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征候。 主要表现为: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嘈杂吞酸,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肝胃不和证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脏腑功能不协调所致的病证。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影响胃的功能;或寒邪侵袭肝胃,导致肝胃功能异常等引起。
本证可分为肝气犯胃和寒邪侵袭肝胃二种类型。肝气犯胃者,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气机不畅,则胃脘胁肋胀问疼痛;气郁化火,胃失和降,则暧气吞酸,呃逆呕吐;肝失条达,心神不宁,则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为肝气郁而化火之象。
寒邪侵袭肝胃者,阴寒之邪循肝经上行,则巅顶疼痛;寒邪犯胃,中阳不足,胃失和降,则呕吐涎沫;阴寒之邪内盛,阳气受损,则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弦为阴寒之象。
1、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肝失疏泄,肝胃气滞。
2、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肝胃气滞,气郁化火,胃失和降。
3、烦躁易怒--气郁化火,肝失柔顺。
4、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气郁化火之征。
5、或巅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寒邪内犯肝胃,阴寒之气循经上逆。
6、或形寒肢冷--寒邪入侵肝胃,损伤阳气。
7、或呕吐涎沫--寒邪内犯肝胃,损伤中阳,水津不化,气机上逆。
8、或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寒邪内盛之象。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特殊情况下因寒邪入侵肝胃,扰乱肝胃正常功能所致。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
外界因素(30%):寒邪入侵肝胃是指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而引起胃失和降的证候。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以上原因均可导致扰乱肝胃正常功能,形成肝胃不和证.本证多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而引起。
其他因素(20%)有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引起肝胃不和。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的肝气犯胃型当与脾胃湿热证相辨别,两者均可出现胃院胀痛,暧气吞酸,呃逆呕吐等症。但本证有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的临床表现,脾胃湿热证无这一表现。本证的寒邪侵袭肝胃型当与寒邪犯胃证相辨别,两者都有胃寒疼痛、呕吐等表现,但本证有肝寒气郁的临床表现,寒邪犯胃证则无这一症状。辨证注意点:抓住肝胃同病的临床特征,并注意区分寒热的不同。
肝胃不和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肝胃不和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基本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
二、外敷药物生姜、胡椒适量研末,酒调,外敷脐、腹部,适用于胃脘痛甚者。
三、饮食疗法
1、橘皮粥:橘皮切碎,同米煮粥食用。
2、薤白粥:薤白10克、大米50克,如常法煮粥食之。
施治要点:
一、本证系肝胃同病,气机失常,故本证治疗的关键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二、由于情志异常是本证发生的重要诱因,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情志护理。
三、在本证的治疗中要注意兼顾脾,但应与肝气乘脾证相鉴别。
四、若呕吐甚者,津液耗损,要注意顾护胃阴。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适宜食物: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红薯(甘薯、地瓜、番薯),香菇,山药,栗子,红枣(大枣),鸡肉,兔肉,猪肚(猪胃),牛肚(牛百叶),羊肚(羊胃),牛肉,桂鱼,泥鳅,糯米,扁豆,豇豆,蜂蜜。
不适宜食物:酒,腥,膻,腻,辛辣,生冷,生发类。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1、调情志,使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以减少诱发因素。
2、慎起居,适寒温,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纤维胃镜检查、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等的异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肝胃不和证临床除胸胁胀痛,善长太息,急躁易怒,脉弦等肝郁症状外,重在胃失和降,还可见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食纳减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