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随着年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引起黄斑功能下降。在10%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中,负责供应营养给视网膜的微血管便会出现渗漏,甚至形成瘢痕,新生的不正常血管亦很常见,血管渗漏的液体会破坏黄斑,引起视物变形,视力下降,过密的瘢痕引致中心视力显著下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变盲。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也可由外伤、感染或炎症引起,此病还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国际眼科界公认的最难治疗的眼病之一。目前对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有效治疗方法并不多。现在美国采取抗-VEGF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得到美国FDA认可,中国目前也已广泛开展抗-VEGF药物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1.早期视物变形、视力减退,后期严重视力障碍。
2.眼底表现:萎缩型:中心反光不清,散在黄色点状玻璃膜疣(drusen),黄斑区色素紊乱,似椒盐状或金箔样外观。渗出型:除萎缩型表现外,尚可见渗出、出血,形成黄白色、灰黑或灰蓝色盘状隆起,后期病源呈白色机化瘢痕及色素团或残留部分出血。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色素上皮萎缩的窗样缺损。 渗出型者色素上皮下有新生血管膜及由此引起的出血的遮蔽荧光、渗漏的强荧光;玻璃膜疣的透见荧光或造影后期的残余荧光。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 ,患者多为50 岁以上,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致盲的最主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的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也日趋增多。目前主要认为其病变部位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 、感光细胞层和脉络膜多层组织。AMD 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主要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光损伤、年龄因素、基因多态性等因素有关。
年龄因素(45%):所有的研究表明,年龄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65岁以上有约25%的人群患有AMD。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加,视网膜营养的输送和废物的排出均出现障碍,很多代谢产物在视网膜中堆积造成的。
遗传因素(10%):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AMD患者的直系亲属发病率高。 当一眼具有AMD时,5年内另外一只眼有40%的几率也发展成为该病。有学者提出该病可能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有关。
心血管疾病(5%):心血管疾病有可能促进该病的进展,因此要加强体育锻炼,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以延缓该病的发展。
营养因素(5%):有研究显示,眼底黄斑部的病变和胡萝卜素、叶黄素以及维生素C、E等缺乏有关,可以适当吃一些玉米、猕猴桃、西红柿、绿色蔬菜等以补充适量的微量元素。吃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肉类如鱼肉,以降低该病的风险,至于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则应尽量少吃。
其他因素(10%):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吸烟患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白种人有更高的风险,75岁以下女性患病率高。此外,慢性强光刺激也会加重此病的发生。
1.诊断标准
(1)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双眼先后发病,为老年人视力障碍的主要眼病之一。
(2)中心视力缓慢下降,可有视物变形,眼前有注视性暗影,最终中心视力丧失。周边视力存在。
(3)眼底检查
1)萎缩型:早期可见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光不清,有散在的玻璃疣。发病晚期,黄斑部可有金属样反光,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呈地图状,可见囊样变性。
2)渗出型:多有融合的边界不清的玻璃疣,黄斑有暗黑色图形,或不规则的病灶,隆起范围可在1~3个PD,大量视网膜下出血,可进入玻璃体内,形成玻璃体积血晚期病变区呈灰白色瘢痕。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呈现透见荧光时,表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色素沉着处可有遮蔽荧光,早期有花边状或网状新生血管,后期有荧光素渗漏(渗出型)。
(5)OCT检查可观察到玻璃膜疣,色素上皮脱离或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特征性改变。
2.鉴别诊断
应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生CNV的其它病变如高度近视、弓形虫病、血管样条纹、药物中毒相鉴别;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较多出血时,应与脉络膜黑色素瘤鉴别。在青壮年发生的黄斑下CNV,多考虑为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为
单眼,病灶较局限。
(1)少年黄斑变性(Stargardt’s)也称先天性黄斑变性。
大多数在8~14岁开始发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眼病。发病原因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脂质沉着有关,由于这类细胞的变性,致黄斑脉络膜和视网膜萎缩。
诊断要点及临床表现:
1)病变早期,眼底完全正常,但中心视力已有明显下降,易被误诊为弱视或癔症。病变进展缓慢,但为对称性进行性,往往在30岁左右呈现典型改变,中心视力下降至0.1或更低。
2)眼底检查:在患者述中心视力下降时,往往黄斑病变不显著,两者不成比例;随后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出现不均匀的色素点,呈灰色反光,最终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为脱离色素圆形区,有金箔样反光。脉络膜变白,血管变细,视盘色淡等。
3)在出现眼底改变之前,荧光血管造影可显示黄斑区高荧光。
4)视电生理,EOG轻度降低,ERG显示视锥功能逐渐丧失。
