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查症状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病

非感染性发热是指非各种传染病引起的,无菌性物质或各种炎症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病因有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引起的发热:主要见于异种蛋白性发热,如注射马血清等。药物热,如磺胺类、巴比妥类、青霉素、碘酊等药物过敏,输血或输液的热原反应,以及各种预防接种疫苗等。

院前疾病咨询

极速问诊 问诊用药 极速电话 家庭医生 电话医生

病因

1、无菌性组织损伤及坏死产物性发热:如大手术后、骨折、大面积烧伤、X线照射后的机械、物理性损伤;脾破裂消化道出血、血管阻塞引起的心、肝、脾等内脏梗塞或肢体坏死;溶血性贫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组织坏死等。

2、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引起的发热:主要见于异种蛋白性发热,如注射马血清等。药物热,如磺胺类、巴比妥类、青霉素、碘酊等药物过敏。输血或输液的热原反应,以及各种预防接种疫苗等。

3、产热、散热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惊厥及癫痫持续状态所致的产热过多,因广泛性疤痕、广泛性皮炎、先天性汗腺缺乏症、鱼鳞癣或包盖过严所致的散热障碍及大量失血、失水引起脱水热等。

4、中枢性发热:如中暑安眠药中毒、脑溢血、颅骨骨折脑震荡等使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某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低热,以及婴儿体位中枢调节功能失常等。

5、致热类固醇性发热:如周期热、肾上腺癌、慢性肝炎肝硬化、原胆烷醇酮治疗肿瘤时的发热。

6、其它:如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可引起发热。某些少见病如眼口生殖器脂膜炎、肉芽肿疾病等均可引起发热。

检查

非感染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

1、热程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2、长期发热一般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

3、贫血、无痛性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结合患者病史,疾病特点,制定合适的检查项目进行检查诊断。

诊断

1、感染性发热:各种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0.5109/L。

2、不明原因发热: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 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3、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对其诊断之前应严格除外全身性或局部性炎症所致的发热, 并除外其它发热病因。颅内疾病伴有发热时多为危重病例,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发热是因颅内炎症、肺内感染、泌尿系感染所致。对于难以解释的中度体温升高, 一时查不出感染源或感染的原因者,不能轻易认为是中枢性发热。应反复寻找全身或局部性感染原因以除外之, 并注意有无药物热及其它发热的原因。

4、持续性发热:当口温高于 37.3℃或肛温高于 37.6℃,一日间的变化超过 1.2℃,即称之为发热。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5、弛张热: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预防

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可能患有的疾病

常见症状

不明原因发热 发热伴寒战 持续性发热