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色伤寒是一种因房事时外邪由外入内而引起的疾病,为房事外感和男科急症。据考究,《内经》对本病早有论及,如《 素问 " 凡论》曰:“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后世医家对本病也有所阐述,如《 夹色论治》 云:“夹色伤寒,为吾粤民间常见的房事外感证。实证为精泄感受热邪而发。病位主要在肾而兼及他脏。”世代相传谓患本病者,羁迟7 日不治,则预后不佳,甚或有致死的危险,且死后每于爪甲及尾长强穴附近的肌肤,可见青黑色圆斑。虽然这种说法可能言之过重,但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高热、神智不清、澹语等严重证候,预后确实不佳。
夹色伤寒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头部沉重、胸闷及腰部刺痛,实证还伴有恶寒发热,午后潮热,口渴咽干,咳有痰血,食入即吐,舌质微红,苔薄,脉弦而微数等。虚证还伴有低热,入夜发热,骨蒸盗汗,五心烦热,面赤目眩,尿赤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夹色伤寒是因房事时外邪由外入内而引起的疾病。世代相传谓患本病者,羁迟7日不治,则预后不佳,甚或有致死的危险;且死后每于爪甲及尾闾长强穴附近的肌肤中,可见青黑色圆斑。
中医学认为,夹色伤寒多因素体肾虚,房事精泄使精室空虚,又恰感风热暑湿等外邪,出现了实热内蕴,热蒸动湿,气血不畅,气机升降阻滞,热邪聚结之伤寒实热证或肾阴亏损之少阴热化证。
现代医学认为,房事时恰逢重感冒、流行性感冒、伤寒、肺炎、败血症等疾病,皆可致夹色伤寒。
诊断
夹色伤寒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可根据患者是否有房事精泄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对于实证的诊断,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可用白矾末置于患者舌中,觉味甜者是也,觉味涩者非也。还可用生木芋头(野芋头)切开,擦患者前后心处或背脊第三骨节处,不见皮肉痒者是也,见皮肉痒者非也。或用黄糖擦之,其痒则止。
民间有两种验证法:
①白矾研细末。置舌尖上,其味甜者为夹色伤寒,味涩者则否。
②野芋头切开,擦患者后心部位,皮肤不痒者为夹色伤寒,皮肤痒者则否。本病治以夹色伤寒经验方:生海金沙、生老虎曲,鬼羽箭、老临行(鬼羽箭,海金沙、生老虎曲捣烂冲服)。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外感风寒、夹阴伤寒病相鉴别。 夹色伤寒的辨证分析 夹色伤寒多因房事精泄,感受外邪,热郁不热,实热内蕴,热蒸动湿,气血不畅,气机升降阻滞,热邪聚结;或精泄感受外邪,损伤肾阴,肾阴亏损而引起。
夹色伤寒西医治疗
可按流行性感冒及其并发症治疗。夹色伤寒中医治疗
泻火益阴,清热化气除烦。
【方药】
1、主方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张仲景《伤寒论》) 处方:黄连,黄芩,白芍,阿胶(溶化),鸡子黄。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大补阴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杞菊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实证
【证见】 头部沉重,胸闷,腰部刺痛重坠,恶寒发热,午后发热,咽于口渴,食入即吐,咳嗽,痰中带血。舌质微红,苔少,脉沉数。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适宜饮食: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2、饮食禁忌: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注意性生活卫生、避风寒,避免性生活后感受风寒
这个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定夺检查事项为好。夹色伤寒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可根据患者是否有房事精泄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对于实证的诊断,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可用白矾末置于患者舌中,觉味甜者是也,觉味涩者非也。还可用生木芋头(野芋头)切开,擦患者前后心处或背脊第三骨节处,不见皮肉痒者是也,见皮肉痒者非也。或用黄糖擦之,其痒则止。
1、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国外报道的发病数有高达12.5%~13.9%,国内亦有本征报道。一般见于病程第1~3周,约半数发生于第1周。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肾衰竭,并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血小板减少及红细胞碎裂现象。此征可能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诱使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所致。
2、中毒性心肌炎: 发生率3.5%~5%,常见于病程第2~3周伴有严重毒血症者。临床特征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减弱,心律不齐,期前收缩,舒张期奔马律,血压偏低,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T波改变、S-T段偏移等。这些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变一般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
3、支气管炎及肺炎 :支气管炎多见于发病初期;肺炎(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则常发生于极期及病程后期,多为继发感染,极少由伤寒杆菌引起。毒血症严重者可有呼吸急促、脉速及发绀,咳嗽却不明显,体检可发现肺部Up音和(或)肺实变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