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狂犬病常见病
别名:恐水症

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它多由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一般认为口边出白色泡沫的疯狗咬到传染,其实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也可能患病并传染。患病的动物经常变得非常野蛮,在唾液里的病毒从咬破的伤口进入下一个病人。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潜伏期长短不一为本病的特点之一,大多数在3个月以内发病,超过半年者占4%~10%,超过1年以上者约1%,文献记载最长1例达10年,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为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发病较早),伤口深浅(深者发病早),病毒入侵数量及毒株的毒力,受伤后是否进行了正规的扩创处理和接种狂犬病疫苗预防等,其他如外伤,受寒,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促使提前发病。

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型(脑炎型)及麻痹型(静型)两型,分为下列三期:

1.前驱期 两型的前驱期相似,在兴奋状态出现前大多数患者有低热,嗜睡,食欲缺乏,少数有恶心,呕吐,头痛(多在枕部),背腰痛,周身不适等;对痛,声,光,风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具有重大诊断意义的早期症候,是已愈合的伤口部位及神经通路上,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等感觉异常,约发生于80%的病例,这是由于病毒繁殖刺激神经元,特别是感觉神经元而引起,此症状可维持数小时至数天,本期持续1~2天,很少超过4天以上。

2.兴奋期或痉挛期 可分两型,两型的表现不同。

(1)躁狂型狂犬病:国内最多见,国外约占2/3,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有大难临头的预兆感,并对水声,光,风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

恐水是本病的特殊性症状,但不一定每例均有,更不一定在早期出现,典型者饮水,见水,闻流水声,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因此,患者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也无法下咽,满口流涎,沾污床褥或向四周胡乱喷吐,由于声带痉挛,故吐字不清,声音嘶哑,甚至失音。

怕风亦是本病特有的症状,微风,吹风,穿堂风等都可导致咽肌痉挛,其他如音响,光亮,触动等,也可引起同样发作。

咽肌痉挛发作使患者极度痛苦,不仅无法饮水和进食,而且常伴有辅助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和缺氧,甚或全身进入疼痛性抽搐状态,每次发作后患者仍烦躁不安,并有大量出汗及脱水现象。

此外,由于自主神经功能亢进,患者出现大汗,流涎,体温升高达38℃以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患者表情痛苦,焦急,但神志大多清楚,极少有侵人行为,随着兴奋状态的增长,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视幻听,冲撞嚎叫等症状,病程进展很快,多在发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本期持续1~3 天。

(2)麻痹型狂犬病(paralytic rabies):印度及泰国较常见,约占总数1/3,国内报道不到10例,临床上无兴奋期,无恐水症状和吞咽困难,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则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表现,早期用叩诊锤叩击胸肌,可见被叩击隆起,数秒钟后平复,早期仅在叩诊处出现肌水肿与毛发竖立,病程持续4~5天。

3.昏迷期或麻痹期 两型狂犬病不易区别,痉挛停止,患者暂趋安静,有时尚可勉强饮水吞食,反应减弱或消失,转为弛缓性瘫痪,其中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眼肌,颜面部及咀嚼肌瘫痪,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合和面部缺少表情,此外,尚有失音,感觉减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

在本期中患者的呼吸逐渐变为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音低钝,四肢厥冷,可迅速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态,本期持续6~18h。

狂犬病的整个病程,包括前驱期在内,狂躁型平均8天,麻痹型为13天。

狂躁型狂犬病的病变主要在脑干,颈神经或更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型狂犬病的病变则局限于脊髓和延髓,因而造成临床症状的差异。

由吸血蝙蝠啮咬而引起的狂犬病,绝大多数病例不出现兴奋期,也无咽肌痉挛和恐水现象,而以上行性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狂犬病病毒感染(45%):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病毒形态似子弹,直径75~80nm,长175~200nm,内层为核壳,含40nm核心,外层为致密的包膜,表面有许多丝状突起,突起物远端为槌状,整个病毒表面呈蜂窝状的六角形结构,病毒的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NA,分子量为4.6×106,病毒基因组长11932个核苷酸,其中约91%的核苷酸参与编码五种已知的结构蛋白,即糖蛋白(GP),包膜基质蛋白(M2P),壳体基质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转录酶蛋白(LP),基因组RNA与180个NP分子结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使RNA受到良好的保护而不被降解,同时也为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结构基础。

