⅲ、Ⅳ期患者可延长生存期。  

③其他:多糖类如酵母多糖、香菇多糖、云芝多糖K及菌类多糖、海藻酸钠(海藻酵钠),这些制剂均能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活性及有不同程度的抑瘤和溶瘤作用。  

(2)细胞因子疗法: 

①干扰素(IFN):早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干扰素(IFN)治疗乳腺癌的反应较为满意。干扰素(IFN)与内分泌治疗或化疗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干扰素(IFN)不仅可协同他莫昔芬(三苯氧胺)的疗效,还能逆转癌细胞对雌激素拮抗药物的抵抗性。  

②阿地白介素(白细胞介素-2,IL-2):近年发现阿地白介素(IL-2)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乳腺癌确有一定效果。它还可以降低化疗毒性反应,使化疗顺利进行。  

(3)效应细胞过继免疫疗法:目前过继免疫疗法(ACT)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中令人瞩目的领域。已有3种效应细胞(LAK、CTL、TIL)用于乳腺癌ACT的临床研究。

绝经期乳腺癌中医治疗  

1.海藻,海带,决明子,女贞子。水煎日服2次。  

2.三根汤:藤梨根,野葡萄根,枸骨树根,云实,八角金盘,生南星。口服,每日1剂,煎2次分服。先将生南星煮1 2小时,再加其它药煎煮。

3.麝香,生半夏,丁香,木香。共研细末,薄棉纱裹,塞对侧鼻孔里。  

4.鹿角尖,薛荔果,共研细末。每日10克,黄沙糖和陈醋送下。  

5.龟板数块炙黄研末,黑枣肉捣烂为丸,每日10克,白开水送下。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食疗(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1、如出现乳房肿块,不痛不痒,皮色不变,质地坚硬,并见胸胁胀痛、串痛、情绪激动、月经常提前时,可选用:鲜橘两只(约150克),生薏苡仁50克。先将鲜橘洗净,橘皮切成碎块,连同橘瓤(去核)  起用白糖腌制约半小时,同时将薏苡仁淘净用冷水800毫升文火煮,待薏苡仁煮至粘稠如粥时,加入糖制鲜橘,再煮片刻,即可食用。  

2、如出现乳房肿块坚硬,局部皮肤粗糙呈橘皮状,或肿块溃烂、腋下淋巴结肿大时,可选用:鲜铁树叶500克,鲜紫花地丁100克。将铁树叶切成寸段,加水1.5升煎半小时,再入紫花地丁,煎15分钟,取汁外熏、外冼。本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外用有助于肿块和肿大的淋巴结消退。  

3、如出现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时,可选用:人参1克,天门冬20克,红枣10枚,藕粉30克。先将人参、天门冬用水煎半小时,取出药渣捣烂,再放回到药液内,加入红枣共煮2分钟,放冰糖适量,最后加入事先用水和匀的藕粉浆,煮成甜羹。本品有滋阴、消瘤散结功效,叮每周服用2 3次,连用3个月。  

4、放疗是治疗乳腺癌常用的治疗手段。放疗期间,病人常有口干舌燥,局部皮肤干燥,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大便郁结等反应。此时宜选用滋润养阴之药食,可选用生地30克、赤芍15克煮稀粥,或用石斛1克,泡水代茶饮。  

[食疗药膳]   

1、紫茄猪瘦肉汤:紫茄2个(切片),猪瘦肉60克,鸡蛋1个,盐、味精、植物油适量。将紫茄与猪瘦肉放入锅中煎汤。然后将鸡蛋打破入汤调匀散开,熟时加入盐、味精、植物油即可食用。  

2、当归炖穿山甲肉:当归15克,川芎6克,穿山甲肉50克,将上料放入砂锅内武火煮沸,然后用文火隔水炖2小时,饮汤吃肉(肿块破溃者禁用)。  

3、香菇蒸螃蟹:香菇50克(水发)切丝,螃蟹1只(洗净去肠杂),放在盘上加适量味精、盐、油配料入锅内蒸熟服食,每日1次。  

4、佛手甲鱼汤:佛手10克,蛇舌草30克,半边莲20克,大枣10枚,甲鱼1只(约500克,去肠杂洗净切块),将前4味药用水浓煎2次,取汁300毫升和甲鱼炖熟食用。  

5、腊味萝卜糕:粘米粉250克,萝卜1500克,腊肉100克,虾米30克,白糖50克,生油2汤匙,生酱油2茶匙,芫荽30克,胡萝卜1个。将虾米浸透,剁成茸,腊肉切粒,萝卜去皮刨幼丝,倒下烧热之锅中,加油与清水同煮,煮至萝卜完全变色时,加入炒熟虾米及腊肉,再加调料拌匀,连汁水盛起盆内,粘米粉撒于盆中之混合物,不时快手以铲兜匀,倒入已涂油之糕盆内,隔水猛火蒸1小时,用筷子插入糕。如无粉粘即可,适量食用。  

