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病
别名:Legg-Calve-Perthes病,扁平髋,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病属于继发性关节骨软骨病,其主要病因系某些因素引起的骨骺血管栓塞,以致骨骺内骨化中心的全部或部分坏死,并可伴有软骨内化骨紊乱,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病亦称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Legg-Calvè-Perthes病,由此三位学者于1910年分别描述,简称Perther病,本病系股骨头血运障碍所致的股骨头骨骺不同程度的坏死,病变愈合后往往遗留股骨头扁平状畸形,故又称扁平髋。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1.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病程长久,以患髋疼痛与跛行为主要症状。

(1)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患肢无力,长距离行走后出现无痛性跛行,出现疼痛的部位可有腹股沟部,大腿前内方和膝部。

(2)股骨头坏死期:髋部疼痛明显,伴有肌痉挛和患肢短缩,肌痉挛以内收肌和髂腰肌为主,而臀肌和大腿肌有萎缩,髋关节活动度不同程度受限,尤以外展,内旋活动受限明显。

(3)晚期:疼痛等症状缓解,消失,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或遗留外展及旋转活动受限。

2.分型 文献介绍的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分型有多种,如Catterall,Lioyd-Roberts,Salamon,Salter-Thompson及Herring等,分型的目的是为了解病变程度选择治疗方法,不论哪种分型方法都是以X线片所见来判断股骨头受累的范围及程度,为了便于理解掌握这许多分型标准,在介绍具体分型方法之前,将这些分型共同点加以归纳:股骨头骨骺的受累范围小于它的一半或只是少部分则为Ⅰ型,如累及超过一半则为Ⅱ,Ⅲ型,如果累及其全部则为Ⅳ型,而Salter-Thompson分型依据则与众不同,他们是以股骨头骨骺坏死显性期(活动期)的关节软骨下骨折范围来分型,如果软骨下骨折线的范围未超过股骨头半球弧形的一半则为A型,如超过一半则为B型,前者治疗预后好,后者预后差,现临床上常用分型如下:

(1)Catterall分型:Catterall根据病理改变,结合X线片上股骨头受累的范围,将股骨头坏死分成4型,对临床选择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已被临床医生广泛接受和应用。

Ⅰ型:股骨头前部受累,但不发生塌陷,骨骺板和干骺端没有出现病变,愈合后也不遗留明显的畸形。

 Ⅱ型:部分股骨头坏死,在正位X线片可见坏死部分密度增高,同时在坏死骨的内侧和外侧有正常的骨组织呈柱状外观,能够防止坏死骨的塌陷,特别是侧位X线片上,股骨头外侧出现完整的骨组织柱,对预后的估计具有很大的意义,此型干骺端发生病变,但骨骺板由于受伸到前部的舌样干骺端的正常骨组织所保护,而免遭损害,新骨形成活跃,而股骨头高度无明显降低,因骨骺板保持着其完整性,其塑型潜力不受影响,病变中止后,如果仍有数年的生长期,预后甚佳。

Ⅲ型:约3/4的股骨头发生坏死,股骨头外侧正常骨组织柱消失,干骺端受累出现囊性改变,骨骺板失去干骺端的保护作用,也遭致坏死性改变,X线片显示有严重的塌陷,且塌陷的坏死骨块较大,此过程越长,其预后越差(图4)。

Ⅳ型:整个股骨头均有坏死,股骨头塌陷,往往不能完全恢复其正常轮廓,此期骨骺板直接遭受损害,若骺板破坏严重则失去正常的生长能力,将严重地抑制股骨头的塑形潜力,因此,无论采用任何治疗方法,最终结局都很差,虽然,经过适当的治疗,则能减轻股骨头的畸形程度(图5)。

 (2)股骨头外侧柱分型:1992年由Hering提出的一种新的分型方法,在标准的正位骨盆X片上把股骨头骨骺分成内,中,外3个柱状区域,外侧区占股骨头宽度的15%~30%,中心区约50%,内侧区为20%~35%,作者也将这几个区称为外侧柱(lateral pillar),中间柱(central pillar)及内侧柱(medial pillar),然后根据外侧柱受累的程度将本病分为3型,A型:外侧柱未受累,预后好,股骨头无扁平;B型:外侧柱受累,其被压缩塌陷的程度低于正常外侧柱50%,预后尚好,股骨头无扁平;C型:外侧柱受累,其高度>50%,预后差,股骨头扁平,总之,外侧柱受累程度越重,预后越差(图6)