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结构蛋白(分子量仅为25×103),它可连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壳,GP是一种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同时可诱发宿主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刺激细胞免疫,对狂犬病病毒的攻击有保护作用,NP为狂犬病毒的群特异性抗原,可使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抗体,NP诱生的抗狂犬病毒保护力是由各种细胞因子(如抗体,单核因子和淋巴细胞等)参与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还能对中和抗体有促进作用,狂犬病毒GP和NP还可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免疫介导的损害(30%):

目前认为,病毒的局部存在并非导致临床表现差异的惟一因素,体液免疫及细胞介导免疫早期有保护作用,但当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大量增生后,则免疫介导的损害和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免疫抑制小鼠接种狂犬病毒后死亡延迟,被动输入免疫血清或免疫细胞后,则死亡加速,在人类狂犬病,其淋巴细胞对狂犬病毒细胞增生反应为阳性者多为狂躁型,死亡较快,对髓磷脂基础蛋白(MBP)有自身免疫反应者也为狂躁型,病情进展迅速,脑组织中可见由抗体,补体及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损害。

传染源(20%):

病毒可接种于鸡胚,鼠脑,也可在地鼠肾细胞及二倍体细胞中培养生长,从人与动物分离的病毒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毒株,亦是人或动物发病的病原体,称为“街病毒(street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潜伏期长(脑内接种15~30天以上),能在涎腺中繁殖,各种途径感染后均可使动物发病,街病毒连续在动物脑内传代(50代以上)后,毒力减低,潜伏期缩短,并固定在3~6天,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不侵犯唾液,不形成内基体,称为“固定病毒(fixed virus)”,固定病毒虽有减毒变异,但仍保留其主要抗原性,可用于制备狂犬病减毒活疫苗,供预防接种用。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氯化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灭活,其悬液经56℃ 30~60min或100℃ 2min即失去活力,但不易被苯酚和甲酚皂溶液杀灭,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在50%的甘油内送检。

发病机制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主要通过神经逆行,向心性向中枢传播,一般不入血。

1.神经外小量繁殖期 病毒自咬伤部位皮肤或黏膜侵入后,首先在局部伤口的横纹肌细胞内小量繁殖,通过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不短于72h。

2.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 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5cm/d,在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开始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再波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部位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

3.从中枢神经向各器官扩散期 即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已属发作阶段的病例,根据患者过去有被狂犬或可疑狂犬或猫,狼,狐等动物咬伤史,诊断即可初步成立,如能了解被咬伤情况及该动物的健康状况,则对诊断本病更有价值,如不能确定咬人的犬或猫是否患狂犬病,应将动物关在笼内饲养,如动物在7~10天内不发病,则一般可排除动物有狂犬病,患者出现典型的临 床症状如兴奋,狂躁,恐水,怕风,咽喉肌痉挛,大量流涎,瘫痪等,即可作出狂犬病的临床诊断,对症状不明显者特别注意有无“三怕”(怕水声,光,风)现象,必要时用扇风,倒水和亮灯试验,狂躁症状不明显应注意咽肌水肿和毛发竖立现象,如生前免疫学抗原,抗体的检测阳性,死后脑组织动物接种及神经元胞质中 发现内氏小体则可确诊。

鉴别诊断

某些病例由于咬伤史不明确,早期常被误诊为神经症,发病后症状不典型者,有时易误诊为精神病,破伤风,病毒性脑膜炎及脑型钩端螺旋体病,安静型肢体瘫痪病例可误诊为脊髓灰质炎或吉兰-巴雷综合征,破伤风患者潜伏期较短,多为6~14天,常见症状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全身性肌肉痉挛持续较久,常伴有角弓反张,而狂犬病肌肉痉挛呈间歇性发作,主要发生在咽肌,破伤风患者无高度兴奋及恐水现象,积极治疗多可治愈。

严重的神志改变(昏迷等),脑膜刺激症,脑脊液改变及临床转归等有助于本病与病毒性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疾病鉴别,免疫学抗原,抗体检测,病毒分离可作出肯定诊断。

狂犬病尚应与类狂犬病性癔症(假性狂犬病)相鉴别,这类患者有被犬且多确定为狂犬咬伤史或与患病动物接触的历史,经数小时或数天即发生类似狂犬病的症状,如咽喉部有紧缩感,能饮水,精神兴奋等症状,但不发热,不流涎,不怕风,或示以饮水,可不引起咽喉肌肉痉挛,这类患者经暗示,说服对症治疗,可很快恢复健康。