6、莲子薏苡仁炖牡蛎肉:莲子20克(去芯),薏苡仁20克,牡蛎肉100克,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加少许姜丝、油、盐,煮沸后转文火炖50分钟,即可食用。  

7、灵芝腐丝汤:灵芝粉15克,豆腐皮2张,枸杞20克,番茄50克,水发香菇30克,猪排骨汤1000克。将猪排骨汤倒入砂锅内,入灵芝粉、豆腐皮丝、枸杞、香菇丝及适量精盐煮熟,再加入番茄、味精即可食。  

饮食原则 

(1)宜多吃具有抗乳腺癌作用的食物,如海马、鲎、眼镜蛇肉、抹香鲸油、蟾蜍肉、蟹、赤、文蛤、牡蛎、玳瑁肉、海带、芦笋、石花菜。  

(2)宜多吃具有增强免疫力、防止复发的食物,包括桑椹、猕猴桃、芦笋、南瓜、薏米、菜豆、山药、香菇、虾皮、蟹、青鱼、对虾、蛇。  

(3)肿胀宜吃薏米、丝瓜、赤豆、芋艿、葡萄、荔枝、荸荠、鲫鱼、塘虱、鲛鱼、海带、泥鳅、黄颡鱼、田螺。  

(4)胀痛、乳头回缩宜吃茴香、葱花、虾、海龙、抹香油鲸、橘饼、柚子、鲎。

吃含有β-胡萝卜素的食物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胡萝卜素被人体吸收后能够转变为维生素A,补充足够的维生素A具有预防乳腺癌的作用。实验证明,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将使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增加20%。含有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除胡萝卜外,还有韭菜、金针菜、黄玉米、南瓜、海藻、绿苋菜、芫荽及杏、红橘、枇杷、山楂等,女性多食用,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发病。在众多的蔬菜和水果中,能够预防乳腺癌的果蔬中是举不胜举。诸如橙、橘、绿茶、大蒜、菠菜、西红柿、草莓等均含有预防乳腺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常食用它,使乳腺癌发病率降低。   

(5)忌烟、酒、咖啡、可可。 

(6)忌辛椒、姜、桂皮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7)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

(8)忌公鸡等发物。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到目前为止,虽然在乳腺癌病因学领域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及调查,提出了各种病因学假说,但还未发现引起乳腺癌的真正病因,要像对待病因明确的传染病那样对乳腺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似难实现,因而人们寄希望于乳腺癌的普查,希望在人群中早期发现与检出那些尚未出现临床较明显症状的早期乳腺癌病人,许多国家通过各自实践,证明了乳腺癌的二级预防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有效途径。

1.病因及发病学的预防(一级预防)

乳腺癌的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何开展一级预防,目前考虑的可行途径有3条:①研究清楚癌肿的病因,采取相应的阻断措施,固然是预防癌的根本途径,但恐非短时期内所能做到的;②发病学的预防,目前多认为人体内经常有细胞发生突变或癌变,但并非都能发展为癌,有癌细胞一旦出现,便可被免疫监视系统识别而被排斥掉,因此健全及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预防乳腺癌的发生;③及时和正确地治疗乳腺癌癌前疾病及癌前病变,在防止乳腺癌发生上是有实际意义的,也是目前比较行之有效的途径。

目前应在已获得的乳腺癌流行因素的基础上,加强对妇女的防癌知识宣教工作,可行的措施为控制高脂肪膳食及减肥,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资料均证明,日本每天食肉,蛋白,黄油,干酪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要提高1.1~2.83倍,而每人每天猪肉摄入量与乳腺癌的相关系数最高,次为脂肪摄入量,高个子(>155cm)及肥胖(>65kg)妇女较瘦小的妇女危险性高11.5倍,膳食对身高,体重及初潮年龄的影响是明显的,可能直接影响乳腺癌的发病,其机制可能是影响激素的分泌和代谢,美国于1984年开始在乳腺癌高危险因素妇女进行降低膳食脂肪摄取的干预试验研究,要求参加试验的人将食物脂肪由40%降至20%,观察的终点乳腺癌发病率降低,食物干预试验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使受试对象坚持食物干预措施,目前能做到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防癌普查人员加强对试验对象的联系和督促,这在大规模预防试验中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受试者坚持合作。

2.提倡乳腺癌“三早”(二级预防)

“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乳腺癌的预防方面起重要作用,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死亡报告制度,加强基层初级保健单位的建设是乳腺癌“三早发现的关键”,基层保健应掌握乳腺癌危险人群并登记造册定期观察,目的在于提高“三早”的机会,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早期发现早期乳腺癌是“三早”的核心与关键,近年由于卫生知识较普及,门诊已能发现少量早期乳腺癌病人,但由于条件限制,很多早期乳腺癌病人未得以诊治,因此,需开展防癌普查,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并推行妇女乳腺自我检查法,为早期发现乳腺癌可应用流动检查车将乳腺干板照相,B超,细胞学检查设备等结合起来到基层单位普查,以发现与掌握乳腺癌高危人群并定期随访随诊,美国肿瘤协会普查主要依靠乳腺X线摄片,全部乳腺癌病人有48%可单凭乳腺摄片发现,该协会于1984年建议:

