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常与肠道感染包括肠道病毒(柯萨奇、埃可病毒)和其他病毒、细菌(如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肠念球菌)、肠阿米巴、寄生虫等感染有关;还与环境改变、饮食不当、摄入不新鲜食物引起食物中毒;化学品和药物中毒;食物过敏有关。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伴不同程度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甚至休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夏秋季较多,公共卫生欠佳地区好发。病因明确及时诊治,一般可获痊愈。
1.腹痛:多位于脐部,闷痛较轻。可有不同程度压痛。
2.腹泻:主要症状轻重不一,急性起病,每日数次至10多次,呈黄色水样便,可有泡沫或少量粘液,严重者可带少量脓血。
3.有不同程度发热、寒战、恶心、腹胀、头痛、四肢无力,严重腹泻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肠炎早期或轻病例可无任何体征。查体时可有上腹部或脐周有轻压痛、肠鸣音常明显亢进。
常因暴饮暴食,进食过多的高脂高蛋白食物,饮酒、饮冰凉饮料过多,或受凉之后。或进食腐败、污染的食物,如隔夜食物未加热消毒,臭鱼烂虾,不新鲜的螃蟹、海味,久存冰箱内的肉类食品,发酵变质的牛奶及奶制品。主要由于有刺激性、生冷及腐败污染食物等因素引起。
肠道感染(32%):如常见的嗜盐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葡萄球菌等感染。沙门氏菌属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鸡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较为常见。
全身性感染(15%):如伤寒、副伤寒、肝炎及败血症等。 (
药物所致(5%):如水杨酸制剂、砷、汞及泻药等。
食物过敏反应(10%):急性肠炎夏季节多发,与天气炎热、食物易腐败有关。
环境改变:
旅行者腹泻。
诊断依据
1.有饮食不当病史。
2.腹痛、腹泻伴其他消化道、全身症状。
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轻度升高。
4.粪常规:为黄色水样便,可带少量粘液,偶见白细胞和脓细胞。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鉴别诊断
本病当有上消化道出血时,应与消化性溃疡、食道静脉曲张破裂等引起的出血相鉴别。少数病例出现腹部剧痛,应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和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相鉴别。年龄较大时注意排除肠道肿瘤。
急性肠炎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 1、消除病因,重症卧床休息,暂禁食。渐给易消化、清淡食物,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 2、抗菌治疗:针对不同病原体选不同抗菌素。 3、对症治疗:止痛、止泻。 用药原则 1、轻型:早期病人以口服解痉止痛及抗生素为主。 2、中度伴全身症状者特别是脱水时除口服药外还应静脉用药。 3、不同病源应根据临床及药敏选择相应抗菌素。 4、重型同时注意调节水、电解质酸X?平衡,支援对症。
急性肠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日常保健
应注意饮食卫生,少食生冷,不吃不新鲜、隔夜食物,尤其对生吃的水果蔬菜应彻底清洗,洗后食用。
夏秋季是急性肠炎的高发季节,应注意饮食卫生,少食生冷,不吃不新鲜、隔夜食物,尤其对生吃的水果蔬菜应彻底清洗,洗后食用。一旦发生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及时服药尤其注意有无特殊病原体的感染,如霍乱、痢疾h菌、阿米巴原虫等,有食物中毒的立即停止进食,有食品过敏及时就诊。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轻度升高。
粪常规:为黄色水样便,可带少量粘液,偶见白细胞和脓细胞。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结肠镜检查:如果出现便血或者梗阻症状可以考虑。
(1) 大量便血:指短时间内大量肠出血,伴有脉博增快,血压降及血色除低,需要输血治疗。
(2) 肠狭窄:临床一般无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肠阻塞,在本病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
(3) 肠穿孔: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
(4) 中毒性扩张:这是本病的一个严重病发症,多发生在全结肠炎的人,死亡率可高达44%,易并发肠穿孔。
(5) 结肠癌:约5%病例发生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