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sis 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有别于动脉硬化,节段分布的血管炎症,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段的中,小动静脉,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炎症细胞浸润性血栓,而较少有血管壁的受累。凡是能使周围血管持久地处于痉挛状态者,都很可能是致病因素,病因上可能是综合性的,血管持久痉挛,影响管壁滋养血管的血供,可使管壁发生缺血性损害,导致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构成本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本病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期演变后,病情才逐步加重,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肢体动脉阻塞后血流减少肢体缺血而引起,病情的轻重则是依据血管阻塞的部位,范围和侧支循环建立程度以及局部有无续发感染等情况而有所不同。
1.症状
(1)发凉和感觉异常:患肢发凉,怕冷是常见的早期症状,患部体表温度降低,尤以趾(指)端最明显,因神经末梢受缺血性影响,患肢(趾,指)可出现胼胝感,针刺感,麻木或烧灼等感觉异常。
(2)疼痛:也是早期症状,起源于动脉痉挛,因血管壁和周围组织内神经末梢感受器官受刺激所引起,疼痛一般并不剧烈。
(3)间歇性跛行:是因动脉内膜炎和血栓形成而闭塞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表现的缺血性疼痛,即当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或是足部肌肉发生胀痛或抽痛,如果继续行走,则疼痛加重,不得不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迅即缓解,再行走后疼痛又复出现,这种症状为间歇性跛行,随病情进展,行走距离逐渐缩短,止步休息的时间增长。
(4)静息痛:病情继续发展,动脉缺血更加严重,疼痛剧烈而持续,即使肢体处于休息状态时,疼痛仍不止,称之为静息痛,夜间尤甚,肢体抬高时加重,下垂后疼痛可稍减轻,病人日夜屈膝抚足而坐,彻夜不眠,有时甚至将患肢下垂于床旁,以减轻疼痛,若并发感染,疼痛更为剧烈。
(5)皮肤色泽改变:因动脉缺血而致皮肤苍白,伴有浅层血管张力减弱而皮肤变薄者,尚可出现潮红或发绀。
(6)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背或胫后动脉,尺或桡动脉的搏动,随病变进展而减弱乃至消失。
(7)营养障碍:患肢长期慢性缺血,组织发生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和生长缓慢,小腿肌肉松弛,萎缩,周径变细,病情发展恶化,肢端组织缺血严重,终至产生溃疡或坏疽,多为干性坏疽,先在1个或2个趾的末端或趾甲旁出现,然后累及整个趾,开始时趾端干枯发黑,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经久不愈溃疡,此时肢端疼痛更加剧烈,病人日夜不能入睡,胃纳减少,消瘦软弱,面色苍黄乃至贫血,若并发感染,呈湿性坏疽时,则出现高热,畏寒,烦躁不安等毒血症症状。
(8)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约1/2的病人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在小腿或足部浅静脉,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受累浅表静脉呈红色条索,结节状,伴轻度疼痛,急性发作持续2~3周后,症状消退,过一段时间又重复出现,病情自数月或数年而不被病人注意。
2.体格检查
(1)Burger试验:病人取平卧位,下肢抬高45°,3 min后观察,阳性者足部皮肤苍白,自觉麻木或疼痛,待病人坐起,下肢下垂后则足部肤色潮红或出现局部紫斑,该检查提示患肢存在严重的供血不足。
(2)Allen试验:本试验目的是了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手部动脉的闭塞情况,即压住病人桡动脉,令其反复松拳握拳动作,若原手指缺血区皮色恢复,证明尺动脉来源的侧支健全,反之提示有远端动脉闭塞存在,同理,本试验也可检测桡动脉的侧支健全与否。
(3)神经阻滞试验:即通过腰麻或硬膜外麻醉,阻滞腰交感神经,若患肢皮温明显升高,提示肢体远端缺血主要为动脉痉挛所致,反之则可能已有动脉闭塞,但本试验为有创操作,目前临床上很少应用。
3.临床分期 根据病情轻重,临床上一般将疾病过程分为3期:第1期,局部缺血期;第2期,营养障碍期;第3期,坏疽期,掌握临床分期对辨别病情轻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
(1)局部缺血期:属病情早期阶段,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随之出现间歇性跛行,检查时可见患肢皮温稍低,色泽较苍白,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可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表静脉炎,此期引起缺血性的原因,功能性因素(痉挛)大于器质性因素(闭塞)。
(2)营养障碍期:为病情进展期,疼痛转为持续性静息痛,夜间疼痛剧烈,病人抚足而坐不能入睡,皮温显著下降,明显苍白或出现潮红,紫斑,皮肤干燥,无汗,趾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肉萎缩,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各种动脉功能试验阳性,作腰交感神经阻滞试验后,仍可出现皮肤温度升高,但达不到正常水平,此期病变为动脉器质性闭塞,靠侧支循环尚可保持患肢存活。
(3)坏疽期:属病情晚期,患肢趾(指)端发黑,干瘪,干性坏疽,溃疡形成,疼痛剧烈,日夜屈膝抚足而坐,不能入睡,消瘦,贫血,如并发感染则变为湿性坏疽,加上上述体位,可使患肢出现肿胀,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而危及生命,此期动脉完全闭塞,侧支不足以代偿所必需的血供,坏死肢端不能存活。