本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及时的诊断治疗与患儿的预后关系密切。

当5~10岁的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髋部疼痛,跛行,且症状持续数周无好转时,应考虑罹患本病的可能,最早的X线征象是关节囊肿胀和股骨头向外侧轻度移位,应摄双侧X线片仔细对照,并定期追踪复查,一旦出现骨骺的密度改变,即可确定诊断,对可疑病例也可做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静脉注射99Tc后行γ闪烁照相,可早期显示骨坏死区的放射性稀疏或骨再生区的放射性浓聚,骨内压测定也有助于早期诊断,但临床应用较少。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众说纷纭,但真正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股骨头血供缺陷 (23%):

Trurta等的研究发现,4~8岁的儿童只有一条血管供应股骨头的血液,即外骺动脉,来自干骺动脉的血供往往被骺板阻挡,而外骺动脉又极易受外旋肌群的压迫而中断血供,8岁以后,圆韧带血管也参与股骨头的血供,故本病发病率降低,另外,儿童尤其是男童的股骨头内外血管吻合弓的变异很大,甚至缺如,也是造成股骨头缺血的一个原因。

关节腔内高压(20%):

凡是可引起髋关节腔内压力增高的因素,如外伤后关节腔积血,感染以及发生暂时性滑膜炎等,均可造成供应股骨头骨骺的血管受压而导致本病,马承宣等测定了17例患儿股骨上端的骨内压,发现患侧骨内压明显高于健侧,并经静脉造影发现患侧骨骺内外静脉不显影和旋股内外静脉显影率明显低于健侧,因此认为髋关节腔内压力增高造成股骨上端静脉回流障碍导致发生本病。

创伤因素(14%):

由于本病多发生在男孩,而髋关节又是活动较多的负重关节,故有学者提出创伤学说,认为本病是股骨上端多次反复的轻微损伤所致。

环境因素(8%):

包括围生期和出生后的生活条件,有学者报道,臀位产儿的发病率是正常产儿的4倍,出生时父母年龄偏大,第3胎以后的儿童,家庭生活贫困的儿童等均易发本病。

内分泌因素(7%):

Tiroza Tanara测定了47例患儿的血清生长因子A(SMA)的含量,发现较正常儿童血清中的水平明显为低,SMA的主要功能是刺激软骨生长,故认为SMA水平降低是本病的一个促发因素。

遗传因素(10%):

Perthes病有一定的家族史,患者的兄弟和第1,2级亲属中的发病机会增加,但有关研究尚未找到遗传学证据。

近年来,凝血功能异常被认为是引起该病的潜在因素,Gregosiewicz等检测Perthes病患儿血浆中α12抗胰蛋白酶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纤维蛋白溶解作用降低,增加了血管内栓塞的危险性,可能诱发本病,Glueck发现Perthes病患儿中存在抗凝血酶Ⅲ (AT2Ⅲ) ,蛋白C ( PC) ,蛋白S ( PS)等的活性异常和抗活性蛋白C (APCR)阳性,从而提出Perthes病病因的易栓假说,认为易栓症( PC,PS缺陷和APCR阳性等)和低纤溶( t2PA,PA I和高脂蛋白等)与Perthes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Perthes病与内分泌特别是甲状腺素紊乱的关系研究表明,Perthes病患儿虽然甲状腺功能正常,但游离甲状腺素和游离三碘甲状腺素明显增高,而且股骨头受累程度与血浆游离甲状腺素水平呈正比,但这些改变,究竟是引起本病的原因还是后果仍然不明,也有学者提出生长发育迟缓学说,Kealey测定Perthes病患儿血清生长介素A ( SMA)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间接支持发育迟缓学说,另一些学者怀疑Perthes病与遗传有关,Wansbrrugh(1959)首先报道本病有遗传倾向,Renwick ( 1972 ) 指出Perthes病患儿的父母有0. 3%,亲兄妹有3.8%,旁系亲属有0. 3%患有同病,Catterall (1970)则注意到Perthes病与体质因素有关,但均没有找到明显的遗传学证据。

(二)发病机制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过程,包括骨质坏死,继之死骨吸收和新骨形成,以及股骨头再塑型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一般可分成4个阶段。

