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中肾管囊肿一般都位于子宫旁或阴道旁,但有时可在阴道口侧壁凸出,或在前庭尿道口下方隆出,被称为加特内囊肿(Gartner cyst),在前庭尿道口下方鼓出,称为前庭囊肿(vestibular cyst)。
外阴中肾管囊肿多位于小阴唇,阴蒂,处女膜周围,从组织发生学而言,中肾结构的囊肿应出现于前庭的侧前部位,而副中肾来源的囊肿在前庭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这类囊肿壁薄,半透明,常带蒂,囊肿较小者多无症状,囊肿较大时出现下坠不适感,囊肿为单发性,双侧发生者偶见,囊肿一般较小,直径多为1~2cm,但亦有直径达10cm者,凸出于阴道口,囊壁很薄,有波动感,有时囊腔可沿阴道旁向上通入腹膜外腔。
(一)发病原因
外阴中肾管囊肿是由中肾管残留来源的囊肿,罕见于外阴部位,因为中肾管残留的末端部分只到达处女膜和阴道口,因此这种囊肿发生于处女膜,小阴唇邻近阴蒂或尿道周围的地方。
(二)发病机制
1.组织发生
中肾囊肿起源于女性中肾管阴道部的残迹,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肾结构退化闭锁,失去其腺性的内衬,假使这些小管持续且保留其分泌功能,则可因分泌物积聚而形成囊肿。
副中肾囊肿与中肾囊肿临床上很难区别,它发生于副中肾管的残迹(图1),在胚胎的早期,阴道内为副中肾结构的腺性上皮所占有,后来由于尿生殖窦的复层鳞状上皮往上生长,代替了原来的副中肾管上皮,在此过程中,某些副中肾上皮岛可能遗留下来,因其有腺上皮结构,且有分泌功能,故形成了副中肾囊肿。
2.病理检查
中肾囊肿内壁衬以无纤毛的立方形或低柱状上皮,有一层清楚的基膜,偶然可见到腔内为鳞状上皮,副中肾囊肿有两种类型,即宫颈管上皮与输卵管上皮,宫颈管上皮有分泌黏液的高柱状上皮,核位于底部,有清晰的细胞质,有时称之为栅状细胞(picket cells),输卵管上皮主要的特点是内衬以不规则的柱状上皮,有的有纤毛,有的无纤毛,核较大,基膜不清。
中肾和副中肾囊肿除了其上皮细胞的形态有所不同外,还有其外围有否平滑肌纤维也是一个区别,中肾囊肿上皮外侧有平滑肌纤维而副中肾囊肿往往没有,最可靠的方法是用PAS染色鉴别,中肾囊肿不含黏液,PAS阴性,而副中肾囊肿则阳性。
该囊肿多位于处女膜,前庭的侧前部位处,一般较小,很少发生感染,多无症状,病理检查可以确诊。
与副中肾囊肿进行鉴别。
外阴中肾管囊肿西医治疗方法
一、囊肿不大,无症状:不一定要手术,可定期随访,密切观察囊肿的发展情况。
二、如有增大、有症状:可手术切除。
三、注意事项:
1、如囊肿较大,手术时需特别注意保护尿道、直肠,避免损伤。
2、若囊肿向上延伸达穹隆或进入子宫旁,则更需注意避免损伤输尿管及膀胱。
3、如有困难不能全部切除者,可切开囊壁,将其内衬的一层上皮剥脱。
外阴中肾管囊肿中医治疗
一、内服:
二、妙散:
1、组成:二妙散是用中药材黄柏、苍术制成的散剂,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
2、主要成份:“盐酸小檗碱”。
3、功效:具有降低血清尿酸的作用,可减轻高尿酸血症对肾的损害。还可用于关节炎、阴囊湿疹、阴道炎等病的治疗。
二、外用:
冰硼散
1、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清热解毒,祛腐生肌。
主喉癣,喉痹,乳蛾,重舌,木舌,紫舌,口舌生疮,兼治牙痛。现用于口腔、咽;清毒化腐。
主口疮舌肿,咽喉糜烂,牙痛齿衄,舌干唇裂。
2、组成 :冰片50g 硼砂(煅)500g 朱砂60g 玄明粉500g
3、用法用量:吹敷患处,每次少量,一日数次。即可治愈。
日常保健
外阴中肾管囊肿饮食宜忌
宜
饮食宜新鲜清淡,又富于营养,多食水果。
肾囊肿饮食多吃优质蛋白质高的食物,注意高纤维、高维素食物的补充及低脂肪、适当的糖饮食。
忌
1、禁食发物。如鱼类、虾、蟹、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等,食后会加重阴部的瘙痒和炎症。
2、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洋葱、胡椒、辣椒、花椒、芥菜、茴香。
3、避免吃油炸、油腻的食物。如油条、奶油、黄油、巧克力等,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会增加白带的分泌量,不利于病情的治疗。
4、戒烟戒酒。烟酒刺激性很强,会加重炎症。
5、忌过咸类食物,特别是腌制类。
6、忌被污染的食物如不卫生的食物、腐烂变质的、剩饭剩菜等。
7、忌烧烤类食物。
日常预防
1、注意卫生:注意卫生宣教,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爽。
2、增强体质、预防感染:注意劳逸结合,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多锻炼,多休息。
3、定期体检:早期防治可提高生存率,定期观察随访。
PAS染色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若囊肿发生于尿道下,则可有尿频或尿潴留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