在临床实践中,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一般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早期诊断有时却感到困难。
(一)发病原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了解,一般认为是由综合因素所酿成,主要包括:
吸烟(20%):
指主动及被动吸烟者,烟碱能使血管收缩,据统计,患者中有吸烟史者占80%~95%,戒烟可使病情好转,再吸烟后,又再度复发,吸烟虽与本病关系密切,但并非惟一的致病因素,因为妇女吸烟者,发病率并不高,还有少量患者从不吸烟。
寒冷和感染(10%):
寒冷损害可使血管收缩,因此北方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由于很多病人都有皮肤真菌感染,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它影响人的免疫反应,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易发生血栓形成,但某些易感人群因工作关系,经常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及虽有真菌感染者,而其发病率并不高,因此尚不能确认寒冷和感染为本病的主要病因,而可能是一种诱因,加重血管痉挛作用。
性激素(15%):
病人绝大多数为男性,又都在青壮年发病,很可能与前列腺功能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失常有关。
血管神经调节障碍(11%):
自主神经系统对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的调节功能失常,可使血管处于痉挛状态,从而可导致管壁增厚和血栓形成。
外伤(20%):
少数病人有肢体损伤史,如压伤,剧烈运动,长途行走等,发病可能与血管损伤有关,但有的轻微外伤,不足以引起肢体血管损伤,也有时一侧肢端轻度外伤而在其他肢体发生脉管炎的病变,这些情况难以用直接外伤暴力解释,有人认为外伤后刺激神经感受器,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其逐渐丧失对周围血管的调节作用,引起血管痉挛,长期痉挛而导致血栓阻塞。
免疫学说(20%):
临床研究表明脉管炎病人有特殊的抗人体动脉抗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性,血清中有抗动脉抗体存在,病人血管中发现各种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和C3复合物,血清中发现抗核抗体存在,无抗线粒体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异常与这些自体抗体的存在提示本病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文献报道,取患者动脉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呈阳性者占44.3%,在病情处于急性活动期,其阳性率更高。
总之,从临床角度看,凡是能使周围血管持久地处于痉挛状态者,都很可能是致病因素,病因上可能是综合性的,血管持久痉挛,影响管壁滋养血管的血供,可使管壁发生缺血性损害,导致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构成本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二)发病机制
1.病理特点 脉管炎是一种周围血管的病变,血管全层呈炎性反应有腔内血栓形成和管腔阻塞,其特点如下:
(1)病变主要侵犯下肢血管,病情进展可侵犯上肢,心,脑,肠,肾等内脏血管虽可累及,但极罕见,在上海中山医院261例中,上下肢同时受累者21例,无一例单独发生在上肢的。
(2)病变主要累及中小型动脉,如胫前,胫后,足背,跖,桡,尺和手掌等动脉,其他较大的动脉如股和肱动脉发生病变较少见,据一组198例脉管炎病人进行两侧股动脉造影类型分析,对其中105例210条肢体动脉造影类型分析,显示胫前,胫后和腓动脉闭塞分别占90%,80%和50%,腓动脉有半数未闭塞,有40%的病人,除小腿动脉闭塞外,股乆动脉也受累,股乆动脉病变系由小腿动脉病变向近心端发展形成,约40%小腿血管闭塞类型两侧相似,半数以上在闭塞远侧动脉主干消失。
(3)病变的血管壁全层呈非化脓性血管炎改变,在全层血管壁中有广泛的淋巴细胞浸润及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少,偶见巨细胞,早期即有管腔内血栓形成,血栓初期为红色或棕色,后变为淡黄色,含有很多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后期血栓机化,伴有血管腔内细小再管化,血管壁的交感神经可发生神经周围炎,神经退行性变和纤维化,静脉受累的病理变化与动脉大体相同。
(4)病变为节段性,并常呈节段性分布,节段之间有内膜正常的管壁,病变和正常部分的界线分明。
(5)少数病人在病变后期,血管壁和血管周围组织呈广泛纤维化,动脉,静脉和神经可被纤维组织包围,形成一硬索条周围可以见到侧支循环形成。
(6)血管闭塞的同时,虽可逐渐建立侧支循环,但常不足以代偿,因此受累肢体供血不足,发生疼痛,功能障碍以及骨骼和软组织营养障碍,肌肉和皮肤萎缩,骨质疏松或发生坏死,骨髓炎,足和趾部脂肪吸收和纤维化,趾甲增厚,生长缓慢,毛发脱落,趾部毛细血管增多,扩张而无张力,后期可发生足部坏疽和溃疡,继发感染,弥漫性蜂窝织炎,腱鞘脓肿或上行性淋巴管炎,严重病例可发生神经纤维化,甚至发生神经纤维与其细胞体分离变性。
2.病理过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理过程可分为急性期,进展期和终末期。
(1)急性期:急性期的病理变化是最有特点和诊断价值的,主要表现为血管壁全层的炎症反应,并伴有血栓形成,管腔闭塞,血栓周围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有微脓肿形成。
(2)进展期:在进展期主要为闭塞性血栓的机化,并有大量炎症细胞向血栓内浸润,而同时血管壁的炎性反应则要轻得多。
