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疣状角化不良病
别名:疣状角化不良肿瘤,孤立性毛囊角化病

疣状角化不良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又称为孤立性毛囊角化病,其组织学特征为局部棘层松解和角化不良。根据本病的组织节后可分为3种类型:杯状、囊状、结节状。同一患者也可能同时出现一种以上上述症状。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 需做检查:
    免疫病理检查  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皮损  涂片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5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4-8周
  • 治愈率:
    65%
  • 患病比例:
    0.003%
  • 好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皮损主要发生于颜面,头,颈和腋窝,偶见于口腔,在40~50岁开始发病,男多于女,皮损为肉色到褐色丘疹,边缘光滑卷曲,中央呈角化过度性角栓,损害中可排出有臭味的乳酪样物质,皮损通常呈单发性,亦有报告多发性者,可发生瘙痒和出血,但大多无主观症状,临床上诊断困难,尚无恶变的报告,口腔损害罕见,类似皮肤损害,损害通常不疼痛,发生于受外伤形成的角质化黏膜上,为小的丘疹和结节,中央呈火山口状,可呈乳头瘤样外观,颜色为肉色到白色。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发病原因

病因目前尚不明,有人认为本病为单发性Darier病。

(二)发病机制

口腔损害可继发于刺激和外伤,烟草和其他化学性致癌物质与口腔损害的发生可能有关,皮肤损害发生于曝光区,可能与长期紫外线照射有关,亦有人怀疑本病像天疱疮一样,可能存在有引起棘层松解的循环抗体。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根据临床表现的皮损特点和组织病理即可诊断。

本病应与其他棘层松解疾病如Darier病,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和增殖性天疱疮鉴别,除临床症状不同外,三者均无疣状角化不良病中所见的烧瓶状凹陷,此外棘层松解较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和增殖性天疱疮轻,增殖性天疱疮可见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见表皮网状荧光可以鉴别,Darier病的圆体和谷粒形成较疣状角化不良病明显得多。

本病亦应与乳头状汗腺囊腺瘤鉴别,后者表皮尚糜烂,可见大量浆细胞,无角质栓。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疣状角化不良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无法针对病因治疗本病。本病可使用手术切除,或激光以及液氮冷冻去掉。对于已经存在有皮肤感染的患者,应局部或者全身抗感染治疗。

(二)预后

尚无恶变的报告。

疣状角化不良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避免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多吃清淡的食物。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皮肤已有感染的患者,可用碘伏涂擦或者用百多邦润稿涂擦治疗。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组织病理:皮损中央有大的烧瓶状凹陷物,并借通道与表面相连,通道中充满角蛋白物质,大的凹陷上部含许多棘层松解性和角化不良性细胞,凹陷下部见许多绒毛,后者为显著变长的真皮乳头,其上仅被覆一层基底细胞,并从杯形凹陷的底部向上突出。

在向上生长的绒毛底部常见不规则向下生长的表皮索,后者常为双层基底细胞,由狭窄的裂缝隔开,裂缝内有少数角化不良棘层松解细胞,在凹陷入口衬以增厚颗粒层的通道中,常见典型圆体细胞。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由于皮肤的角化不良,皮肤完整性破坏,且常伴有皮肤瘙痒,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