此外,采用Semple疫苗接种后,可发生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应与狂犬病相鉴别,仅并发脊髓炎者潜伏期为注射开始后1~3周,从注射第1针算起,最短6天,最长者52天,临床表现为接种过程中突然发热伴上升性麻痹或不全性横贯性脊髓病变,有截瘫与括约肌失禁,如并发弥漫性脑脊膜炎则发病较迟,潜伏期5~8周,临床症状为头痛,发热,病毒性感染意识障碍与脊髓炎表现,以上两种并发症均易与麻痹型狂犬病相混淆,脑脊液中和抗体的存在有利于狂犬病的诊断,病程中动态观察以及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的判断,均有助于临床鉴别,死亡病例则必须依赖动物接种,以内氏小体及病毒抗原存在与否作出诊断。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狂犬病治疗方法

狂犬病是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病,预后极差。迄今尚无特效治疗,临床上曾应用多种新药如干扰素α、阿糖腺苷、转移因子和大剂量人抗狂犬病球蛋白治疗,均告失败。故强调在咬伤后及时预防性治疗,对发病后患者以对症综合治疗为主。

1、被动物咬伤后,对伤口的处理: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洗被咬部位伤口,然后用40-70%的酒精或氯胺苯(benzyl ammonium chloride)(zephiran)清洗,注意不要缝合伤口。

2、将病人严格隔离于较安静、光线较暗的单人病房,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严格消毒病人的排泄物等,防止唾液等污染。

3、尽快开始疫苗的全程注射:常用的狂犬病疫苗有四种:羊脑组织灭活疫苗(森普尔氏疫苗)、鸭胚疫苗、乳动物脑组织灭活疫苗及组织培养疫苗。前三者应用较久,均为最粗糙的生物制品,含有大量的非病毒抗原物质,能导致严重的甚至致死的并发症,如脑脊髓炎、脑膜炎等;其免疫原性低,故需注射较长时间。因此目前多主张应用组织培养疫苗,如地鼠肾疫苗、胎牛肾疫苗、鸡胚细胞疫苗及人二倍体细胞疫苗等,其中以人二倍体细胞疫苗最好,不仅预防效果好,也无严重不良反应。若既往已接种过全程其他狂犬病疫苗,则仅需注射一次即可。中国目前生产的地鼠肾疫苗与之相似,值得广泛应用。如果咬伤严重,有多处伤口或伤口在头、面、颈、手指者,在接种疫苗同时应注射抗狂犬病血清。而合并使用抗狂犬病血清,血清的抗毒素可以及时中和体内的游离病毒,防止病毒扩散,相对的延长狂犬病的潜伏期,使机体有足够的时间产生自身的抗体,减少发病的机会。

使用抗狂犬病血清应做过敏试验。因免疫血清能中和游离病毒,也能减少细胞内病毒繁殖扩散的速度,使潜伏期延长,争取自动抗体产生的时间,从而提高疫苗疗效。应用抗狂犬病血清后可抑制自动抗体的效价和延缓其产生的时间,抗狂犬病血清注射的方法是一半肌肉注射,一半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对与狂犬病病毒、病兽或病人接触机会较多的人员应进行感染前预防接种。 狂犬疫苗应分别在第0、3、7、14、28天各肌肉注射1针,共注射5针。0是指注射第1针的当天,以后以此类推。如果需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时,最好在使用疫苗的前一天或当天使用,并应在疫苗全程注射5针后的第10天、第20天再各加强注射1针。注射狂犬疫苗和血清要及时、全程、足量。

4、监护治疗应由经过免疫接种的医护人员完成。病室要阴暗、避光,周围不要有噪声、流水声。护理人员不要穿硬底鞋,不要摇动病床,取东西要轻拿轻放。不要给患者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对狂躁、痉挛患者可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苯巴比妥钠)或地西泮,使其保持安静。注意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宜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右旋糖酐40、血浆及补充钾和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补充水电解质及热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对烦躁不安、痉挛者轮流使用各种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及冬眠药物等。有脑水肿给脱水剂。防止呼吸肌痉挛导致窒息,必要时气管切开给氧。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5、积极做好对症处理,防治各种并发症