(3)终末期:终末期主要的病理变化是血栓机化后的再通,血管壁中,外膜层的再管化,以及血管周围的纤维化,同时血管壁的交感神经也可发生神经周围炎,神经退行性变和纤维化,此期的病理改变往往缺乏特征性,易与动脉硬化引起血管闭塞的晚期改变相混淆,总之血栓形成,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增生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 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标准是:
(1)几乎全为男性,发病年龄20~45岁。
(2)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如麻木,怕冷,间歇性跛行,淤血,营养障碍改变等,常累及下肢,上肢发病者少。
(3)40%~60%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史和体征。
(4)各种检查证明,肢体动脉闭塞,狭窄的位置多在乆动脉及其远端动脉(常累及肢体中小动脉)。
(5)几乎全有吸烟史,或有受寒冻史。
(6)排除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坏疽,大动脉炎,肢体动脉栓塞症,雷诺病,外伤性动脉闭塞症,结缔组织病性血管病,冷损伤血管病和变应性血管炎等疾病。
(7)在疾病活动期,病人血液中IgG,IgA,IgM,抗动脉抗体,免疫复合物阳性率增高,T细胞功能指标降低。
(8)动脉造影:
①病变多在乆股动脉及其远端多见。
②动脉呈节段性闭塞,狭窄,闭塞段之间的动脉和近心端动脉多属正常。
③动脉闭塞的近远端多有“树根”形侧支循环动脉。
④动脉没有迂曲,僵硬和粥样斑块影像。
临床诊断以前5项为主要依据,有条件者,如能有其他指标更为确切。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特殊表现 临床诊断时,还应注意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
(1)以血栓性浅静脉炎为开端:部分病人常以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为开端,首先侵犯肢体静脉,间断反复发作数月,数年或10多年以后,才累及肢体动脉,出现肢体缺血表现,如果临床上不注意“反复发作游走性”这个特点,往往误诊为一般的血栓性浅静脉炎而延误治疗。
(2)首先发作关节疼痛:有的病人首先发作下肢关节疼痛,之后出现肢体缺血表现和足部动脉搏动消失,因此,在发病的早期可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按抗风湿治疗无效。
(3)单个足趾缺血表现:有的病人首先出现单个足趾或2个足趾发病,足趾发凉怕冷,呈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呈间歇性发作,而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良好,这是首先侵犯趾动脉,引起单纯趾动脉痉挛或闭塞所致。
(4)首发间歇性跛行:病人常以间歇性跛行为首发症状,当行走活动后,小腿和足掌出现疲累,胀痛,稍微休息后,即可缓解或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出现肢体发凉,怕冷和颜色改变时,才引起病人的重视,因此,凡是青壮年男性,有长期吸烟嗜好,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时,就应该考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早期治疗。
鉴别诊断
根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史特点,诊断中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动脉硬化闭塞症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往往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其他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冠心病,脑梗死等),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如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X线检查可见动脉壁的不规则钙化,血管造影显示有动脉狭窄,闭塞,伴扭曲,成角或虫蚀样改变。
2.急性动脉栓塞 起病突然,既往常有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史,在短期内可出现远端肢体苍白,疼痛,无脉,麻木,麻痹,血管造影可显示动脉连续性的突然中断,而未受累的动脉则光滑,平整,同时,心脏超声还可以明确近端栓子的来源。
3.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包括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表现为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并产生相应的缺血症状,同时在活动期可有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并有其他风湿指标异常。
4.糖尿病性坏疽 应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晚期出现肢端溃疡或坏疽进行鉴别,糖尿病者往往有相关病史,血糖,尿糖升高,而且多为湿性坏疽。
5.雷诺症 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双上肢手指阵发性苍白,发紫和潮红,发作间期皮色正常,患肢远端动脉搏动正常,且鲜有坏疽发生。
6.自身免疫病 首先是与CREST综合症及硬皮病象鉴别,这2种疾病均可引起末梢血管病变,但同时有皮肤的病理改变,血清中Scl-70及抗着丝点抗体呈阳性,结合指(趾)甲黏膜的微循环变化,可予以鉴别,其次是与SLE,类风湿关节炎及其他全身性风湿系统疾病引起的血管炎相鉴别,主要通过病史采集,一些特征性实验室检查及组织活检来鉴别。
