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阳虚,也叫心阳不振,阳气不得外达,胸中阳气痹阻,是心气虚的重症。心阳虚证的原因同心气虚证,并多由心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是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而胖嫩,脉弱。或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多见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症。辩证:多见久病体弱,暴病伤阳耗气,年老脏气衰弱,禀赋不足等情况。心阳虚证的治法为温通心阳,方用桂枝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保元汤等。
除有心气虚的症状外,还出现畏寒肢冷,面色滞暗,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而胖嫩,脉弱。或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为心阳虚脱的危候。
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胸闷气短。劳累耗气,故稍事活动后症请加重。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气虚血运无力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动则脉虚无力。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兼见畏寒肢冷;心阳不振,胸中阳气痹阻,故见心痛;舌淡胖苔白滑,是阳虚寒盛之征;阳虚无力推动血行,脉道失充,则脉象微细。若心阳衰败而暴脱,阳气衰亡不能卫外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四肢厥冷。
鉴别诊断
【证候分析】心气虚证,以心脏及全身机能活动衰弱为辨证要点;心阳虚证,以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为辨证要点;心阳暴脱证,以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虚脱亡阳症状为辨证要点。心气虚衰,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则心悸怔忡。
相同点: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
不同点:
①心气虚: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脉虚。
②心阳虚: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晃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
③心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心阳虚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心阳虚中医治疗
治法:温通心阳,回阳救逆。方药:桂枝甘草汤加减或四逆汤加减。附子、肉桂、干姜,五味子,桂枝等。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身体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食疗保健
牛心、虾米、]牛舌饼、玉米糁(黄)、奶酪粉、红枣粉、脆皮鲜奶、孔雀蛤、黄牛肉、羊肉(瘦)。
专业指导
治法:温通心阳,回阳救逆。
方药:桂枝甘草汤加减或四逆汤加减。
附子、肉桂、干姜,五味子,桂枝等。
适宜食品
牛心、虾米、]牛舌饼、玉米糁(黄)、奶酪粉、红枣粉、脆皮鲜奶、孔雀蛤、黄牛肉、羊肉(瘦)。
心气虚证,以心脏及全身机能活动衰弱为辨证要点;心阳虚证,以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为辨证要点;心阳暴脱证,以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虚脱亡阳症状为辨证要点。心气虚衰,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则心悸怔忡。
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电图, 体温测量, 血压, 脉搏, 尿常规 ,血常规, 便常规。
心阳虚,心阳不振,阳气不得外达,故畏寒肢冷,面色滞暗。心阳不振,胸中阳气痹阻,故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口唇青紫。若心阳暴脱,宗气大泄,则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息短气微,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脉微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