A)神经系统 有恐水现象者应禁食禁饮,尽量减少各种刺激。痉挛发作可予苯妥英、地西泮等。脑水肿可予甘露醇及速尿等脱水剂,无效时可予侧脑室引流。

B)垂体功能障碍 抗利尿激素过多者应限制水分摄入,尿崩症者予静脉补液,用垂体后叶升压素(Pitressin)。

C)呼吸系统 吸气困难者予气管切开,发绀、缺氧、肺萎陷不张者给氧、人工呼吸,并发肺炎者予物理疗法及抗菌药物。气胸者,施行肺复张术。注意防止误吸性肺炎。

D)心血管系统 心律紊乱多数为室上性,与低氧血症有关者应给氧,与病毒性心肌炎有关者按心肌炎处理。低血压者予血管收缩剂及扩容补液。心力衰竭者限制水分,应用狄高辛等强心剂。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者,可交换静脉插管;如有上腔静脉阻塞现象,应拨除静脉插管。心动骤停者施行复苏术。

E)其他 贫血者输血,胃肠出血者输血、补液。高热者用冷褥,体温过低者予热毯,血容量过低或过高者,应及时予以调整。

狂犬病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

1、风毒犯表证:精神不振,恶风,轻度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畏光、畏声,原伤口处有麻木、瘙痒或虫行感,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疏风解毒。人参败毒散加大青叶、紫竹根。

2、肝风内动证:闻声则惊或抽搐,甚至闻水声、见水或谈论饮水则咽喉痉挛,烦躁不安,多汗流涎,排尿排便困难,舌红苔白,脉弦。熄风解痉。玉真散加羚羊角、雄黄、蜈蚣等。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狂犬病日常保健

1、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2、供给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豆制品等。   

狂犬病饮食保健

(1)忌食辛辣、辛热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辛热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刺激食物,可加重病情。   

(2)忌食咸寒及甜腻食品:咸寒食物如咸菜、咸带龟等可引起咳嗽,不利于病人安静,使症状加重;甜腻食物,如点心、蛋糕、养麦等亦可使脾胃不运,并加重咳嗽,不利于病人安静,均使症状加重,均应忌食。

(3)忌酒、咖啡:二者均可刺激神经兴奋,可诱发病人狂躁发作,会加重病情。   

(4)禁食发物。如鱼类、虾、蟹、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等。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鉴于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故应加强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蔓延,预防接种对防止发病有肯定价值,严格执行犬的管理,可使发病率明显降低。

狂犬病的日常预防

应定期给狗注射犬用疫苗,进行免疫。保持宠物皮毛清洁,定期在家中消毒,和宠物嬉戏后要及时洗手。猫、狗等宠物的身上是跳蚤等最好的寄生场所,可以通过宠物传给人,此外,猫、狗等宠物身上还可能藏着螨虫,它能引起皮癣、湿疹等疾病。如果发现宠物有瘙痒等皮肤病症状时,需及时治疗,避免传染扩大。如果感染上狂犬病毒后再诊治就为时已晚了。

狂犬病的专业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捕杀所有野犬,对必须饲养的猎犬,警犬及实验用犬,应进行登记,并做好预防接种,发现病犬的病猫时立即击毙,以免伤人,咬过人的家犬,家猫应设法捕获,并隔离观察10天,仍存活的动物可确定为非患狂犬病者可解除隔离,对死亡动物应取其脑组织进行检查,并将其焚毁或深埋,切不可剥皮或进食。

(二)伤口处理早期的伤口处理极为重要,人被咬伤后应及时以20%肥皂水充分地清洗伤口,并不断擦拭,伤口较深者尚需用导管伸入,以肥皂水作持续灌注清洗,如有免疫血清,作皮试阴性后,可注入伤口底部和四周,伤口不宜缝合或包扎。

(三)预防接种接种对象为:

①被狼,狐等野兽所咬者;

②被发病随后死亡(包括观察期内)或下落不明的犬,猫所咬者;

③为已被击毙和脑组织已腐败的动物所咬者;

④皮肤伤口为狂犬唾液沾污者;

⑤伤口在头,颈处,或伤口较大而深者,如咬人动物(指非流行区而言)5日后仍安危无恙,注射即可中止;

⑥医务人员的皮肤破损处为狂犬病病人沾污者等,近年来,国内已发现一些被咬伤发生狂犬病而死亡的病列,而犬却安然无恙,经证实该犬的唾液内带毒,故流行区被犬咬伤者均应接种,表1示狂犬病预防接种的适应证。

