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吸虫病(cerebralschistosomiasis)是血吸虫卵在脑组织中沉积所引起的虫卵性肉芽肿和炎性反应,约占血吸虫患者的2%~4%。一般认为主要来源于肺部病灶。虫卵沉积的脑组织发生脑软化,肉芽肿形成,周围脑水肿。常见于顶叶与枕叶,多在皮质与皮质下区形成脓肿、嗜酸性肉芽肿。病灶可多发、散在或密集。
虫卵死亡后可钙化,累及时可导致硬膜、蛛网膜肥厚、粘连。脑型血吸虫病分急性和慢性两型。患者以农民、渔民为多,男多于女。感染后仅有部分免疫力,重复感染经常发生。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均多见于年轻人。急性型多在感染后6个月左右发病,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发热、意识障碍、瘫痪、抽搐及腱反射亢进、脑膜刺激症、锥体束征等。慢性型多见于慢性早期血吸虫病患者,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以局限性癫痫多见,也有病人以颅内压增高伴定位体征为主要表现。
1.脑血吸虫病
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均多见于年轻人,急性型多在感染后6个月左右发病,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发热,意识障碍,瘫痪,抽搐及腱反射亢进,脑膜刺激症,锥体束征等,脑脊液检查正常或蛋白与白细胞轻度增高,随着病人体温下降,症状可以有所缓解;慢性型多见于慢性早期血吸虫病患者,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以局限性癫痫多见,也有病人以颅内压增高伴定位体征为主要表现,当虫卵引起脑部动脉栓塞等病变时尚可出现突然的偏瘫和失语,此型患者多无发热,头颅CT扫描显示病灶常位于顶叶,亦可见于枕叶,为单侧多发性高密度结节影,其周围有脑水肿,甚至压迫侧脑室,使之变形,脑血吸虫病患者的内脏病变一般不明显,粪便检查可找到虫卵,血清免疫学检查有阳性发现,如能及早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大多康复,无需手术。
2.脊髓血吸虫病
主要见于曼氏血吸虫病,引起横截性脊髓炎,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与蛋白增多,成虫或虫卵抗体的免疫学试验可呈阳性反应,脊髓型患者如能及早诊断与治疗可逐渐恢复,但长期受压迫引起缺血性脊髓损害,则不易恢复。
发病原因: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六个阶段,虫卵随粪便入水后,在适宜的温度下孵出毛蚴侵入中间宿主淡水螺(日本血吸虫为钉螺),在螺内经胞蚴发育为尾蚴释放入水,当血吸虫的终宿主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接触疫水后,尾蚴可从皮肤或黏膜侵入宿主体内成为童虫,童虫随血流经肺,心等脏器进入门脉系统发育为成虫,开始合抱而交配产卵,其中日本血吸虫每天可产卵1000~3000枚,是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的10倍。
发病机制:
虫卵肉芽肿是血吸虫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现认为曼氏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是一种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由成熟虫卵中的毛蚴所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致敏T细胞,T细胞及其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在虫卵肉芽肿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细胞亚型Th1细胞释放的IL-2和IFN-γ,Th2细胞释放的IL-4,IL-5和IL-10,巨噬细胞释放的TNF-2和IL-1以及其他细胞因子,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在某些方面与曼氏血吸虫相似,但有许多独特之处:日本血吸虫虫卵量为曼氏血吸虫的10倍,虫卵多成簇地聚集在宿主组织内,而曼氏血吸虫虫卵则多单个沉着;急性期肉芽肿易液化呈脓肿样损害,浸润细胞多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在肉芽肿中可见较多的浆细胞,由于大量虫卵在组织内成堆沉积,故所形成的肉芽肿较大,其周围细胞浸润亦多,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液中循环免疫复合物与嗜异抗体的检出率甚高,故急性血吸虫病是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的混合表现,而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的免疫反应则属于迟发性变态反应。
