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三联症一般是指肛裂日久所导致的肛乳头瘤或肛乳头炎、哨兵痔、陈旧性肛裂或者是其导致的皮下瘘管三者,此三者在肛裂中,应属Ⅲ期肛裂范畴。因此,肛裂三联症是Ⅲ期肛裂大便秘结,排便过于用力,使肛门皮肤破裂,反复而发病。多由血热肠燥,大便秘结,排便过于用力,使肛门皮肤破裂,反复而发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说: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扼要阐述了因热结肠燥,或因阴虚津亏而致大便秘结,排便用力,使肛门皮肤裂伤,随后又继发感染,逐渐形成慢性、梭形溃疡,但也有因肛管狭窄、肛门湿疹、痔疮损伤等感染而发病。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解剖学因素: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从尾骨起,向前至肛门后方。分为两束,沿肛管两侧向前围绕,至肛门前方,又相互联合。因此,在肛门前后都留有间 隙。并且肛提肌的大部分均附着于肛管两侧,前后较少。可见,肛门前、后方不如两侧牢固,容易受损伤。并且向下、向后与直肠形成一近90度的角。因此,肛门 后部受粪便压迫较重,又因肛管后部血液循环不足,弹性较差,肛门腺分布又较多,这些都是发生肛裂的因素。
2、外伤学说:干硬的粪便或异物容易引起肛管皮肤的损伤,这是引起肛裂的主要因素。
3、感染学说:主要是肛门后部的肛隐窝感染,炎症向肛管皮下部蔓延,致使皮下脓肿破溃而成肛裂。
4、内括约肌痉挛学说:由于肛管部位损伤或炎症刺激,使肛门括约肌处于痉挛状态,致使肛管张力增强,易损伤成肛裂。
5、肛门狭小学说:肛管皮肤在发育中迟缓,生成肛管狭小,易损伤成肛裂。
中医认为肛裂的发生原因:
多由血热肠燥,大便秘结,排便过于用力,使肛门皮肤破裂,反复而发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说:"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扼要阐述了因热结肠燥,或因阴虚津亏而致大便秘结,排便用力,使肛门皮肤裂伤,随后又继发感染,逐渐形成慢性、梭形溃疡。但也有因肛管狭窄、肛门湿疹、痔疮损伤等感染而发病。
中医认为肛裂的发生多由燥火、湿热蕴结肛门以及血虚肠燥所致。
①感受风火燥热邪气:燥火结于胃肠,灼伤津液,粪便坚硬干结,难以排出,强努而损伤肛门,造成裂口,裂口因便秘而反复加深,久不愈合,导致肛裂。
②湿热蕴结于肛门:外感湿热邪气,内积醇酒肥甘,以致湿热蕴结胃肠,下注肛门生痈,痈溃不愈而成肛裂。
③血虚肠燥:老人、产后及贫血病人,血虚肠燥而为便秘,最易发生肛裂。
肛裂症状有明确特点,只要详细讯问病史病程,以及疼痛、出血特点,诊断并不困难。但在诊断时,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防止失误,应严格按问诊、触诊、视诊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几个方面加以鉴别诊断。
1、视诊:急性肛裂肛门部可见分泌物,牵开臀部可见肛裂下端,如用探针轻触裂口的下端,可引起疼痛;慢性肛裂常见有结缔组织外痔。
2、指诊:因括约肌痉挛肛门收紧,如用力过猛,常引起剧烈疼痛,有时须在局麻下检查。肛门内摸到的裂口,急性者边缘软,底浅,有弹性,触之敏感;慢性者边硬突起,底深,无弹性。
3、窥器检查:可见卵圆形溃疡,或见细小裂口。急性肛裂的裂口边缘整齐,底浅红色;慢性肛裂的裂口边缘不整齐,底深灰白色,有的严重肛裂者还可看到括约肌纤维。
须与结核性溃疡、梅毒溃疡、软下疳和上皮癌等溃疡相鉴别。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和肉芽肿性结肠炎并发之肛裂极易鉴别。
1、肛门皮肤擦伤:肛裂早期需与肛门皮肤擦伤相鉴别。
2、肠道炎性疾病:某些肠道炎性疾病可伴有肛门周围的溃疡,诊断时应注意鉴别裂口呈陈旧性溃疡,合并肛乳头肥大及哨兵痔,或伴有皮下瘘管及肛隐窝炎症等。
①肛管结核溃疡;
②克罗恩病肛管溃疡;
③梅毒溃疡;
④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的肛裂。
肛裂是肛门病中较疼痛的一种,且可伴发许多肛门不适。因此,对肛裂应重在预防。
1、要少喝酒,不吃辛辣刺激食物,食不可过精,要粗细粮搭配,蔬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尽量多摄入,可使大便保持正常。
2、保持大便通畅,要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发现大便燥结时,切忌努责排便,而要用温盐水灌肠或开塞露注入肛内润肠通便。
3、用肛门窥器作检查时,切忌使用窥器粗暴操作,损伤肛管。作肛门直肠指诊时,忌粗暴用力,以免损伤肛管。
4、及时治疗引起肛裂的各种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防止肛裂发生。
5、对患有肛隐窝炎和肛乳头炎者,要尽早治愈,防止感染后形成溃疡和皮下瘘,诱发肛裂。
6、对有肛管皮肤损伤者,应积极治疗,防止因感染而形成溃疡。
7、凡有肛周湿疹、皮炎、瘙痒等病要积极治疗,防止肛周皮肤硬化,弹性减弱而撕裂肛管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