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慢性肾性贫血常见病

由于各种器质性肾脏疾病,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贫血称为慢性肾性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肾脏的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减退或丧失,其贫血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贫血表现常常被原发肾脏疾病所掩盖,尤其在发病初期易被临床医师忽略,随着肾脏透析疗法的广泛应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慢性肾性贫血也越来越多见。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内科 血液科
  • 需做检查:
    红细胞生成素  骨髓象分析  心电图  血栓素B2  涂片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手术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30天
  • 治愈率:
    75%
  • 患病比例:
    0.0035%
  • 好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患者可见一般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而贫血症状常常被原发肾脏疾患及肾功能衰竭的症状所掩盖,只有原有肾脏疾患进展很缓慢,肾衰症状不典型时,贫血才成为肾衰患者重要症状,贫血程度与肾脏原发疾患无关,与肾衰程度粗略相关,但在多囊肾所致肾性贫血时稍有例外,其贫血程度常较其他疾患所致肾性贫血为轻,原因与多囊肾发生慢性功能衰竭时,其产生EPO的细胞相对残留较多有关。

部分患者临床上有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鼻,口腔黏膜渗血,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等。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发病原因

各种器质性肾脏疾病在病情持续进展后均可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动脉硬化性肾病,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多囊肾,肾结核等,当肾功能衰竭患者血尿素氮超过17.8mmol/L,肌酐超过354μmol/L时,几乎均有贫血。

(二)发病机制

1.肾脏排泄功能衰竭

(1)血液稀释: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常因肾脏排泄水,钠盐功能减低而反复发生水钠潴留和脱水,因此,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常常有范围较大变动,当血容量明显增加时可产生血液稀释。

(2)溶血:应用51Cr测定尿毒症患者红细胞半存期,发现其红细胞寿命比正常人轻度或中度缩短,20%患者明显缩短,且与血尿素氮水平呈线性相关,用32P方法测定13例氮质血症患者,其平均红细胞寿命为66天(正常120天),经有效透析治疗后红细胞寿命可延长,说明红细胞生存期缩短为红细胞外原因,与尿毒症代谢产物蓄积有关,使红细胞在脾脏过早被破坏形成血管外溶血,其原因有:参与戊糖磷酸途径代谢的转酮基酶和膜的ATP酶活性降低,导致戊糖支路代谢异常,还原型谷胱甘肽生成减少,红细胞膜对药物和化学产物抗氧化作用下降,变形性降低;膜ATP酶活性下降,Na - K 泵能量供应不足,使Na 在细胞内潴留,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细胞呈球形,在脾脏易被破坏,此外,目前注意到尿毒症患者红细胞的机械损伤是溶血的另一重要原因,电镜下可见尿毒症患者肾脏微血管内有大量纤维蛋白沉着,红细胞在微血管内流动,在纤维蛋白网中扭曲变形,受到机械损伤而破坏,发生微血管病性溶血。

(3)红细胞生成减少:尿毒症患者红细胞生成减少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红系祖细胞增生及红细胞内血红素合成受抑,

②体外造血祖细胞培养证明尿毒症患者的CFU-E,BFU-E数在自身血清中低于正常,而在正常人AB血清中其数正常,临床上有效的腹膜透析和血透能改善患者贫血,说明尿毒症患者血清中存在抑制红细胞生成的因子,这种因子包括高,中及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多肽,脂类,胍类及甲状旁腺激素等,但这种抑制因子体外对三系血细胞生成均有抑制作用,不仅仅作用于红细胞,

③红系祖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反应降低,实验证明,对尿毒症患者和正常人给予相同剂量的红细胞生成素,则尿毒症患者红细胞增加数量仅为正常人1/10,原因与患者体内潴留的有害代谢产物的抑制作用有关,亦有人提出可能血中有特殊的红细胞生成素抑制因子存在。

(4)出血倾向:约有1/3至1/2尿毒症患者可发生紫癜,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出血,可使原有贫血加重,出血主要原因为血小板功能异常,尿毒症患者血中潴留的代谢废物有尿素,尿酸,肌酸酐,苯酚类,胍基琥珀酸等,这些产物可使血小板黏附性下降,血小板因子Ⅲ活性障碍,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及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异常,有效的血透及腹膜透析可纠正血小板功能障碍,此外,血透时透析机内血液残留,透析前后的抽血化验均可加重失血。

(5)营养缺乏:

①铁缺乏:常见于尿毒症患者失血后未能及时补充铁;肾脏炎性损伤引起血清铁下降,铁再利用降低;透析液中的铝离子可干扰铁与红细胞结合;上述原因所致缺铁可并发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②叶酸缺乏:叶酸可经腹膜透析中损失。

