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硬化亦称鼓室玻璃变性,系鼓室粘膜上皮下沉积有斑块状胶原组织,多发生在鼓膜室粘膜和听骨上,发生于鼓膜上者仍称为钙化斑,使鼓室粘膜变成乳皮样物质,覆盖着听骨、卵圆窗和圆窗周围,与骨质粘着,好像涂上一层包膜,累及上鼓室者较重,累及下鼓室者较轻,锤骨、砧骨,镫骨及肌腱等处最易受累,因此造成耳聋者甚多。此症18世纪即被Cassebohm发现,但未引起重视,直到近代(1955年)进行大量显微耳科手术后始被临床关注。该病的主要症状是鼓膜表面呈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斑块,有时经大穿孔可见鼓环上、鼓岬表面、锤骨柄后和镫骨周围有灰黄色硬斑块,有时鼓膜正常,但是患者呈进行性耳聋。
鼓膜表面呈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斑块,有时经大穿孔可见鼓环上、鼓岬表面、锤骨柄后和镫骨周围有灰黄色硬斑块,有时鼓膜正常,但是患者呈进行性耳聋。
急性坏死性中耳炎:
常见于急性坏死性中耳炎,因大量破坏粘膜纤毛和腺体,渗出物质不能排出,以后机化玻璃变性,而形成硬化斑块。
慢性中耳炎:
由慢性中耳炎引起者很少,约占10%,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较多,之所以诱发胶原组织增生,可能与中耳炎严重破坏纤毛及腺体分泌有关,病变组织为中胚叶结缔组织,间或引起骨质吸收,组织结构与瘢痕疙瘩相似,但病因完全不同,既无过敏体质,亦无特异性细菌和病毒感染,显微镜下斑块组织分为两型:
①软乳酪样壳片与骨质粘连不重,像洋葱皮样可以剥下。
②坚实,白色硬块,与骨粘着紧密,很难剥除,去除后不久再产生,斑块为玻璃样变胶原组织,无细胞及血管,覆盖以很薄的扁平上皮,听骨坏死呈虫咬状,常产生听骨链中断和固定。
Harris(1961年)将鼓室硬化分为两种:
①表浅型硬化粘膜炎:不损害粘膜深层和骨衣。
②深层破骨型粘膜骨衣炎:可破坏深层骨质,有人反对此种论点,认为鼓室硬化为非活动性病变,无破坏骨质机能,所出现的骨质破坏可能为硬化斑包围压迫缺血坏死所致,电镜超微结构显示细胞外间隙胶原纤维增生,退行性变和钙质沉着,Gibb(1976年)报告斑块生化分析,主要成分为磷酸钙盐。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应和耳硬化,粘连性中耳炎相鉴别,耳硬化症无中耳炎史,鼓膜正常,进行性耳聋,鉴别不难,但与粘连性中耳炎很难鉴别,有时需依靠手术探查方能确诊。
粘连性中耳炎又称慢性卡他或纤维性中耳炎。粘连多位于中鼓室后份,鼓膜变厚,与鼓岬粘连,听骨可单个或完全被粘连在前庭窗周围,纤维组织将镫骨和砧骨长脚一起包埋在前庭窗上,前庭窗可部分或完全被封闭。
鼓室硬化症西医治疗
耳后或耳内切口进行鼓室探查术,在显微镜下,根据硬化斑块范围大小,仔细剥除,上鼓室及听骨周围是硬化多见区域,应用钩针和剥离子逐层剥除。砧骨长脚和镫骨弓常坏死、消失,应酌情进行膺复物听骨移植,鼓膜钙化斑可做鼓环处切口,于纤维层外剥离切除,有穿孔时可用筋膜修补。鼓岬及两窗区封闭的硬化灶,很难剥除干净,术后易再发。
鼓室硬化症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鼓室硬化症患者饮食宜忌
饮食清淡。多食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瓜、苦瓜等。
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1、防止中耳炎,积极治疗耳部炎症。
2、均衡饮食与生活习惯。减少使用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可能传染感冒的场合,都可以保持鼻、咽及耳咽管的健康,进而防止中耳炎的恶化。
3、中耳炎病人要保持周遭环境的安宁,不可运动过度,不能吹奏笛子及气球,随时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尽量用鼻子呼吸,睡觉侧躺时将病耳朝下。
根据病史及耳镜检查、纯音测听以及声导抗测试、颞骨CT扫描等资料,诊断不难。
纯音测听是测试听敏度的、标准化的主观行为反应测听,它包括气导听阈和骨导听阈测试。
测试基本原则:先作气导测听,并先测气导听阈较佳耳的骨导,骨导测听时非测试耳都应加掩蔽。
可出现鼓膜紧张部大穿孔,直接影响鼓膜和听骨活动,从而导致听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