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胃寒呕吐常见病
别名:Stomach and vomiting

胃寒呕吐是因真阳不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所致的呕吐。见《症因脉治·呕吐论》。其证畏寒喜热,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脉沉迟。真阳不足者,宜八味肾气丸;脾胃虚寒者,宜理中汤、四逆汤。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胃寒呕吐,症见病程长,病情发展缓慢,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不消化,臭味不大,或吐清稀痰涎,呕吐时发时止,呕吐物多为痰浊涎沫或清水,实证者起病较急,常突然发生,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如喷,或伴表证,脉实有力。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四肢发凉,或腹痛绵绵,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胃寒呕吐常伴有恶心厌食,胸脘痞闷不舒,喜温喜热等症。实证多偶然发生,虚证多反复发作。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消化道器质性梗阻(30%):

食管、胃或肠内容物下行受阻,而被迫逆行以致呕吐。如先天性消化道发育畸形(不同部位闭锁或狭窄);稍大的孩子则多为后天性肠扭转、肠套叠、肠梗阻(如常见的蛔虫梗阻)。

脑神经系统病变(20%):

如发生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膜炎或颅内占位性病变,能引起中枢性喷射性呕吐,呕吐前并不恶心,但伴有头痛、嗜睡、昏迷、惊厥等其他神经性症状。

消化道感染性疾病(10%):

肠炎、胃炎、阑尾炎由于炎症对于胃、肠的刺激,可呈反射性呕吐,常伴有腹痛、恶心、腹泻、腹胀。

中毒(10%):

毒物对胃肠道局部刺激及毒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呕吐。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1) 喷射状呕吐伴头痛、颈发硬、血压高、昏迷、偏瘫、失语,见于脑出血、脑梗塞。

(2) 喷射性呕吐伴发热、头痛的可见于脑膜炎、脑炎。

(3) 呕吐伴眩晕、眼震,常为内耳眩晕症、小脑疾病。

(4) 呕吐伴腹泻,见于食物中毒、胃肠炎。

(5) 早晨发生呕吐多见妊娠中毒、胃炎。

(6) 饭后即吐无呕吐动作,多见于神经官能症。

(7) 呕吐伴腹痛,多见于腹部器官病变,但在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也可出现。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胃寒呕吐中医治疗

治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方选丁萸理中汤,药用党参、白术、干姜、丁香、吴茱萸、炙甘草、肉桂、熟附子。水煎,日1剂,分3次服。

1、推拿疗法:推揉脾经100~300次(约3分钟),健脾和胃。推板门穴100~300次(约3分钟),降逆止吐。按揉外劳宫穴100~300次(约3分钟),温阳散寒止吐。直推天柱穴100~500次(约5分钟),降逆止呕。摩腹100~300次(约3分钟),消食和胃,降逆止呕。

2、针灸治疗外邪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公孙,用泻法,祛邪解表,和胃降逆。饮食停滞型:常用内关、公孙、足三里、天枢、下脘,用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肝气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太冲,用泻法,疏肝和胃降逆。脾胃虚寒型: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补法加灸,温中健脾,和胃降逆。脾胃阴虚型:常用中脘、内关、阴陵泉、胃俞,用补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脾胃实热型:常用内关、中脘、公孙、天枢、支沟、下脘,用泻法,清热导滞,和胃止呕。惊恐气逆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神门、阳陵泉,用泻法,清肝安神,降逆止呕。

胃寒呕吐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饮食上适当补充营养,少吃性凉生冷的食物。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少吃绿豆、柿饼、生番茄、竹笋、瓠子、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黄瓜、生地瓜、金银花、菊花、薄荷、鸭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马兰头、冷茶以及各种冷饮、冰镇食品,性凉生冷的食品会使胃寒疼痛加剧。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应注意神志、营养状态、脱水、循环衰竭、贫血及发热等。腹部体征应注意胃型、胃蠕动波、振水声等幽门梗阻表现;肠鸣音亢进、肠型等急性肠梗阻表现;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急腹症表现,此外,还应注意有无腹部肿块、疝等。

其他:

①眼部检查注意眼球震颤、眼压测定、眼底有无视神经盘水肿等。

②有无病理反射及腹膜刺激征等。辅助检查主要包括与炎症、内分泌代谢及水盐电解质代谢紊乱等有关实验室检查。

必要时可选作B超、X线、胃镜、ERCP、超声内镜、小肠镜、CT、磁共振等特殊检查以确定诊断。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胃痛隐隐,脘腹痛,神疲乏力。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