7.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本病主要侵犯中,小动脉,肢体可出现类似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缺血症状,其特点是:病变广泛,常累及肾,心等内脏,皮下有循动脉排列的结节,常有乏力和发热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液检查呈高球蛋白血症(α和α2),确诊需做活组织检查。
8.特发性动脉血栓形成 甚少见,多并发于其他疾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结缔组织性疾病或红细胞增多症等,也可发生在手术或动脉损伤后,发病较易引起广泛性坏死。
9.其他非血管性疾病 如冻伤,平底足,痛风,神经营养性溃疡,坐骨神经痛,关节炎,末梢神经炎等也应注意鉴别。
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早、中期病人,包括下列几类。
①血管扩张剂:由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存在明显血管痉挛,因此可使用下列药物来缓解症状。A.血管α受体阻断剂:妥拉唑林,可口服,推荐剂量25~50mg,3次/d,也可25~50mg肌内注射,2次/d。B.钙离子阻滞剂:尼卡地平、佩尔地平,一般剂量为5~10mg,3次/d;30mg,3次/d。C.此外也可使用地巴唑及烟酸等来缓解症状。
②抗凝剂:理论上抗凝剂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并无效,但有报道可减慢病情恶化,为建立足够的侧支循环创造时间,这可能与预防在脉管炎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有关。目前使用的抗凝剂为肝素及华法林。但抗凝治疗一般在临床很少应用。
③血小板抗聚剂:可防止血小板聚集,预防继发血栓形成。常用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一般剂量为25~50mg,1~2次/d,本药虽为肠溶片,但有时病人的胃肠道副作用仍较明显;双嘧达莫,3次/d,1次2片,西洛他唑(培达)50mg,2次/d,或用噻氯匹定(Ticlid)250mg,1片/d。
④改善微循环的药物:A.潘通:为己酮可可碱类药物,可加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毛细血管内的气体交换,改善组织氧供。由于存在体位性低血压及过敏症状,因此推荐首剂100mg加入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滴注,若无不良反应,第2天起300mg加入500ml 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维持10天。B.前列腺素E1(PGE1):此类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扩张局部微血管,静脉用药可明显缓解疼痛,并促进溃疡愈合,目前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而通过脂质球包裹PGE1(凯时)可沉积在病变血管局部,持续释放。推荐剂量20μg加入2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1次/d,10~14天为1个疗程,每3~6个月可以重复1个疗程。此药短期效果相当明显,但长期疗效不确切,且价格较为昂贵。
⑤止痛剂:为对症处理,缓解静息痛。A.口服用药有非甾体类的抗炎镇痛药,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双氯芬酸(扶他林)、布洛芬(芬必得);作用较为温和的索米痛片(索密痛)、曲马朵缓释片(100mg/每晚)以及新型的麻醉类止痛药吗啡(美施康定),其剂量有10mg/片和30mg/片2类,1片/睡前。B.肌注用药以布强痛定)及哌替啶(度冷丁)为主,均为100mg 1次。甚至还可以通过硬膜外置管,一般为腰2~4水平,间断推入利多卡因或丁卡因(地卡因),每次3~5ml,止痛效果显著,而且还兼具扩张末梢血管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硬膜外给药时病人应取平卧位,监测血压,一旦发现血压下降,对症处理,同时对于存在出血倾向的病人(尤其是服用抗凝剂者),硬膜外置管应非常谨慎,以免局部出血或血肿压迫脊髓。
⑥激素:一般不宜使用,仅在病变进展期(如血沉较快),在短期内可予使用。常用药物有泼尼松10mg口服,3次/d,或者地塞米松0.75mg口服,3次/d。
⑦抗生素:主要应用于存在肢体末端溃疡、坏疽合并感染者,以肌注及静脉用药为主,最理想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由于大部分病人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因此也可以直接使用相关抗炎治疗,常用药物有环丙沙星、第三代头孢菌素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安美汀)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由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肢体远端的中、小动脉,因此很多情况下动脉流出道不佳,无法施行动脉架桥手术,而促进侧支血管再生则成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由此,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治疗性血管生成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带来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以特异性地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VEGF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形成新生血管。在动物实验方面最早是由Reissner于1993年将覆有phVEGF165的气囊导管插至实验兔的股动脉,通过血管成形术将气囊与动脉壁紧密接触而完成基因转移,后RT-PCR证实在局部组织有VEGF的表达,血管造影及肌肉活检也提示有新的侧支形成。此后是Isner首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他采用患肢注射phVEGF165的方法,共治疗了9例下肢动脉缺血伴溃疡的病人,随访表明血流显著增加达80%,明显侧支形成达70%,溃疡愈合率超过50%,同时症状也得到明显缓解。