1.初期即滑膜炎期 关节囊肿胀,滑膜充血水肿和关节液渗出增多,但滑液中不含炎性细胞,此期持续1~3周。

2.缺血坏死期 股骨头前外侧骨骺最早受累,或整个骨骺均因缺血发生坏死,此时骨结构保持正常,但骨陷窝多空虚,骨髓腔由无定形的碎屑填充,骨小梁碎裂成片状或压缩成块,由于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使骨骺的骨化中心软骨内化骨受到暂时性抑制,而关节面表层软骨由滑液营养可继续生长,X线片上可见股骨头骨骺较小和关节间隙增宽,坏死的骨小梁因碎裂,压缩和新骨沉积在坏死骨小梁的表面,使其密度增高,同时干骺端疏松脱钙,干骺端脱钙是由于局部充血所致,是富有血管的软组织侵入,吸收坏死骨的组织反应,此期大体形态和股骨头轮廓无明显的变化,坏死期较长,经历6~12个月,临床上一般无症状,Salter称此阶段为临床静止期,是潜在的股骨头缺血坏死,若此时能恢复血供,可望不遗留严重畸形。

3.碎裂或再生期 由于死骨的刺激,毛细血管和单核细胞所组成的连接组织,侵入坏死区,吸收坏死的骨小梁碎片,并在髓腔内形成纤维组织,破骨细胞增多且功能活跃,参与吸收坏死的骨小梁,与此同时,丰富的成骨细胞活动增强,在坏死的骨小梁之间和其表面形成正常的类骨质,这些血管组织来自于圆韧带,骨膜和干骺端,干骺端血管或进入骨骺板或与骨骺板周围的组织相连接,起初新生的类骨质所形成的骨小梁较纤细,以后转变成板层骨,坏死区周围软骨仍无明显的变化,但其基底层软骨因远离关节面,得不到滑液的营养,可失去活性,这个阶段新生的骨质强度较低,逐渐塑型成正常骨或根据承受应力的状况而改变形状,Salter称之为“生物性塑型”,上述过程约历时2~3年。

4.愈合期 因为新形成的骨小梁是一种不成熟的板层骨,且纤细脆弱,容易与尚未吸收的坏死骨小梁压缩在一起,压缩区多局限在股骨头的前外侧,蛙位X线片上表现为杯状缺损,而正位X线片上,这个杯状缺损与完整的骨质重叠,则显示出囊性改变,如整个骺核受累,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类似蘑菇样外观(mushroom shape),最终股骨头明显增大,由一个位于髋臼中心的圆形股骨头(coxa magna),变成扁平状股骨头(coxa plana)。

Salter强调股骨头颈变形是由于坏死期并发了软骨下骨折,启动了坏死骨的吸收和原始交织骨沉着,同时可发生滑膜反应和肌肉痉挛,继而发生内收肌和髂腰肌挛缩,使股骨头向前外侧半脱位,髋关节活动受限,如股骨头的应力集中区承受过多的应力,使股骨头呈扁平状或马鞍状畸形,进一步使股骨头向前外侧半脱位,股骨头持续性缺血不仅导致骨骺的缺血坏死,也造成骺板的缺血坏死使骺板过早闭合,将影响下肢的纵向生长,特别是股骨颈的生长受到抑制,而股骨大转子生长不受干扰,结果股骨颈变短,而大转子则可超出股骨头顶端的水平,此畸形虽不同于髋内翻,但在功能障碍上,犹似髋内翻,不利于外展肌的活动,形成屈髋步态,称为功能性髋内翻,综上所述,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可归纳。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鉴别诊断

(一)髋关节结核:

常难区别,尤其是早期更易混淆,髋关节结核为局限性,进行性,破坏性,炎症性病变,可累及股骨头,髋臼及股骨颈,因关节腔积液而显示关节囊肿胀的X线征象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病则为软骨下无菌坏死性病变,以坏死骨密度增高,变形及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为主要X线表现,不会有明显的关节积液或脓肿形成。

(二)髋关节一过性(暂时性)滑膜炎:

两者无论从发病年龄及滑膜炎表现方面均相似,但病程不同,一过性滑膜炎无异常的X线表现,近年来用99mTc扫描可以有帮助: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病的99Tc摄入减少。

(三)克汀病:

