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和功能缺陷的特点分为四种类型,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为Ⅲ型,兼有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和近端肾小管酸中毒的表现。尿pH>6,氯化铵负荷试验示尿pH>5.5。尿铵<40mmol/24小时。碳酸氢钠负荷试验示碳酸氢根5%-15%。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混合型RTA典型者临床表现有:

1.常有酸中毒

典型病例有高氯酸血症,尿pH能降至5.5以下,或有糖尿,磷尿,氨基酸尿等。

2.低血钾的临床表现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促进K+的排泄,代谢性酸中毒与低钠,低钾血症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恶心,呕吐等酸性中毒以及软弱,疲乏,肌无力,便秘等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表现。

3.泌尿系结石。

4.骨病

其骨病的发生较Ⅰ型RTA患者多见,儿童表现为维生素D缺乏病,成人为骨硬化症。

5.继发性甲旁亢

部分患者尿磷排泄下降,出现血磷下降和继发性甲旁亢。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发病原因

混合型RTA是兼上述两型Ⅰ,Ⅱ型RTA的临床特征并存,故发病原因也兼有Ⅰ,Ⅱ型RTA的特征。

1.原发性疾病:散发的和遗传的。

2.继发性遗传性疾病:骨质石化症,神经性耳聋,碳酸酐酶B缺乏或功能减低,丙酮酸羟化酶缺乏,遗传性果糖耐量下降,胱氨酸沉积症,Lowe综合征,Wilson病等。

3.药物和中毒:两性霉素B,锂,甲苯。

4.钙代谢异常:原发性钙沉积肾病,特发性高钙血症,维生素D过量或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5.全身免疫性疾病和高丙种球蛋白疾病:特发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舍格伦综合征,甲状腺炎,肝硬化,原发性胆管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

6.间质性肾疾病:梗阻性肾病,肾移植排斥反应,镰状细胞血红蛋白病,海绵肾,止痛剂肾病。

7.原发性疾病:散发的,遗传性的。

8.继发性遗传性疾病:遗传性果糖含量下降,碳酸酐酶B缺乏及功能减低。

9.药物和毒物:重金属(铅,镉,汞,铜),碳酸酐酶抑制剂,服用过期四环素。

10.其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舍格伦综合征,淀粉样变,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排斥反应,高维生素D血症,慢性活动性肝炎。

(二)发病机制

混合型RTA发病机制应与Ⅰ,Ⅱ型RTA相似。

1.H+主动转运致管腔速度降低

(1)梯度缺陷:H+转运对管腔H+(管腔-细胞或管腔-小管周围H+梯度)的抑制作用异常敏感,其主动转运速度降低。

(2)H+分泌缺陷:即使解除H+浓度的抑制后,H+由细胞向管腔转运仍低于正常,分泌能力降低。

2.H+从管腔到细胞(或到间质)弥散速度增加

(1)H+反流增加:小管上皮细胞腔面膜或紧密连接对H+通透性增加,使H+由管腔向细胞内反流。

(2)依赖电压的H+转运缺陷:因管腔Na+吸收减少或Cl-重吸收增加,降低了管腔的负电荷,降低了H+的分泌或增加了H+的反流。

3.重吸收HCO3-的能力下降

正常人HCO3-85%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近曲小管酸化功能受损害时,重吸收HCO3-的能力下降,过多的HCO3-从尿中排出,这种碳酸氢盐的耗失,使血中HC03-含量下降,形成酸中毒和碱性尿。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标准

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与Ⅰ型RTA相近者其诊断依据为有引起Ⅰ型RTA的病因者,有高氯性酸中毒,尿铵>40mmol/d,氯化铵负荷试验尿pH>5.5,碳酸氢钠负荷试验,(U-B)PCO2<4.0kPa,可诊断本病。

与Ⅲ型RTA相近者为Ⅱ型RTA,其诊断依据为:有高氯性酸中毒,除外非肾原性疾病所致者,不明原因的低钾血症,低磷血症,尿糖阳性,尿磷升高,氨基酸尿,尿pH>6.O;酸,碱负荷试验阳性者可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Ⅰ型,Ⅱ型RTA及肾小球疾病所致代谢性酸中毒鉴别,后者常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氮质血症的临床表现,也需与氮质潴留所致酸中毒的其他疾病和其他类型肾小管性酸中毒鉴别,如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有时与尿毒症酸中毒可混淆,但尿毒症的代谢性酸中毒有氮质血症和血磷增高,鉴别不难。

由于遗传性特发性高钙尿症所致的肾钙化症,可引起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亦需与原发性者鉴别,此时的结石可为磷酸钙结石,但无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不完全性RTA,最易和特发性高钙血症分不清,此时,可作氯化铵负荷试验,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则各有其临床特点。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西医治疗

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及Ⅲ型肾小管酸中毒的治疗应参照Ⅰ、Ⅱ型。但Ⅲ型碱性药用量应更大,碳酸氢钠剂量每天5~10mmol/kg。与Ⅰ型RTA相似者治疗同Ⅰ型。

