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眼眶嗜酸性肉芽肿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又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histiocytosis X),是一种原因不明、临床少见的非肿瘤性树突状细胞增生性病变。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种类型:嗜酸性肉芽肿、韩-薛-柯病、勒-雪病。年龄越小越容易发展成为多灶性病变,患者年龄偏大,单灶性病变可能性大。单一性病变称为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病变。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该病常发生于3-10岁的儿童,常为单灶性骨损害,很少累及眼部。孤立的骨病变多见于颅骨,依次为骨盆、脊柱、肋骨和四肢长骨。眼眶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外上眶缘,偶尔眶骨和颅骨广泛受累。首诊症状以眶区肿块、眼睑肿块和突眼多见,病变区肿胀,发红、有疼痛或压痛,。病变发生在骨的板障层,可突破眶骨膜,引起上睑外侧软组织炎症和泪腺发炎,故临床类似于眼眶的皮样囊肿和泪腺炎的表现,极个别病变可累及角膜,巩膜和葡萄膜。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发病机制不清,可能是一种免疫异常性疾病,特别与T淋巴细胞异常有关,由细胞因子介导额骨外上方骨髓内的病理性Langerhans细胞异常增生,并通过表达IL-1和前列腺素E2导致骨溶解。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儿童或青年,外上眶缘处扪及肿块,有压痛;影像检查显示骨质破坏;病理检查确诊。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治疗】

眼眶嗜酸性肉芽肿为单灶性病变,以手术治疗为主。皮质激素病灶内注射能治愈,但注射时切勿穿过硬脑膜,将药物注射到颅内。有作者主张在病灶刮除后,局部予小剂量分次放射治疗,总剂量6~8Gy,效果更好。也可以观察,因病变为良性,且有自愈倾向。对复发病例要全身用皮质类固醇和抗代谢药物治疗。

眼眶嗜酸性肉芽肿西医治疗

(一)治疗   

眼眶嗜酸性肉芽肿为单灶性病变,手术刮除能消除病灶,皮质类固醇内注射能治愈病灶,但注射时切勿穿过硬脑膜,将药物注射到颅内。有作者主张在病灶刮除后,给局部小剂量分次放射治疗,总剂量6~8Gy,效果更好。也可以观察,因病变为良性,且有自愈倾向。对复发病例要全身用皮质类固醇和抗代谢药物治疗,Song等报道1例9岁男孩眼眶外上方嗜酸性肉芽肿,刮除术后6个月,MRI检查发现眶内肿块复发,用泼尼松和长春新碱治疗,效果显著。   

(二)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发病时的年龄、病变程度、是否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等情况有关。发病年龄越早预后越差。本病的部分病例可以自行缓解。治疗可根据病情轻重采用保守疗法、激素疗法和化学疗法,亦可考虑小剂量放射治疗。

眼眶嗜酸性肉芽肿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意平时的生活习惯,主要还是以饮食为主。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免疫学检查:可能发现部分指标异常。

2.病理学检查:组织内以大而淡染的组织细胞为主,核位于细胞中心,呈卵圆形,空泡状,核膜轻度凹陷,胞质内有较多的颗粒。在组织细胞浸润的背景中,可见不同数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病灶区内基质少,但血管多,易出血,故可见含铁血黄色素的巨噬细胞。陈旧性病变中的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发生脂化,骨内的一些病变可以自愈,病变区纤维化而呈现硬化灶。

电子显微镜证实单核组织细胞质内有特殊的颗粒呈棒状,中心有条纹,末端有开口的空泡,酷似球拍,故叫球拍小体,又名Birbeck颗粒或Langerhans颗粒。多核巨细胞含有丰富的线粒体,滑面内质网,但无Langerhans颗粒,所以Langerhans颗粒是树突状组织细胞(Langerhans细胞)的标记。

3.X线检查:颅骨是最好发部位,常侵及多块颅骨,尤以颅盖骨为甚,病灶大小不等,常相互融合呈大块地图样骨缺损,这种表现颇有特征。颅骨表现多从板障开始,随病灶的扩展,使内外骨板破坏,局部软组织隆起肿胀,骨质破坏区的边缘锐利,通常无硬化,也无骨膜反应是其特点,眶窝骨质破坏以累及眼眶之外上缘为多,并出现同侧突眼。

4.超声波探查:病变累及眼眶时,眼眶内可探及异常回声区,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强弱分布不均匀,声衰减明显,后界显示较弱或不清,缺乏可压缩性。

5.CT扫描:病变常累及颧骨和/或额骨,眶骨骨质破坏呈溶骨性,边缘清晰,肿物多为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中高密度且质地不均匀的软组织块影,增强后呈中度到明显强化。

6.MRI:用于检查眶内病变的位置和范围,骨骼显示无信号区。T1加权像呈中低信号,T2加权像呈中高信号。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肉芽肿侵及角膜,巩膜或葡萄膜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