克汀病患者的骨骺变可以表现为不规则的钙化点,但其出现时间以及融合时间均较正常儿童延迟,由于软骨内化骨障碍而使骨的长径变短,此外,病儿尚有智力低下等情况可以区别。

(四)股骨上骨骺滑脱症:

两者的临床症状相似,但股骨上骨骺滑脱症的发病年龄较大,髋关节内旋及收活动受限(Drehman征)为其特征。

(五)其他 如感染性关节炎,股骨上端骨髓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以及多见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大骨节病等。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病西医治疗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目的,是创造一个能够消除影响骨骺发育和塑型的不利因素,防止或减轻股骨头继发畸形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使坏死的股骨头顺利地完成其自限性过程。

在设计治疗方案时,重要的原则是尽快获得和维持髋关节的活动功能,尤以恢复外展和内旋功能更为重要,卧床休息或牵引3~4周对恢复关节活动是有益的,只有恢复关节正常范围的活动后,方可考虑进一步治疗。

因为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所以迄今临床上所采用的各种治疗方法,都不是病因治疗,虽然治疗方法颇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围绕以下3个方面所设计的:①避免负重,恢复髋关节的正常活动,防止股骨头塌陷;②将股骨头完全包容在髋臼内,使髋臼股骨头在“同心圆”的状态下塑型——即生物性塑型(Biological plasticity),防止或减轻股骨头的继发畸形;③增加坏死股骨头的血运,缩短病程和促进坏死股骨头的血管再生。

1.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避免患肢负重,各种矫形支具和传统的石膏固定,适用于Catterall的Ⅰ型和Ⅱ型病变,对改善髋关节运动功能和增加股骨头的包容均有一定的疗效。

(1)卧床休息和牵引:一般采用牵引或单纯卧床休息3~4周,可明显地缓解疼痛和增加髋关节的活动范围,这也是进一步手术治疗的基础,特别是对疑为本病而不能立即确诊的病例尤为重要,既是观察又是治疗,对患儿有益无害。

(2)矫形支具的应用:近年来不少学者强调,在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的早期,将股骨头完全放置在没有病变的髋臼内,既能缓解疼痛,解除软组织痉挛,使髋关节获得正常范围的活动,又可起到塑型和抑制作用,防止坏死股骨头的变形和塌陷,因而各种矫形支具就应运而生,就其种类可分为卧床条件下及可行走条件下应用的两种支架,在卧床条件下应用的支架除石膏固定外还有Milgram髋外展支架,在患肢不持重行走条件下应用的支架有Bobechko-Toronto支架,Newington A型外展支架,Robert-外展屈曲内旋支架,Scoltish-Rite支架,Harrison支架(只固定患肢)及三托型单肢支架(trilateral socked hip abduction orthosis),虽然各种支具结构不同,材料各异,但其基本原理一致,目的都是为增加股骨头的包容而设计的,采用支具治疗,要求把下肢固定在外展和轻度内旋位,外展程度则根据颈干角的大小和骨骺板的倾斜程度而定,一般说来,外展下肢达到使骨骺线的外侧与髋臼上缘相接近为度,因此安装支具时需要拍摄立位X线片证实,多数学者认为外展35°~55°,内旋5°~10°为佳,因为外展35°~55°时,外展肌基本失效,减少了对关节产生不利的应力,同时外展位时股骨头完全被包容在髋臼内,应用支具治疗时,还需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股骨头骨骺的形态变化,当股骨头骨骺坏死完全恢复后,才可解除支具,开始负重行走,患儿带支架时间要根据病变分型而定,Catterall的Ⅰ,Ⅱ型一般需要12~15个月的时间,Catterall的Ⅲ,Ⅳ型需15~18个月,支具治疗的禁忌证:

①无任何症状的患儿;

②患儿及其家长心理上不接受;

③在不同时间双侧相继发病。

(3)石膏固定:石膏固定具有简便易行,经济省时等优点,尤其适用短期固定,便于进一步观察,估计股骨头骨骺坏死的范围,以及选择下一步治疗,Petrie外展石膏固定,可增加股骨头的包容,每次固定时间以2~3个月为宜,若需继续固定,则要拆除石膏休息数天,然后再次石膏固定,这样能防止膝关节僵硬和关节软骨变性,还有报道用双下肢管形石膏,外展30°~50°,不固定髋关节,可以坐起,3~6个月换1次石膏,固定15~18个月,效果良好,病变严重者则需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2.手术治疗 与非手术疗法一样,其目的也是为了增加股骨头的包容,保持股骨头的形态,有人将增加股骨头的包容,防止股骨头早期塌陷,减轻晚期的畸形程度,称为抑制治疗,虽然通过非手术治疗,也能实现抑制治疗的目标;但治疗周期较长,患儿难以坚持,而手术治疗则可明显缩短疗程,且效果更为确实。

