挛缩亦称为痉挛,就是说肌肉痉挛症状。肌肉挛缩是指肌肉及肌肉所在部位的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肌肉挛缩可见挛缩部位的体位畸形,关节周围严重的疼痛、皮肤上出现凹陷、四肢关节的外展内屈受限等症状。
以下介绍两种小儿可发生的肌肉挛缩症:
前臂肌肉挛缩:肌肉缺血性挛缩通常起病快。外伤后特别是儿童髁上骨折后,患肢持续性剧痛,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手指呈屈曲状,被动伸直时疼痛加剧。另外肢体远端出现肿胀、发凉、紫绀、感觉迟钝或丧失。在这些症状中以动脉搏动消失和被动伸直手指引起剧痛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臀肌挛缩症:本病常为双侧性,单侧少见,亦有报道男多于女。
1、注射性:反复肌肉注射之后肌肉及肌肉所在部位的筋膜纤维变性、挛缩而造成肌肉挛缩。
2、先天性的肌肉挛缩。
3、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局部的炎症刺激也会造成肉挛缩。
4、局部压迫如管型石膏、绷带包扎过紧、血管损伤或断肢再植后,由缺血所造成的肌肉挛缩。
5、肌肉缺血、肌肉直接外伤、血肿机化、感染、多发性肌筋膜挛缩症等。
6、肌肉所在部位的神经损伤。
1、髋关节功能障碍
患者周髋关节内旋、内收活动受限,站立时下肢外旋位,不能高尚完全靠拢,行走常有外八、摇摆步态快步,呈跳跃状态坐。下时双腿不能过去并拢,双髋分开蛙式位,一侧大腿难以搁在另一侧大腿上(交腿试验)。下蹲活动时轻者蹲时双膝先分开,然后下蹲后再并拢(划圈征)。重者只能呈蛙式样下蹲。
2、骨盆变型
病程长程度重者可有髋臼底凸向盆腔,臀中小肌挛缩的患儿有大转子骨骺肥大,双侧不对称性臀肌挛缩患儿可有骨盆倾斜及继发性腰段脊柱侧凸,严重侧髂前上棘较轻侧低,重侧脐踝距离长于轻侧,而两侧大转子到踝部距离相等。
肌肉挛缩的鉴别诊断:
1、三角肌挛缩:MRI可发现三角肌内有典型的纤维索带,起自肩峰上表面,延伸至三角肌结节。
2、前臂肌肉挛缩:肌肉缺血性挛缩通常起病快。外伤后特别是儿童髁上骨折后,患肢持续性剧痛,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手指呈屈曲状,被动伸直时疼痛加剧。另外肢体远端出现肿胀、发凉、紫绀、感觉迟钝或丧失。在这些症状中以动脉搏动消失和被动伸直手指引起剧痛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一、查明病因,治疗原发病。
二、减轻痉挛,促进功能恢复。
1、温热疗法:
包括热敷、红外线照射微波热疗及温水浴疗等。这些措施可利用热效应抑制痉挛,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引起的反射性肌紧张。
2、运动疗法:
(1)牵张治疗
(2)四肢末端摇摆运动:将肢体置于松弛位,反复摆动四肢末端,缓解手足部肌痉挛。
(3)姿势反射:体位变化引起的姿势反射可作为抑制痉挛状态的手段。从仰卧到俯卧可抑制伸肌痉挛,相反则抑制屈肌痉挛。
(4)肌振动及推拿、按摩治疗:给痉挛的拮抗肌以振动增加拮抗肌兴奋性,反过来则抑制了肌痉挛。
3、肌电反馈电刺激疗法:
(1)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仪或电针使肌肉强烈收缩,撤除刺激后肌肉痉挛可得到数小时缓解。
(2)经皮高频抑制脊髓运动前根适用于胸髓以下范围的挛缩。
4、药物疗法:
(1)运用抗痉挛及镇痛药物。
(2)封闭:此法疗效好,但可引起肌无力及增加疼痛等副作用。
(3)穴位注射法治疗。
5、手术疗法:
使用矫形器或夹板,预防及矫正肢体挛缩和关节畸形。
三、促进肌肉再生
应用神经肌肉营养药物(维生素B1、B12谷氨酸、神经节苷脂、神经生长因子等),配合中药养血生肌治疗,促进受损神经的恢复及肌肉再生。
四、心理治疗
1、精神支持疗法:通过交谈倾听患者主诉,表示同情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安慰。调动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变由机体疾病及挛缩引起的自身病态反应,让患者在治疗中起主导作用。
2、行为疗法:对部分固执、依赖性强的患者,采取放弃医疗保护,明确指出不执行医嘱的严重后果;对患者要严格,使其心理对医嘱只有服从让患者配合做好治疗。
针对小孩子的情况,首先取得孩子的配合,将其放在一个能减轻僵硬或异常运动的体位。握住肢体,缓慢轻柔来回牵拉肢体,并逐渐加大关节运动范围。注意要非常慢、非常轻地牵拉,不要让患儿有任何疼痛和恐惧。如牵拉踝部,须从侧位托起膝部和脚跟,缓缓做脚背屈活动,保护踝关节,在牵拉时不要让足跟偏向某一侧。有些肌肉跨越两个关节。如腓肠肌跨越膝和踝关节。如果腓肠肌太紧,牵拉一个关节将引起另一个关节僵硬,牵拉膝关节会使脚跟部更难背屈,所以最好同时牵拉膝和足根部,使该肌全部受到牵拉,能使双脚放平,促其正确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