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怔忡
别名:重症心律失常

怔忡,为病名,首见于《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中“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后人将捕之也”,是心悸的一种,是指多因久病体虚、心脏受损导致气血、阴阳亏虚,或邪毒、痰饮、瘀血阻滞心脉,日久导致心失濡养,心脉不畅,从而引起的心中剔剔不安,不能自控的一种病证,常和惊悸合并称为心悸。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中医科 中医综合
  • 需做检查: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
  •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1-2个月
  • 治愈率:
    85%
  • 患病比例:
    0.03%
  • 好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人有得怔忡之症,日间少轻,至夜则重,欲思一睡熟而不可得者,人以为心虚之极也,谁知是肾气之乏乎。凡人夜卧则心气必下降于肾宫,惟肾水大耗,一如家贫,客至无力相延,客见主人之窘迫,自然不可久留,徘徊岐路,实乃徨耳。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体虚(55%):

如果病人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容易发生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而发病。导致该病症的发生。

疾病原因(35%):

外邪乘虚而入,博于血脉,造成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或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引起怔忡;阴虚火旺,上扰心神;久病大病,不能温养心脉,均可引发本证。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依据病因病机,可辨为虚实两型。

(一)实证

发则心动惊悸不止,胸而陈作。如饮邪上犯,兼头晕目眩,胸脘痞闷,脉象弦滑;舌苔白滑;如瘀血阻络,则兼心痛如刺,脉涩,舌紫或有瘀斑。

(二)虚证

心悸时作,坐卧不安。如心血不足,则兼面色萎黄,头晕乏力,稍劳即发,脉象细弱,舌质淡红;如阴虚火旺,则兼失眠多梦,骨蒸潮热,烦躁盗汗,脉细数,舌红无苔;如心阳虚衰,兼见面白少气,形寒肢冷,脉沉弱,舌淡,苔白厚。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怔忡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怔忡中医治疗

本病在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其病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其病机主要是热邪内扰,湿热毒气熏蒸,内则扰乱神明,外则发为痈疡。本病的治疗,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主,中、晚期则以补虚佐以祛邪解毒之法。

湿热内蕴型

[证见] 发热,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食欲不振,甚至厌食,欲呕,口腔、咽喉、外阴溃疡灼痛、腐臭,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色黄粘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合泻黄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黄芩各12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柴胡12克,防风10克,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藿香12克,金银花18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温热伤阴者,可选加玄参15克、天花粉20克。湿盛者可加六一散30克,薏苡仁、士茯苓各20克。便秘者加枳实、大黄各12克。

2、中成药⑴牛黄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⑵清开灵口服液,

每次2瓶,每日3次。⑶羚翘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

阴虚内热型

[证见] 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头晕,多失眠,口干苦,尿短赤,大便干结,口、咽、外阴溃疡,患处暗红,溃烂灼痛,舌质红,苔干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养肝肾,清热。

[方药]

1、主方:一贯煎(魏之琇《柳洲医话》)加减

处方:生地黄20克,枸杞子12克,麦冬、沙参、玄参、白芍各15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川楝子10克,山药18克,龟板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热盛者,选加玄参、白薇、地骨各15克,知母、黄柏各12克。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本病的眼部症状一般发生较晚。红肿羞明者,可用温清饮(即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并酌加菊花、密蒙花、夏枯草、谷精草等。红肿清退之后,即改用滋肾清肝为主。

1、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单方验方:玄参地黄汤(张俊雄《福建中医药》1988.6)

处方:玄参、生地黄、熟地黄、党参、茯苓皮各15克,山药20克,山茱萸、菟丝子、泽泻各12克,郁金、牡丹皮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

1、 外治法本病除内服药外,还须配合外洗,促进溃疡愈合。

⑴苦参30克,煎水洗外阴,每日2次。

⑵陈艾叶30克,黄药子20克,白矾3克,煎水洗外阴,每日2次。

⑶锡类散,撒于患处,每日3次。

⑷双料喉风散,吹喉舌口腔溃疡处,每日3次。

⑸竹茹,研为细末,经清毒处理后,撒于口腔溃疡处,每日3次。

⑹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醋调成糊状,置于纱布上,贴两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食疗保健

在饮食方面,应注意营养的摄取。宜多吃豆类、瘦肉、鱼类、鸡蛋与新鲜蔬果,蛋白质、维他命都应多量摄取。此外,饮食宜清淡,以容易消化吸收者为主,最好少量多餐。应忌吃辛辣、油腻或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的东西,也应避开烟、酒等刺激物。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日常预防

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气,增强体质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积极治疗胸痹心痛、痰饮、肺胀、喘证及痹病等,对预防和治疗心悸怔忡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怔忡主要是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所掌握的症状和体征来进行综合辩证分析,找出发生怔忡的病因病机。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而发病;外邪乘虚而入,博于血脉,造成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或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引起怔忡;阴虚火旺,上扰心神;久病大病,不能温养心脉,均可引发本证。

现代医学应结合查体、听诊、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方法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人有得怔忡之症,心常怦怦不安,常若有官事未了,人欲来捕之状,人以为心气之虚也,谁知是胆气之怯乎?夫胆属少阳,心之母也,母虚则子亦虚。惟是胆气虽虚,何便作怔忡之病?不知脏腑之气,皆取决于胆,胆气一虚,而脏腑之气皆无所遵从,而心尤无主,故怦怦而不安者,乃似乎怔忡,而实非怔忡也。治法徒补心而不补各脏腑之气,则怔忡之病不能痊;补各脏腑之气而不补胆之气,内无刚断之风,外有纷纭之扰,又安望心中之宁静乎!故必补胆之气,而后可以去怯也。方用坚胆汤∶白术(五钱)人参(五钱)茯神(三钱)白芍(二两)铁粉(一钱)丹砂(一钱)天花粉(三钱)生枣仁(三钱)竹茹(一钱)水煎服。一剂而胆壮,二剂而胆更壮,十剂而怦怦者不知其何以去也。

此方肝胆同治之剂,亦心胆共治之剂也。肝与胆为表里,治胆而因治肝者,兄旺而弟自不衰也;心与胆为子母,补胆而兼补心者,子强而母自不弱也。又有镇定之品以安神,刻削之味以消痰,更相佐之得宜,即是怔忡,未有不奏功如响者,况非怔忡之真病乎!此症用龙齿壮胆汤亦效。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