脑部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病变多见于顶叶与颞叶,主要分布在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周围组织可伴有胶质增生和轻度脑水肿,迄今为止,尸检与手术在脑静脉中未发现成虫,曼氏血吸虫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很少见,以压迫脊髓多见,而日本血吸虫则以脑型多见。
诊断
诊断标准有:
1.首先确定患过日本血吸虫 可根据:
①疫源接触史;
②临床特点;
③粪便检查;
④免疫学检查。
2.脑部症状:出现于血吸虫感染之后。
3.其他疾病: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脑部症状。
4.锑剂,吡喹酮治疗有效 有时需要在手术中发现虫卵方能确诊。
鉴别诊断
脑型血吸虫病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其他脑寄生虫病 如脑棘球蚴病,脑猪囊尾蚴病,脑阿米巴病,脑弓形虫病等,主要依赖于流行病学特征,特异性免疫诊断及典型影像学检查加以区别。
2.脑部非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如脑炎,脑脓肿,脑结核等。
3.脑部非感染性疾病 如脑梗死,脑血管畸形,结节性硬化及多发性硬化等。
4.脑瘤和脑转移瘤。
脑型血吸虫病西医治疗
1.病原治疗
我国曾先后采用锑剂、呋喃丙胺、六氯对二甲苯与硝硫氰胺等药物治疗血吸虫病,但自1977年国内合成吡喹酮后,上述药物均已被吡喹酮替代。本药不但可以杀死成虫,尚可杀灭虫卵并抑制虫卵肉芽肿生长。吡喹酮剂量和疗程如下:常规使用的总剂量为成人60mg/kg(60kg以上按60kg计算),儿童体重<30kg者总剂量为70mg/kg,2天疗法,分4~6次餐间口服。本药的不良反应一般均轻微和短暂,毋须特殊处理,但有个别患者发生昏厥、精神失常、癫痫发作,因此对精神病及反复癫痫发作者,治疗应慎重并作好相应措施。
2.手术治疗
手术的指征是:大的占位性肉芽肿,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施行开颅手术切除;对脑部炎症水肿反应,造成急性颅内压增高,有脑脊液循环阻塞或脑疝形成而脱水剂疗效不能持续或无效时,根据病人情况可施行一侧或双侧颞肌减压术或脑室-腹腔引流术。但术后一般仍需内科驱虫治疗。
3.对症治疗
应注意休息、加强支持治疗,有脑水肿、颅内高压表现者应以甘露醇脱水治疗,有癫痫发作者,应用抗癫痫治疗,以控制发作。
预后
及时进行药物和外科治疗后,治疗效果良好,预后较好。
脑型血吸虫病中医治疗
1.湿阻肠道证:胸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嗳气则舒,胁痛或腹痛便稀,或夹有红白粘冻,便时矢气频作,排便不爽,舌苔白腻,脉濡缓。燥湿行气。霍朴夏苓汤加木香、黄连、仙鹤草等。
2.肝郁脾虚证:腹胀胁痛,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溏薄或先硬后溏,夹有粘冻,舌苔薄白,脉细弦。疏肝健脾。逍遥散加减。
3.肝郁血瘀证:胁肋胀痛或刺痛,固定不移,脘腹闷胀,纳少嗳气,肝脾肿大,面黑唇紫,舌质紫暗或瘀点,苔白,脉弦涩。疏肝化瘀。血府逐瘀汤加鳖甲,或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合理饮食,忌吃生菜生肉。
1.控制传染源:对流行区的病人进行普查,彻底治疗病人及病畜。
3.切断传播途径:应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在我国消灭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卫生宣教,避免接触疫水。
1.粪便检查
粪便中可找到虫卵或孵化出毛蚴。
2.血常规检查
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多在(10~30)×109/L之间,可见类白血病反应,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一般占20%~40%,嗜酸性细胞增多为本病的特点之一。
3.脑脊液检查
有时在脑脊液中可以找到虫卵,白细胞数在每升几亿至几十亿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
4.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COPT),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查都可以应用,其中COPT是国内最常用的方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ELISA为免疫学中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阳性率为95%。
CT平扫在急性型主要为脑水肿,于脑实质内可见大小不一,程度不等的低密度灶,无强化表现,慢性型表现为局限性肉芽肿,呈等或略高密度,有占位表现,边界不清,周边水肿,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有强化现象。
脑血吸虫病患者可能并发癫痫发作,脊髓血吸虫病可并发脊髓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