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产后血虚热
别名:血虚热

因血虚所致的发热。又名血虚热。由吐衄便血、产后崩漏或饮食劳倦内伤脾胃所致。《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证治汇补·发热》:“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然亦有阳虚而阴走者,不可徒事滋阴。”《明医杂著·医论》:“凡妇人产后阴血虚,阳无所依,而浮散于外,故多发热。治法用四物汤补阴血,而以炙干姜之苦温从治,收其浮散之阳,使归依于阴。”或用当归补血汤等方。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1.临床表现产后发热一般为低热,午后为著,或则热势颇著,状若高热,但喜热,面色苍白或萎黄,眩晕目花,耳鸣心悸,或则烦躁内热,面赤如涂朱,但又恶寒喜热饮,并有产后产时出血较多的病史。

2.检查全身及妇科检查,除低热或发热较高外,一般无明显的病变,实验室检查,可见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等降低。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因血虚所致的发热。又名血虚热。由吐衄便血、产后崩漏或饮食劳倦内伤脾胃所致。《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证治汇补发热》:“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然亦有阳虚而阴走者,不可徒事滋阴。”《明医杂著?医论》:“凡妇人产后阴血虚,阳无所依,而浮散于外,故多发热。治法用四物汤补阴血,而以炙干姜之苦温从治,收其浮散之阳,使归依于阴。”或用当归补血汤等方。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1.蒸乳发热 多发生于产后3~4天后,乳汁下少或不行,.乳房胀硬,恶寒发热。若高热不退,乳房胀硬、红肿、灼热、疼痛,甚则溃腐化脓,则应考虑为乳痈。

2.伤食发热产后数日而发热,多有伤食史,发热,伴胸膈饱闷,嗳腐吞酸,或大便异常。  

3.产褥感染 发热呈高热,小腹疼痛,恶露有秽臭气,妇科检查等可资鉴别。  

4.产后泌尿系感染 产后发热恶寒,依据小便淋漓、尿频、尿急、尿痛可资鉴别。

其他还应注意与结核病、胶原性疾病、产后痢疾、产后疟疾等病证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产后血虚热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产后血虚热中医治疗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本方补益心脾,益气生血,为常用的补血方剂,方中以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气,使全方补而不滞。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发热较甚者,可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若仍有少许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棕榈皮等止血。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产后血虚热食疗方

1、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克,生姜20克,羊肉500克,植物油、盐、黄酒、柑橘皮适量。羊肉切成块,洗净,滤干。再用食油、黄酒、生姜加工,焖烧5分钟后,盛入砂锅内,加水,再加入当归和其他作料,煮开,慢炖,直至羊肉酥烂。食时弃当归,吃肉喝汤。可温中补血,调经止痛。  

2、枸杞肉丁:取猪肉250克、枸杞子15克、番茄酱50克。将猪肉洗净后切成小丁,用刀背拍松,加黄酒、盐、湿淀粉拌匀,用六、七成热的油略炸后捞出,待油热后复炸并捞出,油沸再炸至酥膨起,枸杞子磨成浆,调入番茄酱、糖、白醋,成酸甜卤汁后倒入余油中,炒浓后放入肉丁,拌匀即可。可补益肾精、滋养阴血。饮食调补原则是益气养血、养肝安神。平素要食营养丰富、性平偏温、具有健脾养胃作用的食物,还要注意多吃高铁、高蛋白、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忌食辛辣燥热的食物。宜食食物包括黑米、紫米、甲鱼、猪肉、羊肉、牛肉、猪肝、羊肝、猪血、乌鸡、鹅血、鸭血、鲳鱼、黄鱼、章鱼、鳗鱼、鳝鱼、乌贼、海参、带鱼、黑木耳、黄花菜、菠菜、小白菜、苋菜、油菜、柿子椒、胡萝卜、番茄、藕、红枣、酸枣、松子、桑葚、莲子、龙眼肉、花生、葡萄等。忌食草豆蔻、荷叶、白酒、薄荷、菊花、生萝卜等。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一、牛血粥:牛血60克,大米100克,如常法煮粥食用。  

二、姜汁黄鳝饭:黄鳝150克、姜汁20毫升,与米饭同煮。  

三、葛粉煮鲮鱼:葛粉10克,鲮鱼500克,煮熟后食用。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体格检查,体温测量,血液生化检查。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感冒 由于分娩是耗损气血,身体抗病能力减低,容易感冒,症状和一般虚人敢冒相似,发热,怕冷,头痛,浑身酸痛,自汗或没有汗,或寒热往来,或有咳嗽,流涕,呕吐。舌质淡润,苔薄白或微黄,脉多浮数。血虚 由于产妇耗血过多,阴虚生内热,往往下午发热,怕风怕冷,夜间发热稍重,面色黄,或心中烦躁,头晕目眩,或有耳鸣,心跳,口干燥不想喝水,大便秘结。舌质淡,胎少或无苔,脉细数。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