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是原发于上颌窦,具有细长茎蒂、向后突出于鼻孔的息肉。这种息肉有其自身病理和临床特点,一般认为它可能是区别于一般鼻息肉的另一种息肉病变。本病多发于青少年,男女发病率无差异。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经前,后鼻镜检查及结合病史,易作诊断,但对少年患者应注意与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相鉴别,后者质地较硬,作此鉴别时不可贸然取病理活检。

病因尚未明确,息肉源发生于上颌窦,然后以细长茎蒂通过上颌窦在中鼻道的窦口进入鼻腔,向后滑向后鼻孔并可突入鼻咽部,Stammberger(1986)用鼻内窥镜检查发现息肉起源于上颌窦窦腔内的窦口附近内上角,Kamel(1990)借用内窥镜在22例后鼻孔息肉中发现13例起源于上颌窦内侧壁,另9例由于窦壁粘膜广泛难以确定起源位置,Berg(1988)通过对15例后鼻孔鼻肉上颌窦探查发现,息肉与窦腔中窦壁囊肿相连,因此他认为后鼻孔息肉起源于上颌窦窦壁囊肿,囊肿逐渐增大经窦口突入鼻腔,最后形成后鼻孔鼻肉,组织学检查发现息肉组织内常有较多粘液腺泡,有的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细胞浸润主要是少量浆细胞浸润,很少有嗜酸细胞浸润。

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是呈单发性,故单侧进行性鼻塞是其主要症状,患者先感鼻内有物随呼吸活动,渐觉吸气尚可而呼气不畅,如息肉突入鼻咽腔继续增大,可产生双侧鼻塞,体积巨大者可坠入口咽部而引起异物感。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病因尚未明确,息肉源发生于上颌窦,然后以细长茎蒂通过上颌窦在中鼻道的窦口进入鼻腔,向后滑向后鼻孔并可突入鼻咽部。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与一般鼻息肉的相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西医治疗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鼻腔部分可用圈套器绞住其蒂部拉出,如息肉过大难以从前鼻孔拉出,可在近中鼻道处将茎蒂切断,使后鼻孔大息肉从咽部吐出。不过事前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息肉坠入喉咽部。最好在后鼻镜观察下,自口咽部进入鼻咽部,钳住息肉并将其拉出。

单纯切除后鼻孔息肉尚不能避免其复发,必须将其窦内部分一并切除。常用的方法是传统的柯—陆手术。该术式能很好地暴露窦腔以保证将息肉的窦内部分完整切除。Neel(1984)介绍下鼻道上颌窦造口术也能很好地将息肉窦内部分切除。Ophir等(1987)建议在行上颌窦造口术前若能将下鼻甲前半部切除,则更利于暴露窦腔。近年来Kamel(1990)采用鼻内窥镜技术经中鼻道上颌窦窦口将息肉的窦内部分完整切除。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手术中皆应同时去除窦内与息肉相联系的病变粘膜,保留健康粘膜。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防治关键。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前鼻镜检查常可见灰白色的光滑茎蒂向后伸展,若用麻黄素棉片充分收缩鼻甲,还可看到茎蒂起自中鼻道,触查质软并可移动,后鼻镜检查可见息肉半透明,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位于后鼻孔或鼻咽部,坠入咽部的息肉在软腭上举时更易看清。

X线检查可见患测上颌窦粘膜增厚,并时有半圆形小的囊肿阴影。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如息肉突入鼻咽腔继续增大,可产生双侧鼻塞,体积巨大者可坠入口咽部而引起异物感。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