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是一种由寒冷所致的末梢部局限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一种冬季常见病,以暴露部位出;现充血性水肿红斑,遇温高时皮肤瘙痒为特征,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患处皮肤糜烂、溃疡等现象。该病病程较长,冬季还会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对于一些年轻女士而言,不仅影响了双手的美观度,还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治疗方面,虽方法较多,但很少能根治,所以常令人感到棘手。
多发生于末梢血循环较差的部位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耳廓,面颊等处,患部皮肤苍白,冰冷,疼痛和麻木,复温后局部表现和烧伤相似,但局部肿胀一般并不明显,按其损伤深度和严重程度可分为四度。
一度冻伤:为皮肤浅层冻伤,局部皮肤初为苍白色,渐转为蓝紫色,继之出现红肿,发痒,刺痛和感觉异常,无水疱形成,约1周后,症状消失,表皮逐渐脱落,愈后不遗留瘢痕。
二度冻伤:为全层皮肤冻伤,局部皮肤红肿,发痒,灼痛,可于24~48h内出现水疱,如无继发感染,经2~3周,水疱干涸,形成黑色干痂,脱落后创面有角化不全的新生上皮覆盖,局部可能有持久的僵硬和痛感,但不遗留瘢痕和发生痉挛。
三度冻伤: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被冻伤,皮肤由苍白逐渐变为蓝色,再转为黑色,皮肤感觉消失,冻伤周围组织出现水肿和水疱,并伴较剧烈的疼痛和灼痒,坏死组织脱落后留有创面,易继发感染,愈合缓慢,愈后遗留瘢痕,并可影响功能。
四度冻伤: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冻伤,伤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消失,患处呈暗灰色,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可出现水肿和水疱,2~3周内有明显的坏死分界线出现,一般为干性坏疽,但有时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以及继发感染,形成湿性坏疽,往往留下伤残和功能障碍。
某些冻伤患者可发生并发症,最常见的为局部创面坏死组织的继发感染,如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急性蜂窝织炎,丹毒等,较严重的则有破伤风,气性坏疽和败血症,此外,尚有少数并发肝炎,心包炎,肾盂肾炎和关节炎等。
当人体在极低温度环境下过度停留,可导致全身冻伤,此情况称为冻僵,罕见,早期精神兴奋,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皮肤苍白冰冷,心率加快,伴寒战,当体温降至35℃以下时,各种生理功能由兴奋转为抑制;体温降至32℃以下时,患者表情淡漠,精神错乱,呼吸,心率均减慢,肌肉强直;当体温降至29℃以下时,反应迟钝甚至昏迷,血压下降;当体温降至26℃以下时,可发生心室颤动,最后心跳,呼吸停止。
发病原因:
气候因素(35%):寒冷的气候,包括空气的湿度、流速以及天气骤变等。潮湿和风速都可加速身体的散热。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导致冻伤。
局部因素(20%):如鞋袜过紧、长时间站立不动及长时间浸在水中均可使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导致冻伤。
全身因素(15%):如疲劳、虚弱、紧张、饥饿、失血及创伤等均可减弱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调节和适应能力,使局部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发病机制:
局部皮肤受环境刺激后,血管强烈收缩导致组织缺血,温度继续降低,组织冻结,快速冻结形成细胞内冰晶,缓慢冻结形成细胞间隙冰晶,由于冰晶形成,使细胞内外微环境改变,细胞脱水,细胞内电解质酶,糖等浓度升高,脱离冷冻,在复温过程中,血管扩张,血液进入扩张的微血管后很快淤积,渗出液增加,形成水肿,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导致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使组织更加缺血,甚至导致组织坏死,同时,由于组织代谢增高,需氧量增加,更易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因此,冻伤的程度和范围需经数天观察后方可。
做出准确的判断,此外,不同组织对寒冷的耐受性不同,一般认为,神经,血管和肌肉最敏感,皮肤,肌膜,结缔组织次之,骨骼和肌腱耐寒能力最强。
诊断:
1.有受冻史,特别是在潮湿而多风的环境中。
2.受冻部位早期麻木,复温后有灼痛、痒痛或刺痛等,若有坏死,则无感觉。
3.冻伤复温后临床表现分为四度:
Ⅰ度:皮肤浅层冻伤、皮肤呈红斑,轻度水肿。
Ⅱ度:皮肤浅层和部分深层冻伤,早期充血水肿,继而有水疱形成。
Ⅲ度:皮肤及皮下组织冻伤,出现皮肤全层坏死,皮肤由苍白变紫褐色再变为黑色。
Ⅳ度:累及深部组织的冻伤,深部组织干性坏死,失去功能。
一般不会与其他疾病混淆。
冻伤西医治疗
基本治疗目标是迅速复温,防止进一步的冷暴露以及恢复血液循环。冻伤的早期治疗包括用衣物或用温热的手覆盖受冻的部位或其他身体表面使之保持适当温度,以维持足够的血供。需要快速水浴复温,水浴温度应为37℃~43℃,适用于各种冻伤。除非有禁忌,止痛剂应在快速解冻时服用,以便止痛。当皮肤红润柔滑时,表明完全解冻了。禁忌用冰块擦拭冻僵的肢体、干热或缓慢复温,这可进一步损伤组织;对受伤部位的任何摩擦都是禁止的。患部保持清洁。
应予以支持疗法,如卧床休息、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保护伤口以及避免创伤。在伴有冻伤的低体温患者,最重要的是肢体复温以前先完成体液复苏和恢复核心体温,以预防突然出现的低血压和休克。建议使用抗凝剂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坏疽,己酮可可碱、布洛芬和阿司匹林可能有效。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并及时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患肢有剧痛时可以普鲁卡因溶液作封闭疗法。侵袭近端指趾骨、腕骨或跗骨的损伤,有可能需要截肢。对于重症患者应按照烧伤疗法处理如注射血浆、生理盐水或输血。
冻伤中医治疗
【治法】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方药】乳香、没药、桃仁、丹参、当归、毛冬青、黄芩、大黄、甘草、黄芪、双花、连翘、共煎为一剂,一日服二次,连服7~14剂,亦可根据病人情况随证加减。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饮食方面宜清淡的热汤,忌辛辣的食物。
1、注意锻炼身体,提高皮肤对寒冷的适应力。
2、注意保暖,保护好易冻部位,如手足、耳朵等处,要注意戴好手套、穿厚袜、棉鞋等。鞋袜潮湿后,要及时更换。出门要戴耳罩,注意耳朵保暖。平时经常揉搓这些部位,以加强血液循环。
3、在洗手、洗脸时不要用含碱性太大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肤。洗后,可适当擦一些润肤脂、雪花膏、甘油等油质护肤品,以保护皮肤的润滑。
4、经常进行抗寒锻炼,用冷水洗脸、洗手,以增强防寒能力。
5、患慢性病的人,如贫血、营养不良等,除积极治疗相应疾病外,要增加营养、保证机体足够的热量供应,增强抵抗力。
组织病理:表皮和真皮水肿,血管充血,可见红色血栓形成,继之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皮肤附件萎缩或变性,脂肪组织呈现结晶及坏死,血管内有时有游离的和细胞内的脂肪滴(为冻伤独有特征),随冻伤程度的加重,组织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也更重,可表现为干,湿性坏疽的组织病理变化。
当体温降至26℃以下时,可发生心室颤动,最后心跳,呼吸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