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黄韧带骨化症是指颈椎黄韧带反复的损伤累及和反应性修复过程导致了韧带的骨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的一类疾病。这是一种老年性疾病,50~60岁年龄组的比例较高,并且发病率有随着年龄的增加增高的趋势。患者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为2∶1,黄韧带的骨化常见于中、下颈椎,以颈5~6最多,其次为颈4~5与颈6~7,病变范围多为1~2个椎节,多节段黄韧带骨化十分少见,在同一节段内,两侧病灶与单侧病灶的发生率相近。单侧病灶以左侧为多见。
颈椎黄韧带骨化症在临床上表现为颈椎管狭窄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患者大多以肢体疼痛,麻木起病,尤以上肢及手指麻木居多;症状加重时,出现肢体肿胀,乏力,僵硬,活动不灵活,并伴有颈部疼痛,僵直,活动受限,酸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胸部束带感,下肢肌力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出现行走不稳,患者描述行走时有踩棉花样感觉;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脊髓受压明显时,患者可出现锥体束症状,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髌阵挛,踝阵挛等,病理反射阳性等,感觉障碍的表现不尽相同,可出现脊髓节段平面性感觉障碍,神经根分布的区域性感觉障碍和脊髓半侧损伤(Brown-Sequard)综合征。
(一)发病原因
黄韧带骨化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局部力学因素,代谢异常,家族遗传等众多因素关系密切,各种使黄韧带的骨附着部负荷异常增强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韧带损伤,而反复的损伤累及和反应性修复过程将导致韧带的骨化。
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病情况一样,黄韧带骨化症在日本,东南亚等以食稻谷等含糖量较高食物为主的地区及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多发,可见黄韧带骨化与糖代谢等全身情况有关,许多学者提出黄韧带骨化实际上属于脊柱韧带骨化症的一部分,也有人提出该病与遗传因素,如HLA抗原系统,种族差异均有关,因曾有一例同卵双生子同时患有黄韧带骨化并发后纵韧带骨化的报道。
(二)发病机制
黄韧带骨化方式
黄韧带骨化多开始于其在椎板上缘附着处和上关节突的内侧,并逐渐向上方,前方和中线方向发展,且向前发展还可以引起所谓椎弓根肥厚(hyperostosis of pedicle),病理组织学研究表明,黄韧带骨化方式主要是软骨内成骨,在病变早期,纤维结构排列紊乱,胶原纤维显著增生,弹力纤维极度减少,在肿胀的胶原纤维中,有许多纤维软骨细胞及大量岛状骨化灶,骨化灶中有骨小梁,骨髓腔及哈佛管,正常情况下,黄韧带的营养血管存在于椎板边缘的中线部及上关节突的前部,在骨化灶正形成时,可在其边缘发现大量血管组织伴随。
黄韧带的钙化和骨化
曾有学者发现黄韧带钙化灶中有软骨化生及软骨内骨化,因而考虑黄韧带的钙化和骨化属同一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黄韧带钙化和骨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病理过程,黄韧带钙化时厚度明显增加,并含有骨砂样或石灰乳样结节,光镜检查为钙盐沉着于纤维或软骨基质中,钙化灶周围有较多的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呈肉芽肿样异物反应,与以骨小梁,骨髓结构为特征的黄韧带骨化是完全不同的,对钙化物进行X线衍射分析,发现其为羟基磷灰石,焦磷酸钙,磷酸钙等矿物质结晶体。
颈椎黄韧带骨化
颈椎黄韧带骨化形成结节突起,造成由韧带病变引起的骨性椎管狭窄,黄韧带椎板间部及关节囊部的骨化分别造成椎管中央部或神经根管部狭窄,或者椎管中央部及神经根管部同时都有狭窄,压迫局部颈髓及神经根,脊髓神经出现充血,水肿,直径变细,脱髓鞘等病理改变,神经系统的损害,除因局部反复受到的轻微压迫所致外,还与长期存在的轻度微循环障碍有关。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仅表现脊髓或轻或重的受压症状,成立诊断主要根据X线检查,脊髓造影,CT和MRI检查。
与颈椎黄韧带骨化相比,颈椎黄韧带钙化更为常见,且两者在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上较为相似,应注意鉴别。
颈椎黄韧带骨化症西医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对症状较轻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颈部制动、颈托固定、理疗、药物治疗等。但大多数患者的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往往效果不佳。
2.手术治疗
通常认为,当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时,应行颈椎后路手术,彻底切除骨化增厚的黄韧带,这是解除压迫、恢复脊髓功能的有效措施,手术方式包括单纯椎板切除术和椎板成形术。由于黄韧带骨化灶常与椎板缘连续且与硬膜囊粘连,故在手术操作时要十分仔细,防止脊髓损伤及脑脊液瘘的发生,有硬膜囊破损时,应该进行手术修补。
颈椎黄韧带骨化症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严格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
黄韧带骨化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故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
