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性斜视(strabismus fixus)是指单眼或双眼被固定在某一位置上,不能向其他方向转动的一种特殊斜视,为一类眼外肌广泛纤维化综合征疾病。临床上固定性斜视较少见,包括高度近视伴发的固定性内斜视,及较少见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等固定于各个方向的斜视。
先天性发病者多没有复视等表现,后天进行性发病者可伴有复视、混淆视及续发的头晕等症状。
其它体征包括:眼球固定于某个位置,眼球不能转动或轻微转动,牵拉眼球时由明显的阻力。可伴有眼睑下垂,有时向某个方向试图转动时可伴有眼睑大小的改变。眼眶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眼外肌呈条索状、眼外肌缩小。
不同类型的固定性斜视,发病原因不同:如固定性内斜视为高度近视伴发的眼球固定于内下角,目前认为其发病原因为高度近视眼由于眼球在外上方部位膨大明显,突破了该位置围绕在眼球周围的筋膜屏障,从而使眼球嵌顿在内下角位置。而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则是由于相关基因突变,导致颅神经发育异常,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诊断:
(1)患眼斜视,固定不能转动。
(2)强迫转动试验时,不能将眼球牵向斜视的反方向或根本不能牵动眼球。
(3)拮抗肌及其周围组织挛缩,麻痹肌菲薄无张力。
(4)病理检查可见眼外肌纤维化。
鉴别诊断
(1)Duane综合征:外转受限,眼球后退及睑裂缩小是本综合征三大特征,EMG检查在眼球内外转时均可有放电现象,而固定性斜视则无睑裂缩小和眼球后退。EMG在眼球内转时无放电或仅有微弱放电,固定性斜视内斜程度较大且牵拉试验强阳性,而Duane综合征的内斜程度多小于或等于固定性内斜视且轻度被动运动受限。
(2)痉挛性斜视:原发性神经肌肉痉挛引起的斜视很少见,只在破伤风、神经官能症等情况下偶然见到。
(3)Mebius综合征:本综合征为双侧先天性第Ⅵ和第Ⅶ脑神经麻痹,眼球水平运动受限而垂直运动尚好,无肌肉挛缩现象,病因可能为脑干神经核发育不全,有时累及第Ⅲ脑神经。
(4)甲状腺相关眼病:通过病史、眼部特点和影像学及全身情况检查可以鉴别。
固定性斜视由于斜视情况复杂、眼部受累范围大、眼外肌运动功能明显异常,所以治疗效果多不良。选择手术治疗时需要权衡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如复视、眼球暴露等等。
伴发于高度近视的固定内斜视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回复正前方的眼位,但眼球运动难以达到正常情况;而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等导致的固定性斜视,则视情况而定能否手术治疗。
固定性斜视西医治疗
固定性斜视主要为手术矫正。目的是解除挛缩和纤维化肌肉的牵引,使眼球恢复正位。但由于挛缩肌的直接拮抗肌肌力较弱,常需加强才能获得较好效果。手术方法有如下5种:
1、肌肉完全断腱并结膜后退术:方法是首先将挛缩的肌肉做完全断腱(包括肌间膜和节制韧带一并切断),并将挛缩的球结膜及眼球筋膜后退。再于角膜颞侧缘外2.0mm处做一牵引缝线固定在外眦部,将眼球向斜视反方向固定,使之轻度过矫。缝线可在术后5天拆除,受累肌的拮抗肌也可做缩短术。
2、肌肉断腱加直接拮抗肌前徙术:将挛缩肌肉完全断腱后,再行对侧肌肉的前徙,如固定性内斜视做外直肌前徙,但仍有部分病例达不到美容矫正效果。
3、眶缘固定术:本法是对上述2种术式的补充手术。对一些斜度较大的固定性斜视患者,虽然做了挛缩肌肉的完全断腱、结膜后退和拮抗肌的加强术,但仍不能使眼球正位者,可行眶缘固定术方法是用不吸收缝线将眼球固定在眶缘骨膜上,部分病例可得到美容效果。
4、阔筋膜移植矫正术:即根据应用阔筋膜矫正上睑下垂的原理,用于矫正固定性内斜视。方法是先做内直肌断腱后,再于外直肌附着处切开球结膜分离暴露外直肌,然后向外眦方向潜行剥离至眶缘,于距外眦5.0mm处纵行切开皮肤1.0cm,直达骨膜,向结膜侧潜行分离使与结膜切口相通,形成隧道。取8.0cm×5.0cm阔筋膜条带穿过隧道一端缝于外直肌止端拉紧条带使眼球正位并稍呈过矫位将条带外端固定在眶骨膜上,剪除多余条带,缝合切口也有人以硅胶带代替阔筋膜做以上手术。
5、Jensen术:可以将Jensen直肌联结术应用于固定性外斜视的矫正。方法是将内直肌上、下各1/2肌束分别与上直肌和下直肌鼻侧1/2肌束联结,再根据眼位情况行外直肌后退术原则上应先行外直肌后徙,再行Jensen术。
固定性斜视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固定性斜视患者应多食用动物肝脏;应多吃大蒜、洋葱、乳制品;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
1斜视和眼球运动情况检查;
2 眼睑位置和运动情况检查;
3 视力、眼角膜、眼底及视神经、眼压等全面的眼科检查;
4 可进行眼外肌肌电图(EMG)检查;
5 有时需要全身骨骼肌活检,以明确诊断;
6 遗传学检查;
患者双眼视功能异常;立体视功能受影响的患者,其精细工作能力和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斜视也会影响儿童和成年患者的心理健康发育,对生活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