①有乳腺疾病表现者,不论年龄大小,均应经常体检并行乳腺摄片;

②35~40岁妇女应摄基本乳腺片,对已发现有乳腺可疑病变者,应力争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在X线指导下行针吸细胞学检查,B超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综合诊断,可望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早期治疗常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3.促进病人康复(三级预防)

对早,中期乳腺癌积极手术,并开展对各种乳腺癌适应证,禁忌证及疗效的比较,观察及研究,积极施行并研究,改进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对晚期乳腺癌应加强综合疗法的应用以提高乳腺癌生存率,对已生存的病人加强随访观察,采取措施促进其康复,并对病人开展整形,心理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利用肿瘤标志物进行诊断已有较广泛的研究,很多项目已应用于临床,这种诊断方法要求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敏感性;肿瘤的增殖或缩小可直接影响血中标志物的含量;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可以重复,用于乳腺癌标志诊断有:癌胚抗原,降钙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盘促乳激素,单克隆抗体,凝血酶,糖蛋白,妊娠结合巨球蛋白,乳白蛋白,酶蛋白,铁蛋白等,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的应属于癌胚抗原(CEA),多种癌瘤可分泌CEA,晚期乳腺癌血中CEA含量升高,但是应用放免法测定乳头溢液中CEA水平,结果表明乳腺癌患者乳头溢液中含有大量CEA,应用此种方法诊断早期乳腺癌特别是导管癌意义重大。

1.X线诊断方法

(1)钼靶阳极软X线摄影:近10年来使用了钼靶阳极软X线机,增强了乳房内各种组织的对比,从而使乳腺病变细节的显示效果有了提高,此检查缺点是对于位于乳腺底部较厚部位的病变显示欠佳。

(2)干板乳腺摄影:与钼靶软X线摄影相比,干板摄影具有清晰,费用低及对深部病灶诊断率高的优点,故特别适合乳腺癌检查。

(3)乳腺导管造影术:适合于乳头溢液病人,对未触及肿块而有溢液的病人,可选择相应的乳管开口造影,最好多检查几支乳管,以便提高阳性率。

(4)CT及磁共振检查:此两种方法优于钼靶摄影,但由于费用较高,故难普及。

(5)乳腺血管造影术:可采用肱动脉及内乳动脉插管法注入造影剂,连续摄片,血管造影对鉴别乳腺的良恶性病变有很大价值。

2.超声检查

由于灰阶及实时超声的发展,使超声显像对乳腺癌的诊断正确率达到80%~85%,近年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使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已达到95%和97%。

3.计算机近红外线扫描检查

利用乳腺软组织密度和血红蛋白含量对红外光十分敏感的特性,用红外光对乳腺软组织进行扫描,并经过图像处理后,在荧光屏上获取清晰的图像,阳性率90%,但对早期癌的诊断价值如何尚待探讨。

4.其他方法

如冷光透照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热图检查及针吸细胞学检查均对乳腺癌诊断有较好价值。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出血 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行肿块切除或根治性切除术后均可有此种并发症的出现出血的原因常为:1术中止血不彻底遗留有活动性出血点;2术后由于应用持续负压引流体位改变或剧烈咳嗽等原因使电凝的凝血块脱落或结扎的丝线滑脱导致引流出血;3术前应用化疗或激素类药物使伤口容易渗血。

积液 指皮瓣与胸壁或腋窝间有液体积聚造成皮瓣不能紧贴于创面它也是乳腺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见的原因有:1引流不畅使创面的渗出液不能及时引出而积聚;2创面内血液凝固形成凝血块不能引流出以后液化形成积液;3解剖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时一些小的淋巴管损伤而未结扎伴引流不畅形成积液一般发生在腋窝外侧;4用电刀解剖腋静脉时发生积液的机会较使用手术刀为多可能电刀对创面的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且经电刀解剖后一些小的淋巴管暂时封闭而在负压吸引后又有开放造成积液。

皮瓣坏死 也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皮片坏死愈合延迟可能影响后续的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常需切除较多的皮肤加之皮瓣分离的范围较大皮瓣剥离得过薄或厚薄不均会使真皮内毛细血管破坏而影响术后皮瓣的血供;或者皮瓣缝合时张力过大术后伤口积液时也会引起皮瓣的缺血坏死;有时因使用电刀操作不当造成局部皮肤烧伤或血管凝固性栓塞也容易导致皮瓣坏死皮瓣坏死一般术后24小时即见缺血的皮肤变苍白逐步呈青紫色水肿表面有小水泡 。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