当然VEGF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其中主要一点是它可以促进肿瘤生成并加速转移,此外,VEGF也有可能加重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视力恶化,因此目前VEGF的基因治疗尚属试验阶段,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3)介入治疗: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是在X线动态监测下介入插管至病变部位溶栓,常用溶栓药物为尿激酶,一次推荐用量为25万U,也可保留导管在动脉内持续给药。但由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远端血管多为闭塞,而且血栓以炎性为主,因此疗效尚不确切。
此外,对于节段性狭窄病变,如果导引钢丝可以通过,也可考虑予以血管成形并释放支架。
(8)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可以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张力及血氧弥散程度,从而达到改善组织缺氧的目的。
具体的方法为:待病人进入高压氧舱后,在20min左右将舱内压力提高到2.5~3个大气压,给病人分别呼吸氧浓度为80%的氧气30min和舱内空气30min,反复2次,然后再经过20~30min将舱内压力降至正常。如此1次/d,10天为1个疗程,休息数天后可开始第2个疗程,一般可持续2~3个疗程。经过如此治疗后一般病人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皮温升高,溃疡缩小,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二、手术治疗
目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手术方法较多,但由于病变多累及中小动脉,因此手术效果欠理想。手术术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本术式至今已有70年历史,主要适用于1,2期病人,尤其是神经阻滞试验阳性者,同时也可以作为动脉重建性手术的辅助术式。由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多累及小腿以下动脉,因此手术时主要切除患肢同侧2,3,4腰交感神经节及神经链,近期内可解除血管痉挛,缓解疼痛,促进侧支形成,但远期疗效不确切,而且对间歇性跛行也无显著改善作用。手术入路有前方径路和后外侧径路2种,以前者术野显露较好,使用较多。术中下列几点请予以注意:
①应正确辨认腰交感神经节,与其他类似组织相鉴别,其中生殖股神经为白色,但无结。为此术中应将切除的腰交感神经节即刻送检病理证实。
②腰静脉与腰交感神经节关系密切,右侧腰静脉在右交感干前跨过,左侧腰静脉则位于腰交感干后方,因此术中应避免损伤腰静脉,一旦出血,予以缝扎。
③对男性病人,手术时尤其要注意应避免切除双侧第1腰交感神经节,以免术后并发射精功能障碍。
同理,对于上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考虑采取胸交感神经节切除。
(2)动脉旁路术:主要适用于动脉节段性闭塞,远端存在流出道者,但由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者多为中、小动脉病变,因此符合这项适应证的病人较少。
移植物可采用PTFE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但因多为肢体远端的动脉重建,故以大隐静脉为佳。有时若需要行股-胫动脉或股-腓动脉长段移植,也可采用复合移植物,即近端股动脉采用PTFE人工血管,远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作吻合。为防止术后移植物血栓形成,长期抗凝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尤其是人工血管移植物),现在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是华法林,但是使用时需随访凝血酶原时间,以免过量使用导致出血。
由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见膝下段动脉受累,因此动脉旁路术后远期通畅率受影响,现有报道平均通畅时间约为2.8年。
(3)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本术式也主要适用于股-?动脉节段性闭塞,远端流出道血管条件尚佳的病例,因此适合本术式的病人不多。术中在剥除血栓内膜后,可在局部血管壁上加缝-人工血管补片,扩大动脉腔,减少术后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术后积极抗凝同样也是预防血栓形成症状复发的一项重要措施。
(4)动静脉转流术:由于许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患肢末梢动脉闭塞,缺乏流出道,因此很多学者均考虑通过动脉血向静脉逆灌来改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缺血症状。首先是由Johansen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采用分期动静脉转流术可有效地改善缺血下肢的动脉血供,其首次手术是在动脉和静脉之间端侧吻合-移植物来建立下肢的动静脉瘘,通过动脉血冲入静脉,一部分向心回流,另一部分向远端持续冲击,最终造成远端静脉瓣膜单向阀门关闭功能丧失,而后行第2次手术结扎近端静脉,使所有动脉血均向静脉远端逆行灌注。
根据吻合口位置的高低,动静脉转流术可分为下列3类术式。
①高位深组:将髂外、股总或股浅动脉与股浅静脉间建立动静脉瘘,4~6个月后再行二期手术。本术式操作较为简便,但因吻合口位置较高,术后肢体肿胀较明显。
②低位深组:将?动脉与胫腓干之间建立动静脉转流,2~4个月后行二期手术,静脉血主要通过胫前静脉回流。
③浅组:将动脉与大隐静脉远侧端行动静脉吻合,一般不行二期手术,术后肢体肿胀较轻,但手术操作较复杂。
