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furuncle of extrnal auditory canal );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diffuse otitis externa)。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
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
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
抵抗力低下(35%):过敏性体质和糖尿病者易反复发作或者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容易产生炎症,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应与外耳湿疹或药物性皮炎相鉴别,该病一般无耳痛,有丘疹或水泡,有大量水样分泌物和奇痒,也应与外耳道霉菌病与化脓性中耳炎相鉴别。
弥漫性外耳道炎西医治疗
(一)早期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
(二)严重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
(三)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纱条敷于患处,每 日更换纱条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如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 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涂敷。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洗。
(四)疖肿成熟后及时挑破脓头或切开引流。
(五)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诊治全身某些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等。
弥漫性外耳道炎中医治疗
【方药】苦参、苍术、盐黄柏、白鲜皮、地肤子、蒲公英、车前子(包煎)、当归、柴胡。
【治法】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主症】急性外耳道湿疹及耳廓湿疹。症见舌尖红,苔黄略腻,脉弦滑,耳窍痒、热、痛而流黄水。
预防:首先应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不但会损伤皮肤引起感染,而且经常刺激皮肤还容易生长“外耳道乳头状瘤”,使耳道经常出血,甚至影响听力。其次,要防止污水入耳。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1)注意耳部卫生,凡患处湿重而脓水浸淫者,宜使之干燥;凡血虚而枯槁者,宜用油膏类药,使之滋润,
(2)患病期间,忌食辛辣,香燥的食物以及鱼,虾等食品。
外耳道疖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弥漫性外耳道炎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严重者外耳道明显肿胀和疼痛,甚至外耳道狭窄或呈闭锁状,外耳道流出浆液性分泌物,耳廓周围可肿胀,有时耳周围淋巴结肿大,有压痛,鼓膜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