③蛋白缺乏:尿毒症患者低蛋白饮食,食欲不振可使蛋白合成减低,影响血红蛋白合成。

2.肾脏内分泌功能衰竭

肾脏内分泌功能即指其可分泌的红细胞生成素(EPO)——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6000~70000的多肽激素,主要由肾小管外周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缺氧刺激产生,分泌人血,肾外器官如肝脏亦可分泌少量EPO,但人体内绝大多数EPO由肾脏分泌,EPO可促进红系各阶段造血细胞的增生,分化;促进血红蛋白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中EPO减少可分为两种。

(1)相对减少:指虽然患者血中EPO高于正常人,但低于相同程度贫血的缺铁性贫血患者,见于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2)绝对减少:血中EPO明显降至低值,见于晚期肾衰患者,其肾脏功能性肾单位受到破坏,使EPO产生亦明显减少,EPO的减少使造血细胞增生,分化能力减低,是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有慢性肾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失血性贫血 本病出血发生率占76%,以消化道出血较多见,需与失血性贫血鉴别。 

2.其他慢性疾病贫血。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慢性肾性贫血西医治疗

(一)治疗

肾性贫血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常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对于处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期(氮质血症期)患者,一般无症状者不需治疗贫血,对于肾功能急剧恶化者,需采用同种肾移植,定期血透或持续腹膜透析治疗。据慢性肾衰肾病本身治疗方法不同,对肾性贫血的治疗亦有区别。

1.肾移植和透析疗法

同种肾移植成功后,正常肾脏内、外分泌功能恢复,肾性贫血随之纠正。但肾移植的供者缺乏。美国7万例晚期肾衰患者只有7%能够接受肾移植。肾移植以活体肾效果最好,存活率可达85%,尸体肾较差,仅65%。在31例接受肾移植患者平均血细胞比容由27%降至19%,81天后升至39.1%。且移植术后EPO水平明显升高至术前9倍。1周后逐渐降至正常,随之网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在另一组100余例病例中,80%患者肾移植后血红蛋白升高,未升高者多数合并出血、免疫抑制或排斥反应。

持续血透是另一种有效的治疗办法,虽然血透不能使EPO分泌增加但经1~10个月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血红蛋白有明显增加,症状减轻。在一组36例血透患者中,血细胞比容由21%升至27%。腹膜透析亦可使贫血减轻,在腹膜透析6个月内平均血细胞比容可升高0.5%。贫血改善原因与腹膜透析使EPO分泌增加,以及清除血中抑制造血的中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500~1500)有关。

2.红细胞生成素

可有效刺激患者红系造血细胞增生、分化及促进血红蛋白合成。提高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数,减少输血或完全代替输血。治疗初期常用剂量为50~150U/kg,每周3次。以后逐渐减至12.5~25U/kg,治疗到血细胞比容达到33%~35%为宜,多于2~3个月内见效。EPO应用时应注意补充铁,国外报告用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43%伴有缺铁,作为常规,血清铁蛋白低于100μg/L时应补充铁。红细胞生成素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使血压升高,用红细胞生成素时患者需并用抗高血压药物。红细胞生成素虽然对肾性贫血治疗有效,但其价格昂贵,且需长期使用,使临床应用受一定的限制。

3.补充造血原料

(1)铁剂:肾衰患者由于长期低蛋白饮食限制、透析及胃纳不佳,易引起铁缺乏。常以铁蛋白低于30μg/L作为补铁指标。轻度贫血患者可口服铁剂治疗,重度贫血患者因胃肠道对铁的吸收较差,可用注射铁剂,右旋糖酐铁25mg/d,肌注,1次/d。

(2)叶酸和维生素B12:两者均为水溶性,长期透析易从透析液丢失,尤其叶酸因体内贮存量少,更易引起缺乏。肾衰患者应予口服叶酸、肌注维生素B12补充。

4.雄激素

有促进肾性及肾外性EPO的分泌,亦可直接刺激骨髓红系造血细胞增生。雄激素能增加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提高红细胞对组织供氧作用。用雄激素后,患者贫血减轻,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副作用为痤疮、肝功能障碍和男性化作用。临床常用司坦唑(司坦唑醇),2mg/次,3次/d或达那唑,0.2g/次,3次/d;亦可用苯丙酸诺龙,25~50mg/次,1次/周或庚酸睾酮200~400mg/周,肌注。

5.输血

输血为一种对症治疗。适用于严重贫血患者,一般采用血细胞比容低于15%或有脑缺氧症状作为输血指征。输血治疗对肾性贫血患者可产生副作用:

①高钾血症。

②血细胞比容上升,使血液黏滞性增加,引起肾脏血流量下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③可合并乙、丙型肝炎。

④输血过多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⑤刺激机体产生针对白细胞和血小板上组织相容抗原的抗体,使将来肾移植手术成功率减低。因此,对肾衰贫血者,应避免过多、过频输血。输注洗涤红细胞或用白细胞、血小板滤过器输血,可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输入,可减少患者组织相容抗原抗体生成。

