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肉瘤也称恶性血管内皮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较少见。肿瘤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常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在明显恶性的浸润中,外皮细胞明显增生,胞核异形,核有丝分裂象多见。细胞间无或极少网状纤维,但仍见有一界线不清的包膜,因此,从肿瘤组织学的变化,常不能确定临床的病情。血管肉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皮肤血管肉瘤最常见,好发于老年男性,约2/3发生于40岁以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结节型、弥漫型和溃疡型。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少数为先天性,好发于皮肤,皮下,肌肉和骨组织,也可发生于口腔,纵隔和腹膜后等部位,常见于四肢,特别是下肢,其次为躯干,头,颈部等。
血管肉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结节型、弥漫型和溃疡型。表浅病变初起时象碰伤后的青肿、淤点或淤斑,界限不清,边缘稍硬,后增大较迅速,高出于皮肤表面,紫红色,偶尔有溃疡形成,有时病灶周围形成小的卫星结节。低分化者表现为多灶性及广泛局部浸润,病灶呈局灶性颜色发红,变深,局部隆起,生长迅速,易出血,有时呈霉菌样外观,可形成深底溃疡。
目前普遍认为长期的慢性淋巴水肿、电离辐射史、化学接触史、外伤史及慢性感染等因素与血管肉瘤的发病有关。
主要靠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诊断,应注意与单发性血管球瘤,Kaposi肉瘤鉴别。
鉴别:本病与单发性血管球瘤不同,损害较大,细胞增生不规则,胞核多形,与Kaposi肉瘤也要区别,但后者血管增生更加明显,内皮细胞更加突入管腔,几乎经常有红细胞溢出,在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中,血管腔比较突出,同时网状纤维染色时,可见网状纤维与瘤细胞的关系完全不同,可供区别。
血管肉瘤西医治疗
外科治疗是血管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前或术后放疗和(或)化疗,有望降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外科手术方一法首选。通常要求手术切除的范围距肉眼肿瘤基部外3cm,皮下再向外潜行分离4~5cm,或术中根据冰冻切片的情况来决定切除的范围。
局部切除不彻底者可辅助加放疗,有文献报道放疗有效。尽管如此肿瘤复发率仍较高,约有半数病人引流区淋巴结肿大,手术常需同时施行淋巴结清扫,此肿瘤发病率低,对化疗是否有效,尚不肯定。
有关血管肉瘤生物治疗方面的文献报道很少。
血管肉瘤中医治疗
本病的病因以气滞血瘀者为多件,或因饮食失节,脾虚失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脉络,与血气相结聚积而成症瘕。对本病的治疗,应行气疏肝,活血化瘀,通窍止痛,温经通络,行气散结。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食疗保健
第一、血管肉瘤患者的饮食应尽量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使通畅,防止便秘,因为经常便秘,有发生巨大瘤体破裂的危险。
第二、尽量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富含营养之品为宜,多选用维生素和镁类含量丰富的食物,忌食油腻厚味、辛辣刺激性、发性的食物,如辣椒、海鲜、烧烤、烈性酒及辛辣煎炸食品等。
本病需要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如有慢性淋巴水肿的患者尽早治疗;避免接触化学毒物及电离辐射等等;除此之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也对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
组织学表现:
光镜下肿瘤由异型性不同的内皮细胞组成。内皮细胞是呈梭形、立方形或不规则形,核有明显的异型性,染色质粗短,核分裂相多见。内皮细胞围成不规则、互相吻合的血管腔,血管腔的大小和形态不一,互相吻合,切割真皮胶原或将筋膜和皮下脂肪组织分隔。分化良好的区域,血管腔明显、或呈裂隙状,或扩张成窦状,内皮细胞扁平,增生的内皮细胞可达数层,甚至阻塞管腔或形成乳头突入腔内,但核仍有异型性,核分裂相少见。分化差的区域,内皮细胞呈实性巢状弥漫性排列,血管腔不明显,内皮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大深染,核仁显著,分裂相多见。偶有过度角化或角化不全现象,肿瘤内常发生坏死。
血管肉瘤发生转移,主要是通过淋巴和血液转移。偶有溃疡出血等并发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