目前的临床实践表明动静脉转流术可改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静息痛,但术后肢体肿胀明显,有湿性坏疽可能(尤其是同时合并糖尿病者),因此并不降低截肢率,而且对于术后动脉血逆行灌注的微循环改变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5)大网膜移植术:主要适用于动脉流出道不良,不宜行动脉搭桥以及三期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例,可缓解疼痛,有利于溃疡愈合。
本方法最初是由美国的Casten和Aldav于1971年提出,主要是将大网膜剪裁成长条形,同时保留其原有血管蒂供应,这种方法经临床应用证明均有一定疗效,部分病人溃疡愈合,疼痛缓解。而且进一步实验研究表明24h内大网膜即可与缺血组织产生粘连,造影证明大网膜动脉的血流能灌注下肢组织后并经深静脉回流。但本术式创伤大,操作较复杂,而且大网膜个体差异很大,因此远期效果待随访,且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6)肾上腺切除术:既往,对于经腰交感神经节切除后而又无条件行动脉重建术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例,也有学者主张行肾上腺次全切除术以减轻症状,但由于切除肾上腺本身并发症较多,因此目前已不再使用。
(7)截肢术:对于晚期病人,溃疡无法愈合,坏疽无法控制,或并发感染时,可予以截肢或截指(趾)。
截肢术主要应用于坏疽或感染扩散到足跟甚至踝关节以上者,截肢平面应尽量考虑行膝下截肢,以便今后可安装假肢。术中不宜使用止血带,截肢残端的皮瓣及肌肉应适当保留得长一些,避免缝合时张力过大,影响愈合,术后切口需注意引流,如果肢体残端血供仍然较差,愈合不良,必要时可提升截肢平面。
截指(趾)术一般不宜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以免感染扩散,术中应注意将坏死组织完全剪除,术后一般将碘仿纱条填塞创面,敞开换药。此外,还可以局部使用表皮或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如贝复济),以利肉芽生长。
预后
脉管炎很少累及肢体以外的血管,其生命的预后和一般人之间并无显著差别。近年来由于诊断手段的进步,血管外科的发展以及开展中西医结合等综合治疗,明显地改变了脉管炎的经过,临床治愈率已显著提高,截肢率也明显下降,即使需截肢的,截肢平面已降低。高位截肢率已降到4%以下。为防治本病,有必要强调戒烟的重要性,据调查表明,病情加重或一度治愈又复发的都和不遵守戒烟有关。截肢后的病人仍需戒烟。
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有益的食物及其功用、食用方法为:
1、桃仁
功用:桃仁味苦甘,性平而润,入肝、心、大肠经,有破血去瘀、润燥滑肠作用。能活血、行血、消散瘀血。
食法:桃仁去皮、去尖,放酒中浸一周,晒干为末,以蜜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日服二次,每次15粒,以黄酒或开水送服。
2、龙眼
功用:龙眼味甘性平无毒,入脾、心经,有开胃益脾之功效。龙眼肉可滋补强壮、安神补血,是补血(补血食品)益心的佳果。可用于治疗体衰、气血不足、产后(产后食品)血虚和脑力衰退等症。适用于脉管炎各型病人。
食法:
①龙眼肉9克、花生米连红衣15克,水煎服。
②龙眼肉5枚、莲子15克、糯米30克,熬粥食。早晚各一次。
3、山楂
功用: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无毒。入脾、胃、肝经。有止痛、活血、止血、化瘀的作用。山楂对心血管系统有多方面药理作用,能够扩张血管,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脂,降低血压(血压食品)和强心,另外也可降低胆固醇。适用于脉管炎各型,但毒热型和气血俱虚型病人不宜多用。
食法:
①山楂30克,加水适量煎煮后加红糖,每日一次,分两次煎服。
②山楂60克,鸡内金、红花各9克,红糖30克,每日一次,分两次煎服。
注意:可治脉管炎阴寒、血瘀、化热型患者,但山楂性微温,不易多服。
4、红糖
功用: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缓中、化食之功,还有缓解疼痛和行血、活血的功用,所以受寒、身虚或瘀血致病,吃些红糖颇有好处,脉管炎病人可酌情食用。
5、酒
功用:酒味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有畅通血脉、散瘀活血、祛风散寒、荣养肌肤的作用。
①糯米酒(甜酒、江米酒)
功用:甘辛、温,有活血行经、散结消肿作用,可治肾虚腰疼、阳萎早泄。糯米酒是糯米醣化后发酵制成,酒精含量低,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滋补性较强
②几种止痛的药酒
脉管炎药酒一号(山东省验方):
米壳60克,川乌、水蛭、地龙各9克,红花15克,黄酒2.5斤。
将上药放入酒内浸泡一周后,过滤待用,痛时每次服5~10毫升。
脉管炎药酒二号(北京市验方):
熟附片45克,细辛15克,红花、丹参各30克,土鳖虫、苏木、川芎各30克,大枣20枚,白酒3斤。
将上药浸泡于酒中,一周后即可服用。初次醉饮,以后每日一次,每次服1两。为防止呕吐,饮用药洒前加服冬眠灵25毫克。
牛膝蟾蜍合剂药酒(河北省验方):
金钱白花蛇一条,金银花90克,牛膝60克,附子30克,蟾蜍一个(腹部带八字、黑眼圈的),白酒3斤。
将上药放入酒中浸泡7 15天后,过滤服用。首次尽量饮以醉为度,从第二天开始,每次1 2两,每日服2次。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肾炎、肝炎等病者忌用
6、鸡
功用:鸡肉性平味甘,有益五脏、补虚损、活血调经作用。在鸡类中,有一种乌鸡,其性平味甘,入肝、肾、肺经,有补肝肾、益气养血之功用。
食法:乌骨鸡一只,炖熟,食肉饮汤,每日早晚各食一次,2~3日服完,连用数只。可治气血虚损体弱之脉管炎病人。
母鸡一只(去毛及内脏),黄芪2两,党参l两,淮山药1两,红枣1两,加黄酒至药面,隔水蒸熟,分数次服,治气血虚之脉管炎病人。
7、鸭血、鸭肉
功用:鸭肉入肺和肾经,有滋阴补肾之功,阴虚之人服后不燥,阳虚亦不见寒;鸭血,性味咸寒,能补血、解毒,可解血瘀、血热之作痛。
食法:每次可用一只鸭的血,加清水适量、盐少许,隔水蒸服,再和入好酒(最好是首乌酒)l~2汤匙,稍蒸片时后服用。每日一次,连服4~5次为一疗程。可治气血俱虚脉管炎病人。
8、鼠肉
