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奶员结节(Milkers Node)又称副牛痘,是挤奶员挤奶时接触假牛痘病毒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
潜伏期5~14天,开始在手指,也可在前臂、脸部出现单个或数个皮肤损害,不痛。皮损开始为扁平的红色丘疹,1周内演变成坚实的、略有授润性的靶样
结节,换害中央为红色。外有白色环围绕,周围有炎性红晕;由于明显充血及水肿,表皮紧张发亮,以后逐渐由不透明到灰色而坏死。在结节中央凹陷处形成小片状结痂,痂皮脱落后结节表面不平,成为乳头瘤状淡红色赘生物,类似化脓性肉芽肿;以后皮损逐渐自然消退,不留瘢痕,病程一般4一6周:.患者常有局部淋巴结肿大,但全身症状少见而轻微。有些病人,在结节出现的1~2周之内,在手,前臂,上肢,下肢及颈部等处发生丘疹,丘疱疹,荨麻疹和多形红斑样皮疹,这是一种毒性或变态反应,在1~2周内消退。
挤奶人结节病毒(milker's nodule virus)属副牛痘病毒组,在电子显微镜下,形态、结构同羊痘病毒相同。呈圆柱形,末端突,核心为一致密的DNA。周围绕以宽阔的衣壳,大小为140-300mm,此病毒在牛的乳头及乳房造成轻微感染,小牛哺乳时吸吮乳头,引起口腔溃疡,与牛丘疹性口腔炎病毒引起的溃疡类似,有时无明显症状,有时症状十分严重。挤奶人结节病毒与牛丘疹性口腔炎病毒属同种病毒的不同亚型,两者能引起挤奶工人或检查牛口腔的邝医手部皮损,人类感染该病毒为意外感染,目前尚未有人与人之间传染的报道,但烧伤、烫伤病人的污染物可引起传染。本病毒能在牛的组织细胞培养中生长繁殖,但与牛痘病毒不同,不能在猴或人组织细胞培养中生长。
诊断
根据职业病史及乳牛的流行病史临床特点,不难诊断,如有条件对活组织切片或痂皮进行电镜观察可找到病毒包涵体,更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羊痘、牛痘、牛丘疹性口腔.炎、疱疹性擦疽、脓皮病、原发性皮肤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化脓性肉芽肿、炭疽及抱子丝菌病等进行鉴别。与羊痘、牛丘疮性口炎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要依靠病史及组织病理检查。
副牛痘西医治疗
发现可疑的病牛,应立即隔离。挤奶员的手不要直接与病牛接触。局部对症处理,防止继发感染也很重要。
副牛痘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副牛痘饮食宜忌
宜
1、多吃含有丰富维他命的新鲜蔬果或是服用维他命C与B群。
2、多吃碱性食物如:葡萄,绿茶,海带,蕃茄,芝麻,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绿豆,意仁等。
3、能经常食用苡米和冬瓜煮汤,或饮用青瓜,苦瓜,丝瓜汤,这些是祛湿或清热祛湿的食品。
忌
1、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
2、忌葱、姜、桂皮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烟、酒。
4、忌海鲜发物,。
1.常发生于挤奶或屠宰场的工人。
2.由假牛痘病毒感染所致。
3.常发生于手,前臂等部位。
4.暗红色丘疹,发展成质软,无压痛的结节,中央凹陷,单发或数个损害。
5.常经过六期:斑丘疹期,靶期,急性渗出期,结节期,乳头状期和消退期。
6.可自然消退。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不全和假上皮瘤样增生,棘层可见多房性水疱,于细胞质内,偶而在细胞核内可发现病毒包涵体,真皮上部可出现肉芽肿反应。
主要并发症为结节破溃后的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