应该强调的是,在选择任何手术治疗之前,均应使患侧髋关节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的活动,并要维持数周,方可考虑手术治疗。

(1)股骨上端内翻截骨术:目的是把具有塑型潜力的股骨头骨骺完全置入髋臼内,恢复股骨头与髋臼的“同心圆”关系,增加股骨头的包容,并能使患儿早日下床活动,使关节内持重应力更加合理,利用髋臼对股骨头的抑制作用,塑型出一个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关节,同时还可纠正过大的股骨颈干角及前倾角,缺点是可能产生股骨上端内翻角过大,特别是年长儿童不易自行纠正,还可能使下肢出现1.4cm左右的短缩畸形,以及臀中肌无力等并发症。

①手术指征:

A.Catterall的Ⅱ,Ⅲ型和Ⅳ型但未合并严重扁平髋者。

B.8~10岁儿童因精神心理或其他因素,不能采用支具或石膏固定实现股骨头包容的Ⅱ型病变。

C.髋关节造影在下肢中立位X线片显示股骨头包容不好,但髋关节在外展内旋位时股骨头可完全被髋臼包容或伴有前倾角过大和CE角较小者,本术式由于可能发生股骨大粗隆上移,可产生臀中肌无力及肢体短缩和髋内翻等并发症,因此近年来,临床应用有逐渐减少趋势。

②手术方法:术前应常规摄双下肢内旋或双下肢外展内旋位X线片,在内旋位X线片上,髋臼完全覆盖股骨头,只需作股骨上端旋转截骨,如内旋受限,卧床休息或牵引4周仍然不能恢复,则应行股骨上端内翻截骨术。

手术选择髋关节外侧入路显露大粗隆区,在大粗隆下用电锯或线锯截除一基底在内侧的楔形骨块,楔形骨块基底高度决定着内翻角度的大小,根据术前外展内旋位X线片,估计和计算内翻截骨的角度,多数学者的经验是,截骨术后颈干角在110°左右较为适宜,Axer的研究证明:截骨处股骨宽度,楔形骨块基底高度和增加内翻角度有一定的数学关系,例如截骨处股骨宽20mm,楔形骨块基底高11.5mm,可增加30°的内翻角度,如截骨处股骨宽度25mm,截除楔形骨块的基底高度为14mm,也可增加30°的内翻角度,为了弥补楔形截骨所产生的肢体短缩,可行翻转换形截骨术,即将截除的楔形骨块,从其中间劈成两半,把其中的一半翻转180°后,嵌入截骨远近端之间,此时楔形骨块基底的高度,是开放性楔形截骨的1/2,然后采用四孔钢板内固定,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6~8周,X线片证实骨愈合后拆除石膏,鼓励患儿下床活动。

(2)Salter骨盆截骨术:Salter手术具有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增长肢体长度和不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等优点。

①适应证:整个骨骺受累的6岁以上儿童,或有髋关节半脱位者,但这一手术有不能充分覆盖股骨头,增加髋臼或股骨头的局部应力,加剧股骨头缺血性病理改变,产生患侧肢体相对延长等缺点。

②手术方法:采用髋关节前外侧途径显露,骨膜下剥离髂骨内外板,直达坐骨切迹,用直角钳把线锯通过坐骨切迹引出,然后在髂前下棘水平截断髂骨,当将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后,截骨处可自然张开,用巾钳向前外牵开截骨远端,同时在同侧或对侧髂骨翼切除2cm×3cm大小的楔形全厚骨块,嵌入截骨断端,并用2根螺纹针固定,针尾露出皮肤之外,以备日后拔除,也可使用钢板螺丝钉做内固定。

术后单侧髋人字石膏固定6周,X线片证实截骨愈合后拔除内固定针,拆除石膏固定,此时可令患儿负重行走,据Salter报道,5岁以上儿童手术后,90%获得优良的结果。

(3)Staheli手术:主要适应证为髋关节形态尚好,股骨头较大,采用其他方法不能达到满意的股骨头包容。

(4)滑膜切除术:本术式系我国学者邱建德于1981年创用,以后在国内许多医院也采用此法,邱建德认为,髋关节滑膜切除能增加股骨头血运,利用其生长发育的自然现象,自行矫正变形的股骨头,恢复髋关节功能。