功用:鼠肉味甘,性温,无毒,入肾经,有壮阳益肾、祛寒补虚之功用,可治体虚怕冷、腰脊酸痛、阳萎早泄等。
食法:将捕到的田鼠,剖腹去肠,放锅内隔水蒸,开水煮沸后约2~3分钟即可,洗净用油、盐回锅炒,加入姜、酒、酱油(油食品)等配料烧熟,其味清香,滋补功能胜过鸡、鸽。治体虚怕冷,肾虚阳萎、病后虚弱等,适用于阴寒型脉管炎的肾虚病人。
9、白木耳(银耳)
功用:味甘、性平、无毒,入肺、胃、肾经,有清肺热、益脾胃、滋阴、生津、益气、活血、润肠之功效,可治胃肠燥热、血管硬化、高血压等。
食法:白木耳与瘦猪肉炖熟食,为滋养佳品。加入大枣10枚同炖,阴寒型及气血俱虚型脉管炎病人适用。
10、赤小豆
功用:赤小豆甘酸性平无毒,入心、小肠、肾、膀胱经,有除热毒、散恶血、消胀满、利小便等作用,可治痈肿脓血、下腹胀满、烦热、干渴;外敷可治热毒痈肿、血肿、扭伤等。
食法:以赤小豆2两,适量水同煮如粥状,分两次服完。适用于脉管炎毒热型及气血俱虚型病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期和中期阳虚寒凝者宜吃下列食品:
生姜
性温,味辛,有散寒温经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生姜的主要成分姜辣素对血管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脏加快跳动、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快,从而使全身产生温热的感觉。同时,流到皮肤去的血液增多了,可以促使体表的汗毛孔张开,从汗毛孔渗出来的汗也多了,将一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这大概正是中医所说的“发汗解表而逐寒邪”的道理,这无疑是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人的寒湿外侵者有温通经脉的作用。
葱白
性温,味辛,能发散寒邪、温通经络。如《别录》载:“葱白治伤寒骨肉痛。”唐?孟诜说它“通关节”。《用药心法》亦载:“通阳气,发散风邪。”明?李时珍认为能“除风湿,身痛麻痹”。元?张元素还说:“葱茎白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据现代研究,葱能兴奋神经系统,刺激血液循环,更能刺激汗腺,促进发汗作用。所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人受寒初期,食用葱白,最为适宜。
辣椒
性热,味辛,是著名的辛辣刺激性食物。《药性考》载:辣椒“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药检》中亦云:辣椒“能祛风行血,散寒解郁。”《纲目拾遗》还补充说:“辣椒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所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寒邪初步侵犯之时,食之尤宜。现代研究认为,辣椒有兴奋作用,能刺激汗腺及调整排水机能,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柔和血管壁,能驱除风寒湿邪。
胡椒
性热,味辛,功在散胃肠寒邪。正如《本草纲目》所云:“暖肠胃,除寒湿反胃。”但感受风寒外邪初期,食用胡椒,也可起到预防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的作用。如《本草经疏》中说:“凡寒痰冷积,四肢如冰,诚为要品。”《食物中药与便方》亦介绍:“冒雨涉水,遭受寒冷:葱白一握,煮稀饭或面条一碗,加入白胡椒末适量,趁热吃下盖被卧,出汗即瘥。”这是卓有成效的预防受寒而导致“脱疽”的好方法。 花椒 性温,味辛,有散寒、除湿之功。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载:“主风邪气,除寒痹,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别录》亦说:“除六腑寒冷,开腠理,通血脉,调关节。”所以,感受风寒之人,尤其是严寒涉水,寒湿外侵之韧,最宜食用,能起到预防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效果。可用花椒60克,加水一碗半,煎至大半碗,放温后服,再盖被微微出汗,以散寒湿入侵之邪。
肉桂
又称桂皮。性热,味甘辛,有散寒邪、活血、化瘀、止痛、温通经络的作用。《本草汇言》称它是:“治沉寒痼冷之药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期,可以称得上是“沉寒痼冷”的顽疾,食之最为适宜。据现代研究,肉桂所含桂油能兴奋神经,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活血通络,温经散寒的效果。
羊肉
性温,味甘,有温补气血、暖下温阳的作用。《名医别录》中还说它能治“虚劳寒冷”。对于阳虚寒凝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宜食羊肉。可效仿《金匮要略》中的名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用羊肉同生姜、当归一起煨食,吃肉喝汤,颇有裨益。
狗肉
性温,味咸,有补中益气、温肾助阳、养血祛寒的作用。体质虚寒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最宜在秋冬季节常吃多吃些狗肉,起到暖腰膝、益气力、助阳驱寒的效果。
狗骨
性温,味甘,能温补气血、除湿去风、通痹止痛、活血生肌。《四川中药志》曾介绍用狗骨“治风湿关节痛,冷骨风痛,腰腿无力及四肢麻木。”同样道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肢端怕冷、发麻、疼痛皆由于寒湿凝聚经脉、痹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食之亦颇适宜。
蛇肉
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蛇肉还有强壮神经的功效。《本经逢原》认为:“蛇,治诸风顽痹,皮肤不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虽不属痹症,但其发病总与风寒湿冷,经络闭阻有关,蛇肉可祛寒湿风邪,又能疏通经络,所以,“脱疽”之人食之亦宜。
黄鳝