(1)枕头的高低:颈椎的生理前凸是维持正常状态下椎管内外平衡的基础。如果不枕枕头或枕头过低,则颈项过度后仰,可使颈椎前凸加大,椎体前方的肌肉、前纵韧带因张力过大而疲劳,形成慢性损伤;而椎管后方的黄韧带屈曲向前突入椎管;这时椎管虽被拉长但容积却变小,脊髓及神经根易因髓核突出、骨赘等各种因素刺激或直接压迫而出现临床症状。如果枕头过高,则颈项过度前屈,易致颈椎后方的肌群与项韧带、棘上韧带、棘间带、黄韧带劳损,颈椎管内的硬脊膜囊后壁被拉紧,并向前方移位,挤压脊髓,特别是挤压脊髓前中央动脉。
突出、脱出的髓核及骨赘,尤其遇到椎管发育性狭窄的病人,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与体征。颈椎病患者的枕头高低一定要合适。不能过高或过低,应以睡在枕头上不使颈项扭曲为原则,使颈椎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防止引起或加速颈椎的退变。一般枕头的高低,以枕头的直径上下径为宜,枕于头后下的项部为宜。对于颈椎病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枕头的高度。对于颈椎间盘髓核脱出或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赘等直接压迫脊髓而有运动功能障碍者,枕头可低一些,以减少椎管前方致压物的压迫。对黄韧带肥厚、内陷,脊髓后方受压者,枕头可适当高一些,以减轻对脊髓的压迫。对先天、后天性颈椎椎管狭窄伴有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椎结核、颈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的患者,其枕头仍以正常高度为宜。
建议颈椎不好的人选择用热压缩海绵枕,因为这样的枕头的首先外形符合人体整体正常生理曲线,使得睡眠时无论仰卧,侧卧,颈椎部位,呼吸道恢复平时正常生理曲线,同时它的支撑力和软硬度因为采用了高温下热压缩特制海绵,所以是各种枕头中最合适的,最符合人体工体学原理,并结合钕铁硼磁矿石形成的磁疗作用,三位一体,更有利于改善颈椎病。
(2)枕芯:常用的有养麦皮、蒲绒、木棉、稻壳、鸭绒、鸡毛、鹅毛、慢回弹海绵枕芯,热压缩海绵枕芯等。前七种充填物均质轻,透气性能好,但蒲绒易结块;木棉、鸭绒价格高一些;稻壳主要产于南方,硬度大,产地广,可随意调整枕头的高低。具体用什么样的枕芯充填物应根据个人习惯、经济条件以及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理想的对颈椎病具有保护效果的枕芯应该是热压缩海绵枕芯,这种枕芯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特殊枕芯,一般主要用于颈椎病,颈椎骨质增生,打鼾和失眠的使用。这种枕芯是采用优质海绵经过整体度量电控一体化切割,特别是在高温下采用特殊热压缩处理技术和零压力测试技术,形成特制热压缩海绵。
(3)枕头的形状:以中间低、两头高的B形最好。其优点是:用中间低的部分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两头高的部分可固定、制动头颈部。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常与颈椎病,颈椎椎管狭窄症等的表现相同,不具特征性,故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
X线平片上黄韧带骨化阴影常与椎体影像重叠而难以辨别,在侧位X线片上,可见椎板腹侧或椎板之间有密度增高的骨化块阴影,下缘位于下一椎板上缘,上缘终止于该椎板中1/2处,形状常为三角形,如骨化灶较小或辨认有困难,可摄断层片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值得指出的是,X线片上还常可观察到其他不同部位,不同韧带的骨化现象,有文献表明,在颈椎黄韧带骨化患者中,有近一半同时有脊柱不同部位的韧带骨化,如胸椎黄韧带骨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等,除此之外,尚可观察到其他颈椎疾病,如颈椎退行性改变,发育性椎管狭窄及先天性颈椎畸形等。
脊髓造影表现为与骨化水平相一致的完全性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在X线片上常可见不完全梗阻的压 迫源来自于硬膜囊的后方。
2.CT检查
CT检查可清晰地显示位于颈椎椎板腹侧的团块状骨化灶其CT值与骨相同,并可见其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颈髓,如做CT脊髓造影检查,可见颈髓硬膜囊的受压移位情况,进一步判定其受压程度。
3.MRI检查
MRI检查时在MRI的胸1及胸2加权矢状面图像上,增厚,骨化的黄韧带常呈低信号影突向椎管,造成颈椎背侧硬膜囊压迫,颈椎黄韧带退变增厚时,在胸1,胸2加权时也呈等信号低信号突向椎管,但两者在形态上常不尽相同,黄韧带退变时常为多节段,半圆形阴影,而骨化灶则为单节段三角形影,且压迫程度更为严重。
有学者指出,黄韧带骨化灶与其他骨组织一样含有骨髓及脂肪组织,在胸1加权像上也可呈高信号影,并有人对在MRI图像上呈不同信号程度的黄韧带骨化组织进行了相应的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发现MRI图像上是等信号强度的区域为肥厚的韧带中增生的小血管,标志着骨化进展期的开始。
尽管在横断面图像上MRI检查显示颈椎黄韧带骨化不及CT检查清晰,但其可直接进行矢状面成像,除显示骨化灶对脊髓的压迫程度外,还可反映出脊髓受压后的信号变化情况,判断疾病预后。
可出现间歇性、慢性、进引性、痉挛性四肢瘫痪。
(1)上肢症状:主要是一侧或双侧手部或臂部肌力减弱,并又出现麻木无力及手部活动灵活性减退,严重者不能拿笔持筷或捏取细小物品;患者握力大多减退,肌肉呈中度或轻度萎缩,尤以大、小鱼际为明显,检查时可发现有痛觉障碍;霍夫曼征多为阳性。
(2)下肢症状: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无力抬举困难,拖地而行或步态颤抖不稳,有踩棉花感。内收肌痉挛明显者行路呈剪式步态。同时可有双下肢麻木、无力及痉挛严重者不能自行起坐及翻身,完全瘫于床上。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或活跃,髌阵挛阳性,病理反射多为阳性,可有深感觉及浅感觉减退。
(3)其他症状:主要是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困难或小便失禁;排便功能亦多低下,每3~5天一次,常有便秘及腹胀。患者胸腹部可有束带感,并易于查出痛觉障碍平面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