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外阴血吸虫病常见病

外阴血吸虫病是血吸虫病全身病变的一部分,寄生在人和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动脉引起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表现为肝脾肿大,痢疾症状及晚期肝硬化。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尾蚴钻入皮肤后5~30min,可在入侵处形成暂时性水肿性红疹,1~2h后可消退,不久又出现针头大淡红色丘疹或丘疱疹,中央有一小瘀点,散在或密集分布,局部感剧痒,夜间尤甚,常抓破或继发感染而形成脓疱,皮疹多限于接触水的部位,一般在上下肢浸水部位,少数也可泛发,约3天左右炎症达最高峰,1~2周可逐渐消退,若是人类血吸虫病,钻入皮肤的尾蚴可入肺,再进入血流,由于虫卵毒素及组织的损伤被吸收,可出现异性蛋白反应,有发热,腹痛,腹泻,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并出现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血中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其反应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人对尾蚴侵入不敏感,其症状轻微,以往曾被感染者,其反应较初发者为重。

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会阴和外生殖器的血吸虫肉芽肿性湿疣,会阴部的瘘管也较常见,此外,尚可见到异位性血吸虫病,常在躯干部出现椭圆形,绿豆大;坚硬丘疹,表面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系虫卵沉积在局部皮肤所致。

儿童或青少年感染血吸虫病后还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如身体矮小,性器官不发育,没有生育能力。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发病原因:

外阴血吸虫病多由身体其他部位感染而合并外阴感染,寄生在人体的血吸虫有5种: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此虫1904年日本人桂田在日本首先报道,故名日本血吸虫,除寄生在人体的血吸虫外,尚有禽类和畜类血吸虫,种类繁多,实际禽畜类血吸虫尾蚴皮炎在我国流行的范围可能还更广泛,国内已报道的主要是:①包氏毛毕吸虫;②中山毛毕吸虫;③眼点毛毕吸虫;④土耳其斯坦东华吸虫结节亚种;⑤巨大毛毕吸虫;⑥土耳其斯坦东华吸虫;⑦程氏东华吸虫。

血吸虫的完整生活史是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与自然环境和钉螺之间的一个大循环,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等7个时期,被血吸虫感染的人或动物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血吸虫虫卵,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遇到钉螺便钻入螺体,并在其体内发育成尾蚴,钉螺遇水,尾蚴便钻出来,分布在水的表层,此时人接触疫水,尾蚴钻入皮肤,引起尾蚴皮炎,伺机钻入人或哺乳动物体内,发育成成虫,成虫在人或动物肠壁的小血管中产卵,虫卵再次随粪便排出,人体血吸虫钻入皮肤的尾蚴脱去尾部及体部的皮质发育为童虫,随血流或淋巴液到右心,肺,再到左心,然后到达肠系膜静脉,门静脉发育为成虫,开始产卵,虫卵主要沉积在肝和结肠,是引起血吸虫病的主要因素,虫卵随大便排出体外,又开始新一代繁殖,周而复始,血吸虫在人体内的寿命可以长达30~40年。

动物的血吸虫是禽,畜等动物的粪便排出虫卵入水,孵出毛蚴钻入水田,河溪中的锥实螺(萝卜螺)体内繁殖,经1~2个月产生大量的尾蚴,浮游水中,此时人若下水尾蚴可借助腹部的吸盘附着人的皮肤,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动物血吸虫的尾蚴钻入皮肤是一种误入,它不会再继续发育寄生在人体。

发病机制:

早期出现真皮水肿,有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后期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尾蚴侵入皮肤后24h内,尤其2~3h内常可在皮内查到尾蚴。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确诊病例标准:

1.发病前2周~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检查有血吸虫卵或毛蚴。

应与外阴蛲虫病,外阴阿米巴病及与虫咬皮炎,丘疹性荨麻疹相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外阴血吸虫病西医治疗

