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虚寒泄泻

大便稀薄,甚如水样,或完谷不化,并多有排便次数增多。迁延反复,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中医科 中医综合
  • 需做检查:
    尿常规  血常规  便常规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5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1-3个月
  • 治愈率:
    80%
  • 患病比例:
    1%
  • 好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虚寒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西医学认为腹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当摄人大量不吸收的高渗溶质,使体液被动进入肠腔时,可导致渗透性腹泻;由于胃肠道水与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而引起分泌性腹泻;当肠粘膜完整性因炎症、溃疡等病变而受到损伤时,造成大量渗出而形成渗出性腹泻(炎症性腹泻);当胃肠运动关系到腔内水电解质与肠上皮接触的时间缩短时,直接影响到水的吸收,形成胃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脾虚(25%):

虚寒泄泻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者互相影,互为因果。

脾湿(35%):

急性泄泻,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暑湿热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慢性泄泻,由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鉴别诊断

1、急性泄泻:主症 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兼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便稀有粘液,肛门灼热,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感受湿热之邪;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

2、慢性泄泻:主症 发病势缓,病程较长,多由急性泄泻演变而来,便泻次数较少。兼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神疲肢软,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为脾虚;嗳气食少,腹痛泄泻与情志有关,伴有胸胁胀闷,舌淡红,脉弦者,为肝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肾虚。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虚寒泄泻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虚寒泄泻中医治疗

1 脾胃虚寒型

【主症】 面色萎黄,胃纳不佳,腹胀肠鸣,腹痛隐隐,喜热喜按,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次数多;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治以升阳和胃、健脾化湿。

【方药】方用自拟补脾汤:党参、白术、茯苓、羌活、柴胡、干姜、陈皮、榔片、升麻、甘草,虚寒重者加附子、肉桂;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胸腹胀满者,加砂仁、枳壳。

2 脾肾阳虚型

【主症】面色白,头昏眼花,耳鸣耳聋,肠鸣即泻,脐周隐痛,腹部畏寒,腰膝清冷,泄泻多在清晨,完谷不化,或便色淡黄,舌苔淡白,脉沉细。

【治法】治以温补脾肾。

【方药】方用自拟附参汤:附子、党参、炮姜、白术、补骨脂、吴茱萸、肉蔻、诃子、五味子、甘草。

3 脾虚滑泄型

【主症】面色白,神疲倦怠,消瘦,纳呆,腹胀满闷,畏寒肢冷,便溏失禁,泻下不止,如水样,脱肛;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治以补中益气,佐以固涩。

【方药】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柴胡、陈皮、乌梅、五味子、升麻、诃子、甘草;虚寒者加附子、肉桂;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罂粟壳。

4 肝木乘脾型

【主症】 因发怒而发生腹痛泄泻。平时胸膈痞闷,嗳气,叹息,食少,舌质淡红,脉弦细。

【治法】治以培土泄木。

【方药】方用自拟补泄汤:党参、白术、防风、羌活、柴胡、白芍、陈皮、甘草、木瓜、半夏。便后不净感加榔片、大黄;腹胀如鼓加大腹皮、川朴,胸闷加砂仁、蔻仁;胃纳不佳加麦芽、谷麦、山楂、神曲、鸡内金、莱菔子。

一、基本治疗

1、急性泄泻

【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寒湿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操作】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法。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2、慢性泄泻

【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操作】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健脾益胃。

二、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 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法: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等。 泄泻病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某些食物进食后会引起泄泻者,应忌食。 慢性泄泻病人,应加强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如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粪便检查:大便清稀、大便有粘液、恶臭并检查粪便的电解质和渗透性。

2、B超:B型超声扫描为无创性和无放射性检查方法。

3、CT或MRI检查:主要检查消化系统有无肿瘤,对排除肿瘤并确诊虚寒泄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兼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便稀有粘液,肛门灼热,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感受湿热之邪;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