性温,味甘,能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唐?孟诜云:“鳝,补五脏,逐十二风邪,治风湿。”《本草拾遗》亦载:“主湿痹气,补虚损。”体虚之人寒湿侵袭、经脉痹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宜常食之。
此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中期寒湿偏重、阳虚寒凝之时,还宜食用猪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动物肝、牛肉、鸡肉、泥鳅、青鱼、鲫鱼、鲢鱼、金橘、桃子、樱桃、栗子等优质高蛋白食品和温热性果品,以补充机体营养,保护足够的热量摄入,以增强抗病能力,利于疾病的恢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后期出现阴伤毒热时,由于病情沉重,病变复杂,既要吃优质高蛋白和保证热量的摄入,又不宜温热香燥进一步伤阴,所以,只宜吃些清淡平性滋补食品,宜吃山药、薏苡仁、牛肉、甲鱼、乌骨鸡、猪瘦肉、鸡蛋、牛奶、白扁豆、蚕豆、赤小豆、黑大豆、青菜、大白菜、金花菜、豇豆、土豆、芋头、黑木耳、白木耳、莲子、花生、胡萝卜、荠菜、豆腐浆、胡桃、葡萄、百合、芝麻、玉米、粳米等。
本病病因未明,但某些因素能诱发本病,并能引起病情的发展,故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能稳定病情,减轻症状。
1.绝对禁烟 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足部清洁与干燥 保持足部清洁,防止感染,因湿冷比干冷对病情更为有害,故宜保持足部干燥;因患部已有血液循环不良,即使轻微外伤亦易引起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故切忌任何形式的外伤。
3.防寒保暖 无论是在工作或休息时均宜保持足部温暖,以改善足部血液循环,但不能过热,以免增加氧消耗量。
4.体位变动与足部运动 劳动时应随时变换体位,以利于血液循环,平时可进行足部运动(Buerger运动),以促进患肢侧支循环,方法为:患者平卧,抬高患肢45°,维持1~2min,然后两足下垂床旁2~5min,同时两足及其趾向四周活动10次,再将患肢放平休息2min,如此反复练习5次,每天数回。
5.避免应用缩血管药物。
1.血液凝血和溶纤维蛋白因子测定 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溶酶原(Fibrinoben),α-巨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等了解血液是否存在高凝状态。
2.组织病理学检查。
3.血,尿及肝肾功能检查 了解病人全身情况,测定血脂,血糖及凝血指标,明确有无高凝倾向和其他危险因素。
4.风湿免疫系统检查 排除其他风湿系疾病可能,如RF,CRP,抗核抗体,补体,免疫球蛋白等。
5.无损伤血管检查 即通过电阻抗血流描记,了解患肢血流的通畅情况,通过测定上肢和下肢各个节段的血压,计算踝/肱指数(ABI)评估患肢的缺血程度及血管闭塞的平面,正常ABI应≥1,若ABI<0.8提示有缺血存在,若2个节段的ABI值下降0.2以上,则提示该段血管有狭窄或闭塞存在,此外,本检查还可以作为随访疗效的一个客观指标。
6.超声检查 可以直观地显示患肢血管,尤其是肢体远端动,静脉的病变范围及程度,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描记,还可测算血管的直径和流速,对选择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二维超声:灰阶超声显示动脉壁中内膜增厚,内膜粗糙不平呈“虫蚀”状;严重者可使整个管腔闭塞,并且多以乆动脉以下病变为主,呈节段性,病变处无斑块形成,而其上下段动脉内膜常可正常。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狭窄段血流流道变细,不平整,颜色呈花色,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彩色多普勒可见血流变暗或消失,其远段动脉血流颜色亦暗淡。
(3)多普勒流速曲线:脉冲多普勒示狭窄处及远段血流速度增加,曲线增宽,反向血流消失,而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脉冲多普勒显示低速血流,其远段动脉可出现舒张期流速增高,收缩期流速降低的低速低阻的血流曲线(Tardus-parvus现象)。
7.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这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损伤血管成像技术,在磁共振扫描的基础上,利用血管内的流空现象进行图像整合,从而整体上显示患肢动,静脉的病变节段及狭窄程度,其显像效果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血管造影(尤其是下肢股乆段的动脉),但是MRA对四肢末梢血管的显像效果不佳,这一点限制了MRA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中的应用。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一般认为,动脉造影检查并非确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所必需,但对可疑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特别是手术方法)的选择,仍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典型征象多为肢体动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病变部位多局限于肢体远侧段,而近侧血管则未见异常,从正常到病变血管段之间是突然发生转变的,即病变近,远段的动脉光滑,平整,显示正常形态,可见“树根”状,“蜘蛛”状和“螺旋”状的侧支血管(图2),此外,DSA检查还可显示闭塞血管周围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建立,同时也能排除有无动脉栓塞的存在。
组织营养障碍可并发缺血性神经炎,若动脉管腔完全闭塞,则局部组织血液供应完全丧失,以致发生溃疡和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