若出现变态反应症状,给予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对尾蚴感染后引起的血吸虫病用酒石酸锑钾(钠)、呋喃丙胺、六氯对二甲苯、没食子酸锑钠、吡喹酮、尼立达唑(硝噻哒唑)等药进行系统的内科治疗。晚期形成的皮肤肉芽肿可采用电灼、二氧化碳激光或手术切除。

外阴血吸虫病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以消炎、止痒、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可搽1%薄荷、酚炉甘石洗剂或5%樟脑酒精。亦可用野菊花、金银花煎汤外洗。有感染时抗炎治疗或用马齿苋、蒲公英、旱莲草捣烂外敷。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外阴血吸虫病饮食宜忌

1.饮食宜易于消化而又富于营养。

2.晚期病人有门脉高压及浮肿者应以低盐及稀软食物为原则。

3、宜凉血解毒食物:绿豆、粳米、黄瓜、苦瓜、马齿苋、绿茶等。

4.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洋葱、胡椒、辣椒、花椒、芥菜、茴香。

5.避免吃油炸、油腻的食物:如油条、奶油、黄油、巧克力等,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会增加白带的分泌量,不利于病情的治疗。

6.戒烟戒酒、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1.本病的预防主要是治好血吸虫病人,消灭传染源,加强粪便管理,消灭钉螺,椎实螺和尾蚴;加强个人防护等几个环节,卫生部于2003年制定了《血吸虫病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对重疫区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的疫情实行周报告和零报告,应急预案要求,在发生血吸虫病暴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病情时,疫情发生地可根据疫情趋势和控制暴发流行的需要,成立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卫生行政部门(血防部门)应成立血防,卫生监督和其他相关医疗机构参加的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当发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或在既往无疫情地区发现首例当地感染的确诊病例时,执行职务的血防,医疗保健,卫生防疫人员应以最快的速度向当地血防(疾病控制)机构报告,后者向上级部门报告,在血吸虫感染高峰期的6~10月份,建立急性病人暴发天报制和散发病人周报制。

2.防护

(1)个体防护:对象是接触疫水人员,重点是来自非血吸虫病疫区的人员,在流行区下水前10min在皮肤上涂15%邻苯二甲酸丁酯乳剂及防蚴油,可阻止尾蚴钻入皮肤,涂1次可维持4h,此外,涂15%~20%松香酒精或30%松香软膏也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2)群体防护:对垸外易感地带进行水体灭蚴,加强对居民临时居住地的饮用水卫生处理,每50kg饮用水加漂白精0.5g或漂白粉1g进行处理,30min后可饮用,对居民临时居住地附近有钉螺分布的小水域和滩地,可用氯硝柳胺进行处理,杀灭尾蚴和钉螺,喷洒剂量为2~3g/m2,浸杀剂量为2~3g/m3。

3.开展早期治疗或预防服药:早期治疗的时间应在首次接触疫水4周左右进行,吡喹酮顿服剂量为40mg/kg,或者在感染高峰期接触疫水后2周用蒿甲醚或青蒿琥酯进行早期预防。

4.加强重点人群监测和管理:来自疫区的人员采用血清学方法过筛,阳性者以吡喹酮60mg/kg,2天疗法治疗,对在流行季节进入感染性螺区捕鱼,放牧,水上运输和抗洪抢险等作业及汛期临时居住大堤上的人群,应进行登记造册,作好个案记录,特别是对非流行区的外来水上作业人员,要督促其作好个体防护,做好记录,并发放药物,保证其离开后不发生急性感染。

5.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提倡安全用水,不在有螺水域进行洗衣,游泳,戏水,捕鱼捞虾等生产,生活活动,因生产,生活和抢险救灾必须接触疫水时,要在接触疫水前对身体的暴露部位涂上防护剂。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血常规白细胞中嗜酸细胞增多,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分泌物中,尿中,大便中可查到虫卵。

B超检查可见肝脾肿大。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晚期血吸虫病人常并发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