1、病因治疗

Ⅰ型RTA患者多有病因可寻,如能针对病因治疗,其钾和酸分泌障碍可得以纠正。

2、碱性药物的应用

Ⅰ型RTA碱性药物的剂量应偏小,剂量偏大可引起抽搐。因肝脏能将枸橼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故常给以复方枸橼酸合剂即Shohl溶液(枸橼酸140g,枸橼酸钠98g,加水至1000ml)50~100ml/d,分3次口服。

3、钾紊乱的治疗

低钾者常用枸橼酸钾合剂,即枸橼酸钠300g,枸橼酸钾200g,加水1800ml;60ml/d,分3次口服。补钾亦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禁用氯化钾。

4、钙及维生素D的应用

维生素D的用量偏大,每天注射维生素D2或D3 30万U。当血钙>2.5mmol/L或血清碱性磷酸酶恢复正常时则停用,以避免高钙血症;应用维生素D时必须与碱性药物同用。与Ⅱ型RTA相似者治疗同Ⅱ型肾小管酸中毒。

如有明显继发性原因如治疗药物或金属中毒、多发性骨髓瘤、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按Ⅱ型RTA的治疗原则进行相应治疗。

预后

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及Ⅲ型肾小管酸中毒如早期诊断及治疗,没有发生肾钙化症者,预后一般良好。及时补碱,可延缓出现肾钙化症和肾结石;有些病人可以自发性缓解;有些肾钙化症的病人,尤其是加杂尿路感染时,可发展为慢性肾衰而死亡。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1、忌烟: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可以直接刺激呼吸道,烟雾会给周围人群的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应彻底杜绝烟草。

2、忌寒凉食物:寒冷食物会刺激肠胃,所以为了更好的恢复,应少吃或不吃。

3、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对Ⅲ型肾小管酸中毒,尚无有效预防措施,而继发性疾病的预防应从治疗基础疾病入手,控制其发展致肾小管性酸中毒,对已病患者要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展,争取预后良好。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血液化验

主要表现血K+,Ca2 ,Na+,PO43-偏低,血Cl-增高,血浆HCO3-减少,CO2结合力降低血氯升高,血HCO3-降低,血钾正常或降低。

2.尿液化验

尿中无细胞成分,HCO-排泄分数多<5%,尿NH4+<500mmol/d,24h尿Na+,K+,Ca2 ,PO43-排出增多,尿pH>5.5,尿钾排泄量增加。

3.负荷试验

(1)氯化铵试验:对可疑和不完全性Ⅰ型RTA常用试验;给受试者氯化铵0.1g/(kg·d),分3次口服,连续3天,第3天每小时留尿1次,测尿pH 及血HCO3-,当血HCO3-降至20mmol/L以下时而尿pH>5.5,有诊断价值,有肝病者改用氯化钙1mmol/(kg·d),方法与阳性结果的判定同氯化铵负荷试验。

(2)尿铵测定:正常人尿铵排泄量约为40mmol/d,Ⅰ型RTA尿铵排泄量<40mmol/d。

(3)尿PCO2测定: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使血pH维持在0.5h以上;当尿pH>血pH时,尿PCO2>血PCO2 2.66kPa或更多则有诊断意义,即一旦尿液呈碱性,无论血HCO3-浓度是否恢复正常,如尿PCO2>9.3kPa可认为集合管H+分泌能力无异常。

(4)尿胱氨酸检查:近曲小管疾患时常存在胱氨酸尿,如阳性则有助于诊断(氰化物硝基氢氰酸盐试验:取尿液5ml加浓氨水1滴,5%的氰化钠3滴,呈紫红色反应为阳性),在酸负荷试验中,如尿pH<5.5或更低,则诊断Ⅱ型RTA的亚型。

(5)碱负荷试验:

①口服碳酸氢钠法:从1mmol/(kg·d)开始,逐天加量至10mmol/(kg·d),酸中毒被纠正后,测血,尿HCO3-浓度与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尿HCO3-的百分率:尿中HCO3-量=尿HCO3-(mmol/L)×尿量(ml/min)/血浆HCO3-(mmol/L)×GFR,正常人尿HCO3-为零;Ⅱ型,混合型RTA>15%,Ⅰ型RTA<3%~5%。

②静脉滴入碳酸氢钠法:以4ml/min的速度滴入5%NaHC03,持续2h,注入前测患者血pH,PCO2,HCO3-浓度和尿pH,HCO3-浓度;以后分别在注入30,90min后测血pH,PC02,HCO3-;60,120min测尿pH和HCO3-,在患者血HCO3-恢复正常时,尿中 HC03-排泄量>肾小球滤过量的15%,提示近曲小管HCO3-吸收障碍,尿HCO3-排泄分数=(尿HCO3-/血浆HCO3-)/(尿肌酐/血肌酐),血浆HCO3-浓度正常时,Ⅱ型RTA HCO3-排泄分数>15%,Ⅰ型RTA<5%,此法可鉴别Ⅰ型,Ⅱ型RTA。

4.影像学检查

KUB平片或IVP片中可发现鱼籽样肾结石,并可了解骨病情况。

5.超声波检查

可了解肾脏有无钙化及结石。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软骨病,生长发育迟缓,维生素D缺乏病或骨软化症,部分发生肾结石或肾钙化,晚期发展成尿毒症,少数有神经性耳聋等。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