对萎缩性病变和视力下降,可行低视力矫治,提高生存质量。软性玻璃膜疣可行激光光凝或微脉冲激光照射,可促进吸收。对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经FFA和ICGA检查显示CNV,对于中心凹外200um的典型性CNV,可行激光光凝治疗。对中心凹下CNV近年采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810nm红外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apy, TTT)可使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毒损伤,破坏新生血管组织,对病灶周围的视网膜影响较小,有利于保留视功能。但上述激光疗法均不能解决CNV复发问题。黄斑手术治疗包括清除视网膜下出血、去除CNV及黄斑转位术,但术后视力总体不理想。近年抗新生血管药物疗法展现了良好发展前景,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前者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发挥作用。目前已用于临床治疗的有Ranibizumab,康博西普等。用于抑制新生血管的糖皮质激素包括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和乙酸阿奈可他(anecortave acetate), 它们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移行发挥作用。但这些药物仍未能解决复发问题。
老年性黄斑变性西医治疗
由于本病原因还不明确,所致至今尚无有效治疗和根本性的预防措施。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对渗出性者应及早施行激光光凝新生血管,避免病情恶化。氩激光能有效的封闭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所以目前应用用较多。但对神经上皮层有一定损害,因此,中心窝附近200μ以内及视盘-黄斑间的新生血管避免使用。除氩激光外,还有氪激光,Nd:YAG激光染料激光等,可根据新生血管位置、附近色素多少、有无出血掩盖等情况,予以选择。激光光凝仅是为了封闭已经存在的新生血管,并不能阻新的新生血管形成,是一种对症治疗。同时激光稍一过量,本身可以使脉络膜产生新生血管,必须警惕。
抗衰老及改善循环中药,对本药萎缩性型有较好的疗效。对阻止渗出性型瘢痕修复后复发、防止另眼病情发展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近年来,人体微量元素锌对视网膜病的关系受到重视。锌在眼组织中,特别是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中含量很高,参与维生素A1脱氢酶、过氧化氢酶等许多酶的活动。Newsonc等认为内服锌剂可以防止黄斑变性的发展。另外,维生素C、E作为羟基清除剂以防止自由free radical对视细胞的损害,亦可试用。
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建议多吃蔬菜水果。鱼类含有多量的不饱和酸,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建议多吃。
建议补充多种具有抗氧化能力,尤其富含叶黄素、玉米黄素的保健药品。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含叶黄素、微量元素锌和多种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的符合眼保健药品,有助于防止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发展。一项有3000多人参加,历时近10年的多中心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上述的眼保健药品,可以使至少四分之一的早期的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停止向晚期发展。
要积极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少吃过于油腻的食品,加强锻炼,有助于预防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或减缓其发展。研究表明,吸烟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发生有非常明确的相关性,因此,建议戒烟。
由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确切病理机制尚不特别清楚,因此,必须很难有对因治疗的办法。大量的研究表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因素如长期暴露紫外线、环境污染、吸烟、与血抗氧化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诱因,科学家们提出以下的预防措施:
1. 由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因此,如果家族中有人患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那么家族成员中50岁以上者应该定期行眼底检查。
2. 由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可能与长期的紫外线暴露有关,建议太阳光强烈时出门戴墨镜。
3. 由于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质,如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叶黄素等,因此,建议多吃蔬菜水果。鱼类含有多量的不饱和酸,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建议多吃。
4. 建议补充多种具有抗氧化能力,尤其富含叶黄素、玉米黄素的保健药品。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含叶黄素、微量元素锌和多种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的符合眼保健药品,有助于防止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发展。一项有3000多人参加,历时近10年的多中心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上述的眼保健药品,可以使至少四分之一的早期的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停止向晚期发展。
5.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相关,因此,要积极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少吃过于油腻的食品,加强锻炼,有助于预防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或减缓其发展。研究表明,吸烟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发生有非常明确的相关性,因此,建议戒烟。
眼底检查
(1)萎缩型:早期可见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光不清,有散在的玻璃疣。发病晚期,黄斑部可有金属样反光,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呈地图状,可见囊样变性。
(2)渗出型:多有融合的边界不清的玻璃疣,黄斑有暗黑色图形,或不规则的病灶,隆起范围可在1~3个PD,大量视网膜下出血,可进入玻璃体内,形成玻璃体积血晚期病变区呈灰白色瘢痕。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呈现透见荧光时,表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色素沉着处可有遮蔽荧光,早期有花边状或网状新生血管,后期有荧光素渗漏(渗出型)。
OCT检查可用以鉴别渗出型与萎缩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并可观察玻璃膜疣,色素上皮脱离或脉络膜新生血管。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造成50岁以上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新生血管引起大量视网膜下出血或玻璃体出血时,视力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