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埃博拉病毒病
别名: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性疾病,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纤丝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肌痛,出血,皮疹和肝肾功能损害。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本病是一种多器官损害的疾病,主要影响肝,脾和肾,潜伏期3~18天,临床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病,有发热,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时而有腹痛,发病2~3天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腹泻可持续数天,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出现意识变化,如谵妄,嗜睡,此期出血常见,可有呕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出血,咯血等,孕妇出现流产和产后大出血,病程6~7天可在躯干出现麻疹样斑丘疹并扩散至全身各部,数天后脱屑,以肩部,手心,脚掌多见,重症患者常因出血,肝,肾衰竭或严重的并发症死于病程第8~9天,非重症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大多数患者出现非对称性关节痛,可呈游走性,以累及大关节为主,部分患者出现肌痛,乏力,化脓性腮腺炎,听力丧失或耳鸣,眼结膜炎,单眼失明,葡萄膜炎等迟发损害,另外,还可因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肺炎等。

EHF暴发流行中有部分无症状感染者,血清存在EBOV IgG,无症状感染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不大,其病毒水平低,感染后在短期内被机体有效的免疫应答清除,炎症反应可于2~3天内迅速消失,从而避免了发热和组织脏器的损伤。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发病原因:

病毒呈长短不一的线状体,直径70~90nm,长0.5~1400nm,内含直径40nm的内螺旋壳体,大多呈分枝形,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约长19kb,能编码核蛋白及VP3VP40,VP30,VP24,糖蛋白(GP)和RNA聚合酶等7个结构蛋白,其中GP基因对EBOV复制有独特的编码和转录功能,病毒在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复制,装配,以芽生方式释放,然而该病毒复制的具体步骤尚不清楚,病毒外膜由脂蛋白组成,膜上有10nm长的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为病毒的糖蛋白,病毒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的细胞,在Vero-E6细胞中生长良好,且能出现致细胞病变作用,埃博拉病毒主要分为四个亚型:扎伊尔型(EBOV-Z),苏丹型(EBOV-S),科特迪瓦型(EBOV-C)及雷斯顿型(EBOV-R),不同亚型的特性不同,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两者对人类和非人灵长类的致死率很高,雷斯顿型和科特迪瓦型对人的毒力较低,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但对非人灵长类具有致命性。

发病机制:

EBOV是一种泛嗜性的病毒,可侵犯各系统器官,尤以肝,脾损害为重,本病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有关,患者血清中IL-2,IL-10,TNF-α,IFN-γ和IFN-α水平明显升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尤其是吞噬细胞是首先被病毒攻击的靶细胞,随后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均被感染,血管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沉着,感染后2天病毒首先在肺中检出,4天后在肝,脾等组织中检出,6天后全身组织均可检出。

本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累,血栓形成和出血,全身器官广泛性坏死,尤以肝,脾,肾,淋巴组织为甚。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须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相鉴别。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虫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此类疾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临床表现多较严重,病死率很高,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十多种。它们的病原、寄生宿主和传播途径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也有一些差异,并常在一定地区流行。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埃博拉病毒病西医治疗

1、主要是隔离患者,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

2、禁止共享针头,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

3、保证医院的卫生环境。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埃博拉病毒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以半流质食物为主,易于吞咽和消化,可选用含粗纤维少的食物,如稀烂面条、粥、菜泥、肉泥、蒸鸡蛋糕、牛奶等。忌油煎、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或刺激性调味品,应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忌烟酒。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目前对埃博拉病毒是否能诱导感染的个体产生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尚存在争议,预防主要是隔离患者,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埃博拉病毒由于自然选择的原因可能会出现新的,毒力更强的变种,并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引起全球大流行。为了获得高滴度抗病毒免疫血清,已从对埃博拉病毒不敏感的绵羊,山羊等动物中获得,对动物有保护作用,经过不断加工和改进,不久的将来可以开发出适用于人类的免疫产品。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可见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肝功能异常,血清淀粉酶常升高,可出现蛋白尿,一些病例曾证实存在DIC,诊断主要依靠病毒分离和免疫学检查,发病第1周取血接种于豚鼠或Vero细胞用于分离埃博拉病毒,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最早可于病程10天左右出现,IgM抗体可持续存在3个月,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抗体可持续存在很长时间,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另外也有用双抗夹心法检测病毒抗原和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但这些检查必须在P4级实验室中进行,以防止感染扩散。

电镜下可找到病毒,但阳性率较低。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并发有心肌炎,肺炎。

心肌炎的症状:疲乏、发热、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

心肌炎的体征: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心界扩大,杂音改变,心律失常。

肺炎以发热、咳嗽、痰多、喘憋等为特征。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