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HSES)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特征为患儿发生严重休克、脑病等症状,并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该病发病迅速,生存者易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临床特点是突发的昏迷和抽搐、休克、水样腹泻、代谢性酸中毒、肝肾功能障碍。HSES主要发生在3~8个月之间的婴儿(平均年龄为5个月),但也有报道发生于15岁。
大多数患儿有前驱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呕吐和腹泻的症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急性发作的脑病(表现为惊厥,昏迷和肌张力下降)和严重休克。其他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高热(高达43.9℃,直肠温度),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脑水肿,便血,代谢性酸中毒,肝转氨酶升高,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和红细胞压积下降。原发性的肺和心肌累及少见。实验室检查常显示白细胞增多,低血糖,高钾血症,但血氨正常。细菌学和病毒培养均为阴性。
病因尚不清楚,有报道从患儿的大便检测到轮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可病毒,从痰液和咽喉分泌物中检出鼻病毒、副流感病毒,但目前无法明确分离到的病原菌就是致病菌。发病机制方面,现认为HSES患儿发病前存在明显引起高热的因素,如包被过多。高热可能是关键触发因素,导致肠道血流下降,损害肠黏膜屏障,使肠内毒素进入肝循环。此外患儿肠道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加上严重肝损害,失去了肠道免疫保护和肝的解毒作用,大量内毒素得以移位进入体循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可破坏血脑屏障,引起脑水肿,产生脑病。同时患儿可能有遗传性或获得性#z1-抗胰蛋白酶降低,微小感染和炎症即能使白细胞和组织释放的蛋白酶进入血循环,引起失控的凝血反应,激活补体和激肽,从而参与机体损伤。
ALT、AST 升高,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诊断的条件。鉴别诊断包括败血症性休克,Reye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中暑和病毒性出血热,瑞氏综合征及中毒性休克,根据它们的临床病程或实验室表现排除。
HSES 的脑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可分为两类:暴发型和脑功能障碍型。前者:入院后24h 内进入昏迷,频繁抽搐,肌张力显著降低,伴有心、肺、肾、血液等多脏器功能衰竭。Levin 等报道25 例(其中20 例死亡);绝大多数入院后肌张力降低,而惊厥持续状态和昏迷时间大于24h ,则预后差。Ince 等报道4 例:惊厥以发病时最频繁。脑功能障碍型:入院后病情有所缓解,但3~4d 后又反复抽搐,多于2d 内抽搐停止;恢复期留有神经后症。这一型脑功能损害较暴发型轻,神志多于24h 内转清或好转,肌张力多正常或升高;有中间缓解期和再发惊厥是其临床特点,尚无文献报道。再发惊厥的时间性可能与发病后2~3d 脑水肿达高峰;1 周后消退有关。
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西医治疗
治疗完全是支持性的,应用大量胶体扩容,,静脉输注等渗液体和血制品(可达300ml/kg)加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肾上腺素)为维持循环所必需。由于脑水肿导致的颅内压增高者需要气管插管和过度通气,虽然应用了新鲜冷冻血浆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常常进一步恶化。
关键是保证供氧,通气及脑灌注,即迅速稳定循环和呼吸功能。快速而大胆地抗休克,抗DIC、抑制炎症反应,均有利于循环功能的改善,迅速纠正脑低灌注;尽早上机、纠正低氧血症、同时正压通气有利于心功能的支持,也有利于纠酸;降颅压能提高生存率,但不能改善神经系统的预后。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可应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替代疗法。糖皮质激素可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有利于及早缓解病情。
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暂无可参考资料。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方法,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的关键。
检测项目:血红蛋白,血小板,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PT(凝血酶原时间),APTT(白陶土部分凝血酶时间),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pH ,PCO2 ,BUN(尿素氮),Cr(肌酐),乳酸,脑电图,头部CT。
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脑水肿,运动功能障碍,存活者中多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