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小肠虚寒常见病

小肠虚寒指寒邪伤于小肠或小肠功能低下的病变,临床表现多兼见脾虚证候,如小腹时常隐痛,痛时喜按,肠鸣泄泻,小便频数不利,舌淡苔白,脉缓弱等。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小腹腔隐痛绵绵,喜温喜按,时作时止,多因劳累而加重。肠鸣溏泻,迁延反复,饮食减少,或食后脘闷,小便频数不爽,或清长。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而缓。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发病原因(70%):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证候,多由于饮食不节,生冷太过,或劳倦内伤,损伤脾胃,中气虚弱,脾阳亏虚,阴寒内盛,以致分清泌浊的功能发生障碍。证以本虚为主,正虚不足,内失温养。病位在小肠,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胃阳虚证:阳气虚衰,胃失温熙,以胃痛绵绵,喜温喜按,食少脘痞,畏冷肢凉,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症候。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小肠虚寒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小肠虚寒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温通小肠。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l、基本方药:

(1)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6克、党参10克、桂枝5克、白芍12克、陈皮10克、砂仁5克、炒白术12克、生姜15克、大枣5枚。适用于小肠虚寒,腹痛欲呕之证。  

(2)附子理中汤:熟附子9克、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8克。用于小肠虚寒,腹痛隐隐之证。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

(1)加制半夏10克;头痛者加川芎10克;

(2)腹痛重者加重干姜;便溏甚加巴戟天6克;气虚重短气、乏力倦怠者加黄芪10克;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10克。 

二、外敷药物  

1、散寒通阳法外熨:葱白炒覆于小腹上,砂壶盛热汤熨之。

2、暖中散外掺:干姜、制厚朴、肉桂末各3克,掺撤纱布贴脐上。

3、温中散外敷:炮姜30克、制附子10克,研细为末,敷脐腹。炒葱、盐适量烫脐腹部。  

三、饮食疗法

1、板栗粥:板栗、糯米各100克,生姜10克,精盐5克;板栗去壳打成颗粒,与另三物同入砂锅,放1000毫升清水,小火煮至汤稠。本品适于脾胃虚弱腹痛腹泻。  

2、党参鹌鹑:党参10克、山药10克、鹌鹑10只;鹌鹑宰杀洗净后,净锅置火上,放猪油,加姜、葱调味,再放鹌鹑,稍炒,放党参与山药和清水(约100毫升),灼至浓肉熟起锅。吃鹌鹑。适用于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者。

3、山药鸡肫:鸡肫250克、鲜山药100克,鸡肫切成薄片,山药切片,锅置火上,注入菜油,下姜丝,炒香后,下鸡肫山药同爆,熟后起锅。本品适用于脾胃虚寒,小肠虚寒证。

施治要点:

1、泄泻、腹痛乃脾家受病,脾气虚弱,中阳不足,进而小肠功能受损而形成本证,性属虚寒。治以温运补养为主,然“不通则痛”,还要酌加辛香温散之品如木香、砂仁、陈皮等,如香砂理中汤,即为此类也。

2、本证虽为小肠虚寒,实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温暖火腑,用吴茱萸、肉桂、川椒之类。而调理脾胃,则可用白术、干姜、附子之属,在临床上,通常互相结合使用,则可使腹痛,大便稀同时获愈。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食疗保健

1、板栗粥:板栗、糯米各100克、生姜10克、精盐5克;板栗去壳打成颗粒,与另三物同入砂锅,放1000毫升清水,小火煮至汤稠。本品适于脾胃虚弱腹痛腹泻。

2、党参鹌鹑:党参10克、山药10克、鹌鹑10只;鹌鹑宰杀洗净后,净锅置火放猪油,加姜、葱调味,再放鹌鹑,稍炒,放党参与山药和清水(约100毫升),灼至浓肉熟起锅。吃鹌鹑。适用于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者。

3、山药鸡肫:鸡肫250克、鲜山药100克、鸡肫切成薄片、山药切片,锅置火上,注入菜油,下姜丝,炒香后,下鸡肫山药同爆,熟后起锅。本品适用于脾胃虚寒,小肠虚寒证。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日常预防

1、本病主要是寒凉刺激过重导致的情况,平时注意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过食肥甘厚腻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饮食有节,适当的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

2、注意避免受凉,避免冷热食物交替食用,以免损伤脾胃的功能情况。

3、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制度。坚持体格锻炼,保持整个身体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腹部平片, 腹部外形触诊 ,腹部叩诊音, 尿常规 ,血常规, 便常规。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腹痛,腹泻,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