①手术指征:

A.Ⅱ型和Ⅲ型病变;

B.12岁以下的儿童;

C.早期的Ⅳ型病例,对合并有股骨头扁平畸形或半脱位的病例,除作滑膜切除外,邱建德主张同时做骨盆截骨术,使股骨头完全容纳在髋臼内,以利于股骨头与髋臼相互塑型。

但对下列情况不宜行滑膜切除:Ⅱ型病变可经保守治疗治愈;12岁以上儿童病变较轻者;Ⅳ型病变骨骺已闭合并有蘑菇状畸形者,滑膜切除无效。

②手术要点:前外侧入路显露髋关节,T形切开关节囊,观察滑膜的病理变化,对病变较轻者,次全切除关节滑膜组织,股骨颈后侧的滑膜仅做搔刮,若病变严重,出现股骨头半脱位,则切除全部滑膜,剪断圆韧带,脱出股骨头,将髋臼内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彻底清除。

③术后处理:术后用单髋“人”字石膏固定3个月,去除石膏后练习髋关节和膝关节功能活动,待髋关节功能和坏死的股骨头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即可逐渐负重行走。

预后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其自然病程需2~4年,病变愈合后往往遗留不同程度的畸形和关节功能障碍,最终结果优,良,差各占1/3,畸形严重者,往往在青春期就可发生骨关节炎,临床经验表明,本病的预后与发病年龄,性别和病变类型有关,一般说来,发病年龄越小,则最终结果越好,这是因为年龄越小,其发育和塑型的潜力就越大,甚至可发育成完全正常的关节,Ⅰ,Ⅱ型病变的预后远比Ⅲ,Ⅳ型病变为佳,即使采取单纯卧床休息和支具治疗,多能治愈而不遗留明显的畸形,至于女性患儿的后遗畸形比男性患儿严重,其确切的机制尚不得而知。

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病中医治疗

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病是由先天不足、素体虚弱、损伤、劳损为病因,起病缓慢,治疗效果欠佳的特点,从而确定了临床的辨证规律,即有湿痹型、血瘀型、劳损型、肾虚型。

1.湿痹型:

证候:骨关节部位轻度肿胀、疼痛,或轻度压痛,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轻度萎缩。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辨析:外感湿邪、湿滞经络、筋脉关节、骨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湿困脾土,脾主肌无力,肌肉萎缩、舌淡、苔白腻、脉滑为湿邪内侵之象。

2.血瘀型:

证候:骨关节部位硬僵疼痛,疼痛拒按、痛有定处,发于髋关节股骨头者有跛行,舌紫暗或瘀斑、脉弦涩。

辨析:外伤伤及血脉经络,或外邪内侵、气血运行受限,不通则痛,骨关节疼痛、瘀血为患,痛有定处;实证疼痛,拒按,舌紫暗或瘀斑、脉弦涩为气血凝滞之象。

3.劳损型:

证候:患者有劳损病史,骨关节部位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功能受限。舌淡或暗,苔白,脉弦。

辨析:日久劳损,伤及筋骨,营卫不畅,气血受阻,筋脉关节失去营养,骨关节肿痛;舌白为虚,舌暗为瘀、脉弦为气机不畅。

4.肾虚型:

证候:发病隐匿,筋骨关节酸软,疼痛绵绵,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辨析:患儿多因先天不足,素体虚弱,肾气不充,不能温养四肢筋骨,见四肢筋骨关节酸软、神疲乏力;虚则疼痛绵绵;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肾虚之象。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本病病因不是很明确,亦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病常常伴有后遗症,故Perthes 病患儿在初期,若能发现各种后遗症的早期细微征兆,及时治疗,或许能阻止其后遗症的发生,科学锻炼身体,做好练前准备,不要过度地跑,跳,蹲,循序渐进,避免损伤。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X线检查 是临床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手段和依据,定期投照双髋关节正位和蛙位X线片,可动态观察病变全过程中股骨头的形态变化,且每一阶段的X线片均能反映出病理改变。

