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菌肿(mycetoma) 又称马杜拉足(madura foot)马杜拉真菌病(maduromycosis)、马杜拉足菌肿(maduromycetoma),为一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皮卜组织和骨髓的慢性破坏性感染,感染部位肿胀,瘘管形成,排出带颜色颗粒的脓液。本病好发于热带、潮湿和多雨的地区和季节,亚洲的印度,非洲的苏丹及中美洲的墨西哥最为多见,我国亦有报告,患者男多于女,中年最多,赤足的劳动人民最易感染。
本病多见于中年人,男多于女,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尤以手,足部常见,病程呈慢性经过,常有外伤史,皮损开始为暗红色丘疹,结节,脓疱,逐渐融合成肿块和多发性脓肿,与皮肤粘连,表面暗红色,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瘘管引流液呈脓性及血性,皮下组织破坏时有脂状液流出,引流物中混有颗粒,颗粒根据病原菌不同可呈黄,白,黑等不同颜色,大小约0.3~4yD直径不等,日久,部分老皮损瘢痕形成,新结节又不断出现,形成结节,肿块,瘘管及瘢痕同时布满受累肢体,脓肿侵及邻近结构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骨骼,引起骨膜炎,骨髓炎和骨坏死,导致严重的畸形和残疾。
病情缓慢进展,一般不累及全身,但有些病原菌可经淋巴和血行播散,累及内脏。
足菌肿依病原菌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放线菌性足菌肿(actiiconmycot)和真菌性足菌肿(eumycotic mycetoma)。前者放线菌类细菌引起,包括奴卡菌属、马杜拉放线菌属和链霉菌属的一些种:后者由真菌引起,涉及10多个属至少20余种菌,其中波氏霉样菌(Petriellidium boydii)除能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部感染外,还可血行播散引起脑、脑膜,肺、骨和其他内脏的感染。尖端赛多孢菌也可引起足菌肿。放线菌由以色列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内氏放线菌、龋齿放线菌等引起。多属内源性感染。
近些年来,有报道一此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疣状毛癣菌、铁锈色小袍子菌及帚霉等也可引起足菌肿。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有化脓、肿胀和瘘管,排出的脓液中含有不同颜色的颗粒。日久瘢痕明显,诊断不难确定。在脓液或组织中查到颗粒并镜检其结构,或组织病理中发现颗粒,可做出诊断,菌培养可确定病原菌种,由于本病的一些病原菌亦可引起其他真菌病如暗色丝孢霉病或放线菌病等,故只有符合本病临床特点时才能诊断为足菌肿。
1.观察颗粒 标本取自瘘管深层引流的脓液,或刮取病灶内的组织以及活检材料,放在无菌平皿中观察其中的颗粒,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团块,病原菌不同其所形成颗粒大小,质地和颜色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2.病原菌检查。
3.影像学检查 骨受累时X线可显示骨坏死,骨质疏松和小骨的融合,有局限性骨肥大和骨溶解,肺部感染时可表现为广泛的浸润性阴影。
4.组织病理
鉴别诊断
1.疣状皮肤结核:为疣状增生性斑块,境界清,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结核样肉芽肿样结构。
2.孢子丝菌病:多为沿淋巴管排列成串的结节,或为单个斑块结节,真菌培养为孢子丝菌生长。
3.着色真菌病:无瘘管形成和带颗粒的脓液,真菌培养为暗色真菌生长。
此外还与有窦道形成的疾病相鉴别,如葡萄状菌病,恶性肿瘤如鳞状细胞癌,软骨肉瘤和卡波肉瘤,皮肤结核,象皮肿相鉴别。发现颗粒及其真菌学检查是鉴别的主要依据
足菌肿西医治疗
(一)放线菌性足菌肿用抗生素如链霉素联合磺胺有效。痊愈后需继续使3-4个月以防复发。必要时辅以手术治疗:
(二).真菌性足菌肿治疗极为困难。早期宜彻底切除病灶。切除范围宜大。应包括部分周围正常组织,因为皮损累及的范围和深度常比表面观察到的更为严重晚期截肢往往成为惟一的选择。可选用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疗程至少3个月
(三)系统性感染:可以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肺足菌肿可用0.3%球红霉素溶液气雾吸入治疗。而放线菌和奴卡菌引起的足菌肿的治疗则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四)局部病灶:足菌肿局部病灶可采用每毫升含1-2mg的两性霉素B溶液进行局部注射治疗。
(五)星形诺卡菌,可用青霉素G联合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治疗。
(六)巴西奴卡氏菌,可用青霉素G联合复方甲基异唑治疗。
足菌肿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由于本病多因田间劳动时,皮肤破损致病菌侵入而引起,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外伤和接触腐烂物质,有外伤时应及时清创处理,对于较小的病损应尽早治疗,可避免加重。
细菌培养可确定病原菌种。
病原菌检查:
1.直接镜检 将颗粒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放于载玻片上,加20%氢氧化钠1滴,镜下可见团块由菌丝和孢子交织而成,菌丝宽而有分隔,直径约2~5yD,菌丝末端和颗粒的周边有许多肿胀细胞,有的颗粒中可见厚壁孢子,若没有宽大菌丝,则可能由放线菌引起。
2.培养 在含有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上培养,再鉴定菌种,由于治疗和预后不同,鉴别菌种十分重要。
3.影像学检查:骨受累时X线可显示骨坏死,骨质疏松和小骨的融合,有局限性骨肥大和骨溶解,肺部感染时可表现为广泛的浸润性阴影。
4.组织病理:皮肤和皮下组织具瘘管的化脓性肉芽肿,可见典型颗粒,颗粒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浸润,少数病例还可表现退行性肌炎,淋巴管炎,骨膜炎,骨质溶解和骨纤维变性等变化。
可在数月甚至数年中,逐渐播散并破坏邻近肌肉,肌腱,筋膜和骨骼。既无全身性播散也无提示全身感染的体征和症状。最终肌肉消瘦,变形及组织破坏而使受累肢体不能使用。感染晚期,受累肢体出现变形肿胀形成棒状的囊性肿块,伴有多发性相互连通的引流窦道和瘘管,排出含有特征性颗粒的浓厚的或血清血液样渗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