综上所述,肾性贫血治疗为一种综合治疗,应在肾衰不同时期,随肾性贫血轻重而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法。

(二)预后

肾性贫血的程度和尿毒症、氮质血症呈平行关系。贫血越重提示肾组织破坏越严重,预后则不良。

慢性肾性贫血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1)供给足够的含造血用元素的膳食,供给高蛋白和富含铁质的饮食。高蛋白质食物如瘦肉、鱼、蛋、奶类等;含铁较多的食物如猪肝、猪心、瘦肉、蛋白、奶类、桂圆肉、南瓜子、芝麻、芹菜、油菜、葡萄于、大枣、橘子、柚子、无花果等。

(2)胃酸不足的患者要适当进食酸性食物,如含维生素C较多的食物,以增加胃酸,通过胃酸把食物中的无机铁转变为有机铁。

(3)尿毒症引起的贫血,其饮食与一般饮食有所不同:

①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以降低血液中的非蛋白氮的含量,减轻肾负担,成人每日供给20~30克篮日质为宜。

②控制盐的摄入,水肿严重时应忌盐,水肿不明显的摄取低盐饮食。

③供给足够的水果、蔬菜、糖类果汁,以保证营养需要。尿量过少者不宜食含钾高的食物。

④忌饮烈酒,忌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患者应该休息,避免劳累和受凉,预防皮肤及口腔感染,情绪要安定,饮食热量要充足,其蛋白质含量要低,但质量要高(动物蛋白质量高),避免以植物蛋白(如豆制品)为主的饮食,水肿时要限制盐的摄入,严重者还要限制水的入量。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建议可以多吃水管面有改善贫血、增强免疫力、平衡营养吸收等功效。

1.补血益气:适宜肤色没有光华,失去红润、手脚冰冷的人群。

2.提高免疫力:蛋白质,是维持免疫机能最重要的营养素,为构成白血球和抗体的主要成份。

3.预防:平素应嘱病人起居有节,保持心情舒畅,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否则七情所伤易使病情加重。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助热之品。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外周血

(1)红细胞:肾性贫血大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但也可因出血,溶血等原因使患者呈小细胞或大细胞贫血表现,网织红细胞大多在正常范围,有时稍增加或减低,血涂片常可见棘状,盔形,三角形等各种异形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亦可见多染性和点彩红细胞,棘状红细胞(echinocyte)是肾衰贫血的特点之一,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在尿毒症时并没有受到明显损害,原因与高磷脂血症及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使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下降有关,此外,酸中毒时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进一步使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下降,有利于在组织中释放氧,患者经强力透析后初期可由于红细胞内有机磷减少,体液酸中毒纠正可使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加,造成组织中暂时缺氧而导致发生一系列症状,即所谓“透析失衡综合征”,此外,血红蛋白A1比例升高,可由正常7.1%升高至10%以上。

(2)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血小板在肾性贫血时大多正常,但尿毒症本身及血液透析治疗可对白细胞和血小板功能,数量有一定影响,粒细胞吞噬功能尿毒症时下降,且透析膜可激活补体产生肺内白细胞淤滞,血中白细胞一过性减少,细胞免疫力下降可使患者易合并感染,血小板聚集功能,黏附功能减低,血小板因子Ⅲ活性异常,此外,在并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时,可见纤维蛋白减少等凝血因子异常。

2.骨髓象

 基本正常,红系,粒系,巨核系增生及幼稚细胞各阶段比例均在正常范围,在尿毒症晚期,可见骨髓增生低下,幼红细胞成熟受阻现象。

3.铁的代谢

血清铁一般正常或轻度减低,随肾衰原发病因不同或合并症不同铁代谢亦可呈相应变化,如合并慢性感染则可见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及铁饱和度均下降,如合并出血或因患者胃纳不佳,摄食过少则可呈缺铁性贫血表现,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上升,铁饱和度明显下降,反之,如反复输血,可导致铁过剩,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和铁更新率一般正常,红细胞对铁的利用在尿毒症晚期降低,但原发肾脏疾病本身可使上述指标发生改变而加重肾衰贫血。

4.肌苷清除率(Ccr)

贫血程度与肾衰程度粗略相关,血红蛋白与肌酐,肌酐清除率(Ccr)的相关关系在肾功能为正常人的70%以上时,并不明显,而在肾功能降至正常值70%以下时,即Ccr在2~40ml·min-1/1.73m2时,血红蛋白与Ccr明显相关;而当Ccr<2ml·min-1/1.73m2时,血红蛋白与Ccr无明显相关。

5.其他

胆红素一般正常,红细胞内原卟啉正常或中度增高,但增高者大都伴有血清铁降低,乳酸脱氢酶正常。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及症状,体征选择做心电图,B超,X线等检查。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贫血,肾功能衰竭。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