我国广泛使用田鼠肾细胞疫苗,1979年起,由武汉生物制品所通过鉴定,投产,轻度咬伤者于第0,7,14天各肌注2ml,重度咬伤及头,面,颈部咬伤于第0,3,7,14及30天各肌注2ml。

该疫苗的效果,各方报告不一致,有的认为其效果仅及人二倍体疫苗的1/6,因此,需寻找新一代疫苗。

免疫血清有抗狂犬病马血清与人体抗狂犬病球蛋白两种,我国目前生产的是前者,每支10ml,含1,000IU;成人剂量为20ml;儿童为40IU/kg,需皮试阴性后方可应用,以一半剂量作局部伤口处注射,另一半剂量肌注,人抗狂犬病球蛋白的一次注射量为20IU/kg,免疫血清可干扰宿主的主动免疫而影响抗体生成,因此必须在接种结束后10,20和90日再给予激发量疫苗,以触发回忆反应而产生较大量的相应抗体。

(四)其他按需要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以及适宜的抗菌药物,预防接种后并发神经系统反应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对动物实验感染有保护作用,用于人的预防是否有效,有待进一步临床实践。

1.留察动物仅限于非流行区的狗和猫;

2.流行区内的咬伤者,均应作全程预防注射。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血,尿常规及脑脊液 白细胞总数自(12~30)×109/L不等,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大多在80%以上,大单核细胞百分率亦可增加,尿常规检查常可发现轻度蛋白尿,偶有透明管型,脑脊液的压力在正常范围或稍有增高,蛋白质轻度增高,细胞数稍增多,但很少超过200×106/L,主要为淋巴细胞。

2.免疫学试验

(1)血清中和抗体或荧光抗体测定:对未注射过疫苗,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者有诊断价值,缺点是在病程第8天前不易测出,接种过疫苗的患者,如中和抗体效价超过1∶5000时,对诊断狂犬病仍有价值,因仅注射疫苗者其抗体效价较低,近来亦有采用ELISA进行抗体检测。

(2)狂犬病毒抗原检测:应用荧光抗体检查脑组织涂片,角膜印片,冷冻皮肤切片中的病毒抗原,发病前即可获得阳性结果,方法简便,数小时内可完成,且与小鼠脑内接种检查内氏小体方法有较高的符合率,因此是实际应用价值较大的一种试验,在有经验的实验室中,免疫荧光试验的可靠性可达95%以上,最近采用快速狂犬病酶链免疫吸附诊断法(rapid rabies enzyme immuno diagnosis,RREID)可用于检测脑组织中狂犬病毒抗原,只需肉眼观察或酶标仪测定结果即可,如阳性反应显示橘黄色,阴性反应则无色,甚为快速简便。

3.病毒分离 从患者脑组织,脊髓,涎腺,泪腺,肌肉,肺,肾,肾上腺,胰腺等脏器和组织虽可分离到病毒,但机会均不多,自脑脊液和唾液中则更不易分离出病毒;患者的存活时间越长,病毒的分离也越困难,分离病毒可采用组织培养或动物接种,分离出病毒后可用中和试验加以鉴定。

4.脑组织动物接种与检查 均于死后进行,动物接种为将死者脑组织制成10%混悬液接种于小鼠脑内(2~3周龄的乳鼠较成年鼠为敏感),阳性者小鼠于6~8天内出现震颤,竖毛,尾强直,麻痹等现象,10~15天内因衰竭而死亡,死亡小鼠脑组织切片中可发现内氏小体。

5.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狂犬病毒核酸 为了能检侧大多数狂犬病毒和狂犬相关病毒,可选择狂犬病毒核蛋白基因(N)中最保守区域设计引物:N1( )(587)5’-TTTTGAGACTGCTCCTTTTTG-3’(605),N2(-)(1029)5’-CCCATATAGCATCCTAC-3’(1013),取脑组织或病毒感染细胞,先获得病毒RNA,N1引物用于合成cDNA,然后进行PCR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以死者脑组织或咬人动物死亡后的脑组织作病理切片或压片,用Seller染色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内氏小体,阳性率可达70%。

常规应做X线胸片,B超,心电图,脑CT检查。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主要并发症有颅内压增高,下丘脑受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引起尿崩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甚至停搏)或体温过低,痉挛常见,可为全身性或局灶性,呼吸功能紊乱,如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在前驱期和急性期常见,后期也会发生进行性缺氧,报告过的并发症还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肾衰,上腔静脉血栓形成,肺或泌尿系统的继发性感染以及胃肠道出血。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