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小儿先天性肌强直综合征

肌强直综合征(myotonic syndrome)是一组较为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包括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强直、先天性副肌强直等疾病,其共同的特点是:随意肌主动收缩后,或给予各种机械性刺激或电刺激后,出现肌肉的强直性收缩不能立即松弛,强直性收缩的肌肉僵硬,但不伴疼痛。寒冷,兴奋、忧虑、疲劳,发热等均可使肌强直加重,用叩诊锤叩击肌肉,可出现肌球。肌电图可出现强直电位。

先天性肌强直综合征(congenital myotonia syndrome)又名Thomsen病,先天性肌强直症(myotonia congenita)、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综合征,Thomsen综合征等。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本病以男性发病为主,生后不久即发病,或于青春期突然发生,临床表现通常于新生儿时期或婴儿期开始,至青春期才有显著的肌肥大症状,肌强直可广泛出现于周身各处的随意肌,以下肢明显,主要表现为开始活动时肌强直明显,常限于四肢,开始行走困难然后走动正常,静止不动后或在寒冷环境中更为加重,如累及下肢肌肉,患儿起立,迈步及上台阶时,突感肢体发僵,动作笨拙,甚至不能活动,如累及手及前臂肌群,持物时不能立即放松,如累及面部肌肉,啼哭或打喷嚏时用力闭眼后,眼睑发生痉挛,不易立即睁开;如累及咀嚼肌,开始进食时因咀嚼肌收缩不能立即放松,待几次收缩后才能较正常地咀嚼,所累及的肌群,除呼吸,吞咽,排尿肌外,任何一处横纹肌均可受侵犯,严重病例可累及咀嚼肌,咽喉肌,眼肌,可因情绪改变,受凉,疲劳,发热而使症状加重,温暖可减轻症状,如反复做同一动作,受累肌群的强直时间可逐次缩短乃至消失,患儿全身肌肉大多发育良好,肌力,肌张力及反射均正常,无肌萎缩。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发病原因:

本病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原因不明。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可能为神经肌肉接合处乙酰胆碱产生过多,病理上可见肌肉苍白和肥大,肌肉中肌纤维及肌质增多,一般认为是横纹肌本身的病变而无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异常。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令患儿用力闭目或紧握检查者手持续5s后立即放松,即可出现肌强直,反复活动多次后,肌强直逐渐减轻,用叩诊锤击大鱼际的肌肉,可引起拇指对掌而不 能立即松弛,用叩诊槌叩击静止的肌肉,局部肌肉因收缩而出现凹陷,持续半分钟左右消失,三角肌及舌肌最易有此反应,肌肉活检及肌电图也有助于诊断。

本病征须与强直性肌萎缩鉴别,后者有肌萎缩同时存在,但初期常无肌萎缩现象,但常并发秃发,睾丸萎缩,白内障等症状,且对叩击及电流刺激无强直性反应可助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小儿先天性肌强直综合征西医治疗

1、轻症者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无需特殊治疗。

2、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者,应对症治疗。

(1)苯妥英钠

机制:减少膜兴奋性,减少钠离子内流入细胞,稳定肌膜。

用法:3~8mg/(kg·d),分3次口服。

副作用:出现牙龈增生、震颤、共济失调等。

(2)普鲁卡因胺

机制:抑制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性,稳定肌膜。

用法:每次14mg/kg,每6小时1次。

副作用:剂量大时出现发冷发热、胃肠道症状、肌肉疼痛、皮疹、心律失常、粒细胞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

机制:促进钾离子排泄,降低肌细胞对钾离子的敏感性。

地塞米松:0.1~0.2mg/(kg·d),静脉滴注,症状改善后减量。

泼尼松:1~2mg/(kg·d),1次顿服。

ACTH:每次0.5~1U/kg,2次/d肌内注射。

(4)奎宁

机制:出现箭毒样作用,降低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性,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延长肌肉收缩不应期,同时稳定肌膜。

硫酸奎宁:每次0.1~0.3g口服,2~3次/d。

副作用:可有头痛、恶心、耳鸣、耳聋、腹痛、皮疹及视神经萎缩等。

(5)其他药物

硝苯地平、乙酰唑胺、地西泮(安定)等。

小儿先天性肌强直综合征中医治疗

暂无可参考资料。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日常保健

多注意一下生活习惯,主要还是以维生素、蛋白质高的食物吃。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日常预防

孕妇产前诊断进行羊水、绒毛膜、绒毛组织活检,检测CTG 重复序列。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正常。

1.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检查时显示肌强直反应,即在通电中肌肉持续收缩,停电后徐徐缓解,出现肌强直放电。

2.心电图检查: 可呈高血钾改变。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一般无严重并发症,可发生肌萎缩或有肌强直性营养不良表现。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