(1)滑膜炎期:X线片上主要表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同时股骨头向外侧轻度移位,但一般不超过2~3mm,这些非特征性改变可持续数周,此间应进行X线片追踪观察。

(2)股骨头骨骺受累早期:即坏死前期的X线片征象,主要是骺核比正常者小,连续观察6个月不见增长,说明软骨内化骨暂时性停止,关节间隙增宽,股骨颈上缘呈现圆形凸起(Gage征),正位X线片显示股骨头向外侧移位2~5mm,随后出现部分骨骺或整个骨骺密度增加,其原因:

①与骨骺相邻的股骨颈失用性骨质疏松脱钙,导致股骨头骨骺密度增高;

②坏死的骨小梁被压缩;

③早期坏死骨骺的再血管化,在坏死的骨小梁表面有新骨形成,产生真正的密度增加,有作者指出“新月征”(crescent sign)可能是骨坏死首先出现的X线征象,在蛙位片上,可见股骨头的前外侧软骨下出现一个界限清楚的条形密度减低区,Salter认为“新月征”系关节软骨下骨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不仅是确定诊断的主要依据,而且有助于推测股骨头的坏死范围,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

(3)坏死期:X线特点是股骨头前外侧坏死,在正位X线片上观察出现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像,如投照蛙位X线片,可见致密区位于股骨头的前外侧,此种情形多需追踪观察1年,方可明确是部分坏死还是全部坏死,如系全部坏死,骨骺往往呈扁平状畸形,但关节造影可见股骨头骨骺仍保留其圆形轮廓。

(4)碎裂期:X线片上显示出硬化区和稀疏区相间分布,硬化区是坏死骨小梁被压缩和新骨形成的结果,而稀疏区则是尚未骨化的富有血管的成骨组织的影像,股骨颈变短并增宽,坏死股骨头相对应的干骺端出现病变,轻者表现骨质疏松,重者出现囊性改变,可能是由于再生骨骺板软骨细胞和血管组织侵入所致。

(5)愈合期或后遗症期:此期病变已稳定,骨质疏松区由正常的骨小梁填充,因此骨化的密度趋向均匀一致,但股骨头骨骺明显增大和变形,X线片上可见股骨头呈卵圆形,扁平状或蘑菇形,并向外侧移位或半脱位,髋臼也出现代偿性扩大,内侧关节间隙增宽。

2.核素检查 既能测定骨组织的供血情况,又可反映骨细胞的代谢状态,对早期诊断,早期确定股骨头坏死范围以及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注射99TC,然后进行γ闪烁照相,早期表现为坏死区的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再生期可见局部放射性浓聚,Crenshaw等认为患侧与健侧对比如股骨头坏死区的放射性核素稀疏程度低于50%为早期病变,相当于Catterall的Ⅰ或Ⅱ型,或Salter的A型,否则则为晚期,相当于Catterall的Ⅲ或Ⅳ型,或Salter的B型,与X线检查比较,核素检查可以提前6~9个月确定坏死范围,提早3~6个月显示坏死区的血管再生。

3.关节造影 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但有作者认为关节造影能够早期发现股骨头增大,有助于观察关节软骨的大体形态变化,并且可明确早期股骨头覆盖不良的原因,在愈合阶段作关节造影,更能真实地显示关节变形程度,对选择治疗方法具有参考意义,但这是一项介入性检查,有些不能配合检查的患儿还需给予麻醉,故关节造影检查不应列入必查项目。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有些医院对Perthes病也进行该项检查,实践证明,该项检查对诊断骨缺血性改变有重要价值,可以早期作出诊断,缺血区表现为低信号区,并能清楚显示股骨头髋臼缘的软骨区域及其厚度,磁共振成像的髋关节如同关节造影所见,可以明确显示股骨头的形态是否正常,磁共振成像对判定缺血性病变先于X线检查,且无放射性损伤,但目前还不能普遍应用。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本病随着病变继续进展,疼痛变为持续性,病儿跛行明显,臀肌及股部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屈氏试验阳性,髋屈曲内翻,造成患肢相对变短,随着扁平髋的形成,肢体的绝对长度亦较健侧缩短,成年后导致早期产生骨关节炎

Perthes 病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后遗症,主要包括:

①大转子上移;

②患肢短缩;

③双头畸形;

④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是本病的一种远期后遗症, 前三种畸形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其提前发生。

⑤髋关节半脱位。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