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风疮,中医以症状及发病机制命名而得,历代古文献有相当篇幅论述,《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血疮候》曰: “诸患风湿搏于血气而生疮。其热气发逸,疮但出血者,名为血疮也。”《外科真诠》曰:“血风疮生于两胫内外臁,上至膝,下至踝骨。”可包含多种现代疾病信息在内。然而,现代医学仅仅将血风疮简单的归属于西医湿疹、中医湿疮范畴。血风疮为中医临床常见多发病,是以膝盖以下、踝骨以上发生形如粟米、脓水淋漓、滋水、瘙痒无度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概括。
证见:初起者形若粟米,搔痒无度,日轻夜重,其发多无定处或竞布遍全身。若抓破则流黄汁,浸淫成片。久则风毒郁结肌肤,耗血而火生,瘙痒更加剧烈,溃破则流血水。常伴有心烦不寐,咽干口渴,大便燥结,小便赤涩。
中医病因病机:
血受风邪论:认为该病病位在血,其发生的内因分为血有热和产后血虚的不同,其外因为外受风邪而发。
三因交感论:认为本病多因肝经血热,脾经湿热,肺经风热交感而发。
湿热受风论:认为本病由心肝胆脾之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
三阴经风热郁火血燥论:认为本病乃是三阴经风热、郁火、血燥所致。
疾病因素(50%)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临床上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的病因尚不明了,多认为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
气候因素(20%)
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有关,像气候变化如温度、湿度引起的寒冷、温热的突然改变可引起发作。一些人在夏季发作严重,大部分则对冷空气反应敏感而冬季发作频繁。
物理因素(15%)
化纤织物系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获的的纤维生产的织物,如长期刺激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发病机制
皮肤瘙痒症有泛发性和局限性之分,泛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最初皮肤瘙痒仅限局限于一处,进而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皮肤瘙痒常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由于不断搔抓,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化等继发损害。局限性皮肤痞痒症发生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常见的有肛门痞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头部瘙痒症等。皮肤瘙痒症患者忌过多食用辛辣鱼腥酒类等,以免皮肤瘙痒加剧。不断搔抓不仅可使皮肤增厚,而且皮质变厚后反过来又加重了皮肤瘙痒,因此会形成愈抓愈痒、愈痒愈抓的恶性循环。此外,患者不宜烫洗患处,因为烫洗的方法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而且会使病情加重。
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的特征性即可诊断。
2.中医病机和辨证 中医认为本病系因内有蕴热外受风邪,风热闭塞腠理,发于肌肤;或因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日久耗阴伤血,肌肤失养所致。主证:皮疹发于下肢为小的铁锈色苔藓样丘疹间有紫癜性损害,有的融合成片健康搜索,口干舌质红,脉弦数。辨证:热伤血络,溢于脉外。
诊断依据
1.常见于成年人和老年。男性多于女性。
2.常对称分布于下肢,尤以小腿多见,上肢和躯干亦可累及。
3.损害初起为针尖至粟粒大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紫红至棕褐色,后可融合成片,可见瘀点,边界不十分清楚,皮厚如苔藓,其上覆有少量鳞屑。
4.局部瘙痒剧烈。
5.病程慢性。
6.组织病理显示真皮乳头层内毛细血管周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周围常有较多的含铁血黄素沉着,有时可见毛细血管轻度扩张,表皮棘层肥厚,细胞间水肿,并有炎性细胞渗入,有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辨证论治
1.风寒外袭证:瘙痒多发于暴露部位,天气寒冷或气温急骤变化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解衣卧床时亦甚,皮肤干燥,恶寒、微发热,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疏风散 寒、调和营卫。
2.风热郁滞肌肤证:瘙痒好发于夏秋季节,气温干燥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卧床 时加重,身热,微恶风寒,口渴,出汗,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干,脉浮数。疏风清热、调和营卫。
3.湿毒蕴结肌肤证:瘙痒好发于肛门周围、阴囊及女阴部位,痒时难以控制,引起过度搔抓,抓后局部可有抓痕、红肿,日久则肥厚、苔藓化,汗出,摩擦及食物刺激等可诱发或加重,妇人可伴有带下腥臭,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除湿止痒。
4.血热风盛证:周身瘙痒剧烈,肌肤灼热,抓破出血,遇热痒剧,得凉则安,身热心烦,口燥咽干,多见于青壮年,春夏好发,舌质红苔黄干,脉数。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5.血虚风燥证:多见于年老羸弱者,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夜间尤甚,难以入眠,周身皮肤干燥脱屑,抓痕累累,经久不愈,冬重夏轻,伴倦怠无力,大便艰涩,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6.肝郁血虚证:皮肤瘙痒多因情绪激动时产生,精神抑郁,面容憔悴,叹息,心烦,口苦,妇女月经失调或闭经,唇甲色淡,舌质淡或暗,苔薄,脉细涩。疏肝解郁、养血祛风。
血风疮西医治疗
同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局部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血风疮中医治疗
(1)治法:凉血清热活血消斑。方选:干生地15g、紫草根15g、茜草根15g、板蓝根15g丹皮10g、赤白芍10g、鸡血藤30g川芎10g、当归10g、丝瓜络10g、木瓜10g、牛膝10g。下肢肿胀者加黄柏、泽泻。(2)单方成药也可选服大黄、蜇虫丸、除湿丸活血消炎丸、丹参片等。
(3)局部治疗:
①云苓粉60g、寒水石粉10g、冰片粉3g混匀,用去皮鲜芦荟蘸药外擦每天1~2次。
②苍耳秧、楮桃叶各150g煎水洗浴。 预后: 病程慢性,少数可自愈。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日常预防
1. 生活规律,早睡早起,适当锻炼。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冷热刺激。
2. 全身性瘙痒患者应注意减少洗澡次数,洗澡时不要过度搓洗皮肤,不用碱性肥皂。
3. 内衣以棉织品为宜,应宽松舒适,避免摩擦。
西医检查
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 皮肤真菌镜检 ,皮肤病的物理检查 ,皮肤点刺试验 ,皮肤划痕试验。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检查:
皮肤瘙痒部位,是否有干燥脱屑、局部可有抓痕、红肿、肥厚、苔藓化等;舌质口腔检查;是否有恶寒、发热、口渴,出汗等,大小便和脉搏情况以及妇女的月经情况等。
好发于中年男性皮疹初发为散在的淡红色、表面光滑的斑丘疹,渐变为棕红色至黄褐色,呈苔藓样变,表面有少许鳞屑和毛细血管扩张。一般对称发生于小腿,躯干下部及上肢也可累及。自觉症状缺乏或微痒。病程慢性,少数可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