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固定性药疹
别名:固定性红斑型药疹

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的药物,无论通过任何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的皮肤和(或)粘膜损害的不良反应,具有起病急,皮损为孤立性或数个境界清楚的圆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的特点,谓之固定性红斑型药疹。为皮肤科急诊中常见的病种。

固定性药疹形状特殊,较易识别。其特点是先有局部瘙痒,继而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斑,颜色为鲜红或紫红色,具水肿性,发作愈频色素愈深,愈后可见遗留色素沉着。此皮疹与其他疹状明显的区别在于,每次服同样药物后常在同一部位发生。一般地说,固定性药疹好发于外生殖器、口唇和手背等处。此药疹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在第一次用药后4~20日内发生,如重复用药,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则会在24小时内发生,而敏感者则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可发生。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固定性红斑型药疹或称固定性药疹,属轻型药疹,较常见。

1.引发药物:常为磺胺类,解热止痛类,催眠镇静类,四环素,酚酞等。

2.临床表现:起病急,皮损为孤立性或数个境界清楚的圆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一般不对称,1~4cm直径大小,重者红斑上可出现大疱,有痒感而一般无全身性症状,皮损可发生在皮肤任何部位,位于唇,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部位者,常易出现糜烂或继发感染而引起疼痛,此时,患者常来急诊,皮损历1周不退,留有灰黑色色素沉着斑,经久不退,再服该药时,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在原处发痒,继而出现同样损害并向周围扩大,致使表现为中央色素加深而边缘潮红的损害,复发时,其他部位可出现新皮损。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药物因素(78%):

引起固定性药疹的药物,据有关研究统计认为主要是磺胺类药,如长效磺胺、磺胺胍、SMZ等,其次是解热镇痛药,如安乃近,阿司匹林,速效感冒胶囊等;再有是安眠镇静药,如鲁米那、速可眠等,并以巴比妥类为多见。有些复方药物含有上述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等药物成分,也可发生本型药疹,如某些复方感冒药常含阿司匹林可诱发此病。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固定性药疹鉴别诊断的疾病有:

(1)包皮龟头炎:常发生于有一定程度的包皮过长者,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如包皮垢及局部物理因素刺激,各种感染因素等,表现为包皮及龟头红肿,糜烂,患者无药物过敏史;

(2)硬下疳:为一期梅毒损害,表现为外生殖器黄豆大小糜烂性丘疹,有浆液性渗出,表面平而洁净,边缘略高,数目一个或两三个,不痛,易自愈,梅毒螺旋体检查阳性。

3 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周皮肤粘膜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复发性、难治愈的性传播疾病(STD),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皮损表现为簇集或散在的小水泡,2-4天后破溃形成糜烂或溃疡,后结痂自愈,自觉疼痛,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痛、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病程一般为2-3周。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固定性药疹西医治疗

(一)病因治疗

尽可能明确病因,立即停用致敏或可疑致敏性药物,并终身禁用。鼓励病人多饮水或输液以加速药物自体内的排出。

(二)对症及支持疗法

对重型药疹的治疗原则为及时抢救,尽早收入院治疗。

(三)对轻型药疹的治疗

一般于停药后2~7天皮损即可消退。若全身症状明显时,可口服相当于强的松20~40mg/d,皮疹消退后即可停药或减量。有继发感染时给与全身性抗生素治疗。局部可用单纯扑粉或炉甘石洗剂以止痒消炎,有糜烂渗液时可用湿敷。

固定性药疹中医治疗

中医常将固定药疹分为两型予以辨证论治,即湿热下注证型、毒入营血证型。

(1)湿热下注证型:可见阴部浮肿、潮红,甚至糜烂,灼痛瘙痒,同时有口苦口渴、小便黄。多用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药物。药用:

龙胆草10g 黄芩10g 柴胡10g 木通10g 泽泻10g 生地10g 赤芍10g 生甘草6g

方中以龙胆草为主药,清泻肝胆湿热、实火;配以黄芩、柴胡清肝经之热毒;木通、泽泻可以利湿;生地既可以凉血,又能防止其他药物苦寒太过,伤及阴液;赤芍可以凉血消斑;生甘草可以解毒。此方为常用处方,效果显著。

(2)毒入营血证型:可见阴部的粘膜有紫红色斑,甚至有水疱,同时有心烦,口舌生疮等。多用凉血清营、解毒养阴的药物。药用:

水牛角粉30g(先煎) 生地20g 丹皮10g 赤芍10g 麦冬10g 玄参10g 知母10g 银花20g  连翘15g 蚤休30g 竹叶10g 花粉10g 大青叶10g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固定性药疹饮食宜忌

1、多喝开水及输液可加速过敏药物的排泄。   

2、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   

忌  

1、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   

2、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不饮酒。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1、按皮肤科一般常规护理;

2、给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加强五官及粘膜的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对致敏药物应有显著标志,杜绝再次发生过敏;

5、保持被服及病衣清洁,干燥,平整;

6、严格无菌操作,对大疱皮损可在低位刺破引流或用空针吸出疱液,注意保护创面,有感染的表皮应予清除;

7、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以防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磺胺类,奴夫卡因,解热镇痛,镇静药,抗生素等药物,在使用前应严格遵照操作规程进行划痕或皮内试验;

8、鼓励多饮水,促进药物排出。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本病通常具有明确的用药史,可因药物中的某些成分直接引起过敏反应,故临床主要做下述检查项目:

1.血常规:由于本病与过敏因素有关,可有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以及比例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以及单核细胞数相对减少。

2.过敏原检测:由于本病与过敏因素有关,通常身体属于过敏性体质,故过敏原检查可明确是否还有其他过敏物质。

3.生化全项:严重病例可造成肝肾功能损伤以及电解质紊乱,甚至肝肾功能衰竭,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复查生化项目。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可继发感染。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