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属昆虫钢,鞘翅目,其中毒隐翅虫为一种黑色蚁形小甲虫,体长0.6~0.8cm。平时常栖息于田野草木间,夜间喜围绕灯光飞翔,叮咬人畜。隐翅虫没有毒腺体,但虫体内有一种毒素,当虫在人体皮肤停留时不引起皮炎,而只是在被打碎或压碎,使虫体内所含一种强酸性毒汁(pH1~2)接触皮肤,在数小时内引起皮炎反应。反应的轻重与接触毒汁的量有关。所以本病是由于人自觉或不自觉拍打停留在皮肤上的隐翅虫而引起的。
皮损为红斑、水疱及脓疱,呈条状,点状及片状,以条状(一条或多条)或不规则排列小脓疱,极似皮肤被竹签刺伤后继发感染所致的形态,点状者约如绿豆或稍大的鲜红色丘疹及斑块,表面亦可有小脓疱,孤立散在或数个排列呈条状或簇集成群,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本病多侵及暴露部位如颜面部,次为颈部,上,下肢及躯干,阴部皮肤亦常被累及,片状损害以阴囊多见,边缘境界不清。
少数皮损范围广,炎症较著患者,常伴头痛,头昏及发烧等全身症状,浅表淋巴结可肿大,患者常自觉有剧烈灼痛及灼痒感,一般1~2周内痊愈,愈后遗色素沉着或减退斑。
(一)发病原因
当人体拍打将虫体击伤,虫体内毒液污染皮肤,即可引起急性皮炎的各种症状。
(二)发病机制
虫体内含有一种强酸性(pH 1~2)毒液,当人体拍打将虫体击伤,毒液污染皮肤,或由拍打虫体的手带至其它部位而引起接触性皮炎,疼痛剧烈,重者可出现全身反应。
诊断
根据好发季节(每年的6~9月份)及典型临床表现(皮损多于早上起床后发现,发病部位以面、颈、胸、背及四肢暴露部位)可作出诊断,若发现隐翅虫,则可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脓疱疮、带状疱疹等进行鉴别。
1、湿疹:皮疹为多形性、对称性,一般无条索状排列,损害界限不清楚,以瘙痒为主。
2、脓疱疮:多见于儿童,夏末秋初多见,为水疱、脓疱,不形成条索状损害,自觉瘙痒。
3、接触性皮炎:损害为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其上为大小基本一致的丘疹或水疱,甚至大疱,常有接触致敏物的病史。
4、带状疱疹:皮损表现为单侧沿神经节段分布的成簇丘疹、水疱,多发于腰腹部,容易遗留后遗神经痛,中老年多发。
隐翅虫皮炎西医治疗
与一般接触性皮炎相同,收敛,干燥。抗感染,可用达里波液,依沙吖啶(0.05%)冷湿敷,也可使用炉甘石洗剂;虫爬过的皮肤及早用肥皂水或酒精擦洗,或涂10%~20%稀氨溶液(氨水)。 若无渗出以红斑、丘疹为主可以外用地奈德乳膏;若症状重、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可短期口服小剂量泼尼松。
局部还可采取半导体激光照射等治疗。
隐翅虫皮炎中医治疗
可以10%黄柏液冷敷,也可外用黄连扑粉。
症状明显需要口服中药,一般选择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类的食物,注意避免辛辣刺激、酒类、海鲜类发物、牛羊狗肉等。
1、发动群众清除房屋四周的杂草、朽木、垃圾,捣毁毒隐翅虫的栖息地和孳生场所。不要在室内堆放废旧物品,保持室内清洁、整齐,使侵入室内的毒隐翅虫无隐藏之处。
2、夏季安装纱门、纱窗,阻止毒隐翅虫飞入室内,减少人体接触该虫的机会。
3、盛夏时节,不要开窗开灯睡觉,使用蚊帐或尽量减少身体的暴露,可有效防止毒隐翅虫趁人入睡后伤及人体,引起皮炎。
4、用溴氢菊酯或奋斗呐等杀虫剂对室内和周围环境进行喷洒,能有效杀灭室内外毒隐翅虫。
5、发现有毒隐翅虫在身上爬行时,不要用手拍打、揉搓,轻轻吹掉或用其它东西把虫子拨掉再处死。若手已接触虫的碎片,立即用肥皂水反复清洗,若已出现红斑及早外用地奈德乳膏等。
6、加强毒隐翅虫皮炎相关知识的宣传 ,告之群众尽量不要在灯光下纳凉玩耍,不得已时请穿遮蔽性衣物或使用驱虫液。
伴有感染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可升高,需分泌物培养。
接触毒液数小时到2日后,局部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密集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损害中心脓疱融合成片,可继发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炎症严重,反应剧烈或范围较大的患者,常伴头痛、头昏及发烧等全身症状,浅表淋巴结可肿大。
若患者有糖尿病、严重营养不良等,或者治疗不当,局部感染症状重,可以形成溃疡,后期可遗留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